孝义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未质量检测试题(卷)
语文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完成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完成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
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
怀味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
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
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
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
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
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者尚未
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
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
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
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
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
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
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可日
0000000
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
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
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
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
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
(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材料二: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
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
,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
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
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
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
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
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
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
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
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
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
卡
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至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
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身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
它
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
代
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
顷
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
力
创作困境。
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
其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0000000孝义市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扩大范围。据材料一第一段“那么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长篇小
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可知,将原文的“长篇小说”扩大范围为“小说”。B.曲解文意。据材
料一第四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
波仍久久未平”可知,此时期拉美文学仍有划时代作品。D.张冠李戴。据材料二第二段,这是美国学者哈
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的观点,不能代表学界。)
2.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错,见材料一第三段:“‘魔幻现实
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
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
3.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
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
的语言”可知,“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指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
挑战,或新的结构、新的语言。A、C、D三项属于“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B项是传统的小说结构。)
4.本题考查理清论证思路的能力。①首先,提出问题,总的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
质化”隐忧两方面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1 分)②其次,从“影响的焦
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2 分,答出“影响的焦虑”和“同质
化”两个方面才能给 2分。)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保持“和而不同”才能摆脱焦虑。(1分)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①“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
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1 分)②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的历史传统。(1
分)③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
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2分)
6.D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文章借此嘲讽养生‘专家’”分析错误,文中说“马奶奶也觉得专
家的分析合理”,另二人矛盾也并非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二人达成一致,家庭生活和谐美满。)
7.D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也有对马老爷子不理解自己的失落”说法无据,从全文情节看,
“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老两口的“矛盾”其实是对彼此的关心)
8.本题考查运用小说叙述视角解读文本的能力。①有利于刻画老两口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②有利于作
者选择并串联多个情节,使故事更集中,更顺畅;③有利于作者穿插评论,突出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真味爱
情的主题。(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的能力。①马老爷子自称“老子”是一种自我调侃,表现了其粗犷、洒脱、
乐观的生活态度。②传递了文中“养生关键是要养心”这一理念,提醒人们要热爱生活,不要受条条框框
束缚,要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其自然),享受生活。(每点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敝邑”为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作“寡君”的定语,意指我国君王,
二者不可断开,“敝邑”不能做“贺”的宾语,应该从其前断开,排除 AD。“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为
兼语句,兼语成分中间一般不断,排除 B。故选 C。
11.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
错误,“使者三往不得通者”中“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再三。句意: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
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三”是实指。句意: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
了三人。C.正确。“西”,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请允许我们奉命向西执行秦王的命令/向西
1
可以望到夏口。D.正确。故选 B。
1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定是使者的错”错。“必所使者非其人也”应理解为一定
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故选 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通”,
通报;“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奈何”,怎么办。每点 1 分,大意 1分)
(2)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
泾阳君的心吧?(“报”,并报,报告;“行”,执行;“无乃……乎”,是固定句式,恐怕……吧。每点 1 分,
大意 1 分)
14.①换位思考:让秦王以爱护兄弟的心理,来理解赵王的兄弟之情。(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②指出
