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市衡水育才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生
物试卷
)
一.单项选择题 (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下列有关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B .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都可以直接进入血浆
C .毛细淋巴管堵塞会出现组织水肿
D .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 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 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体内环境的 pH 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
B .正常人血浆 pH 的维持与它含有 HCO3- 、H2PO4-等离子有关
C .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 pH 略有降低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
3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某人花粉过敏时 B 的含量将会增多
B .某人一次摄入较多的食醋,不会引起内环境 pH 明显下降,原因是 A 中含有缓冲物质
C .在 A 、B 、C 三种液体中,A 中 CO2 浓度最高 D .E 表示泌尿系统
4 .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所表现的部分症状分别为 ( )
A .不能运动;没有感觉 B .不会讲话;看不懂文字
C .听不懂别人的谈话;看不懂文字 D .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听不懂别人谈话
5 .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成的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相关的结构或刺激部
(
.
.
)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的效应器由④的末梢和⑤共同构成
B .只要给予①处或④处一刺激,该处神经元就能产生兴奋
C .若用某种药物处理②处,可能引起③处释放大量 Cl-
D .神经递质只能由②的末稍释放
第 1页 共 8 页
6 .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所支配的血管舒张
B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 内脏器官活动减弱
C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 胃肠蠕动受到抑制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7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人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可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和循环血量增多, 发生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肾小管释放的一种多肽类激素
B .抗利尿激素由体液定向运输到它的靶细胞
C .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多以后会促进细胞产生尿素,从而增加尿量。
D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与水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有直接关系
8 .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 、b、c 、d 表示信息分子,e 表示某生理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c 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它的分泌有助于 e 过程的实现
B .d 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C .a 、b 、c 、d 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D .a 、b 、c 、d 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9 .用狗做实验发现,食物尚未进入胃内甚至没有食物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
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
A .头期胃液分泌的反射中枢不可能是大脑皮层
B . 胃泌素由胃窦 G 细胞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且调节生命活动,可能 是一种激素
C .在头期胃液分泌中, 胃窦 G 细胞和