危害:(引用俗语)说明杀害赵王兄弟会让优秀人才畏惧不前。③妥协让步:接受罢黜赵豹和平原君的方
案。(每点 1 分)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
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有:由原文“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无非大王之服御者。”
可知,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由原文“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
麒麟不至。’……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可知引用俗语,指出危害;由原文“敝邑之君,有母
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可知,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
他们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
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
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
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
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
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
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
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
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
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
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
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
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
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
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
2
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
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5.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意昂扬,气势恢宏……独立不群的情怀”错,此诗充
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哀伤的抑郁情怀)
1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①诗人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
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诗人的自道。正可用“不即不离”来评价此诗。②
诗歌从幽兰的芳质,不被人识的客观处境、惨凄境遇、被弃掷路侧等塑造了生于草野,当风离披的幽兰抒
情形象。③诗歌又抓住“人情”进行抒怀。诗人借曲幽兰抒“不遇”之情。表现了诗人期待后的失望、内
省后的自伤,写出诗人无限悲苦,塑造了一个落拓不遇、抑郁难伸的贤士形象。(每点 2 分)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每空 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本题考查默写
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示例:①举重若轻 ②波澜壮阔 ③天高地阔(成语符合语境且书写无
误得 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
19.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人世间》是一部厚重的百姓生活史,(1分)它对普通人进行描摹和刻画,对
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1分)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1分)能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
(1分)
20.本题考查用修辞手法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本体是“展现时代新风貌的文学
精品的特点”,喻体是“露珠”“泥土芳香”(1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学精品新鲜美
好的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分)
21.①多用口语白话;②却多用文言书面语;③也写了一个帖子。(每空 2 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原文“元妃说:‘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
会,……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可知元妃的回答浅显易懂,比较口语化。故应填“多用口语白话”一类的
语句。第二空:由原文“外眷无职,未敢擅入”可知是“他人”的回答,比较文言化,且后文有“母亲对
女儿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等内容,故应填“却多用文言书面语”一类的语句。第
三空:由前文“探春向贾宝玉发出的帖子”和后文“但拿这帖子与探春诗帖相对照则更有意思”可知应填
“也写了一个帖子”一类的内容。
22.贾宝玉(1分);我认识许多花儿匠和名园,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了两盆白海棠,大人如果把我当成亲儿
子,就请把花收下。(2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第一问:由原文“探春向贾宝玉”可知这一段都在向贾宝玉
献帖子,所以这里贾芸的“干爹”指的是贾宝玉。且在《红楼梦》前 80 回里写,贾芸是一个聪明伶俐、
能说惯道,且又是一个能作事、会作事的草字辈后生。父亲早逝,因贾宝玉一句玩笑话“像我儿子”,他
便伶俐地说:“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第二问:由原文“前因买办花草,
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
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可知白话需要把几个文言词改过来,比如“前因买办”
3
“托大人金福”“认得”“忽见”“不可多得”“赏玩”这些文言词改成白话词“先前买了”“认识”“见到”
“想尽办法”“把花收下”。综上所得“儿子认识许多花儿匠和名园,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了两盆白海棠,大
人如果把我当成亲儿子,就请把花收下”相关的句子。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同是一场大雪,冬日下雪,物为我用,就是“瑞雪丰年”;春日下雪,物不适时,则是“荒芜灾害”。
同是下雪,但冬雪与春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却截然相反,事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因为发生的时空变了,
意义也就不同。下雪如此,其它事物何尝不是这样呢?就比如同样是劝人再多吃一点,对于饥肠辘辘的人
是友好,而对于已经吃饱的人来说这是勉强;又或者是同一个政策,在此时可能会适用,而在彼时反而阻
碍发展。可见事物发生效应总是受到时空、条件、情境的限制。这说明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事物的特
点,事随境迁,情随事迁,才能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终会适得其反。我们
看待事物的变化,考量事物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也要关注事物存在条件,也就是主观的
评价要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走,时空变了,而处事的方法却一成不变、或墨守成规、或不加创造,最终
会成为自然或社会的“附属品”“雕刻师”,而不是“创造者”。这也说明客观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产生、
发展并发挥作用,孰好孰坏,决定的是“人”,为我所用、避害趋利、化害为利,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定性。
写作时,首先应明确地指出冬雪和春雪带来的不同结果所隐含的哲理,说明事物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
对立面,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存在不同条件、可能产生不同结果,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这个规律并
运用好它呢?从而得出如何正反传化,对立统一,化害为利,其实都决定于时空条件、作用环境的选择。
只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特性,才能真正做到物为我用,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和
谐统一。可适当例举,如从前我们总是抱着一种“人定胜天”的意志,无视事物的特性,无视发展的规律,
无视条件的变化最终带来不良影响,强行改变,结果适得其反。还可指出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这些新一
代青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改造、祖国发展上,都要与时俱进,改造客观世界,要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要用创新的意识处理问题。
【立意】
1.顺应事物规律,发挥创新意识。
2.把握规律,为我所用。
3.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
评分意见:参照 2022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建议:以 46 分为基准,根据考生答卷实际情况上下浮动。
扣分原则:
完全跑题:写够 800 字,10 分以下评分。
抄袭:抄录他文占一半篇幅或抄录试题阅读文段占一半篇幅的视为抄袭,10 分以下评分;抄录不足一
半,扣除抄袭字数评分。
篇幅:全文不足 100 字,10 分以下评分;不足 300 字,15 分以下评分;不足 400 字,20 分以下评分;
不足 500 字,30 分以下评分;600 字左右,36 分左右评分;700 字正常评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
题目:缺标题扣 2 分,文章只有标题给 2 分。
错别字:每错一字扣 1 分,不重复计算。标点符号错误多的,扣 1 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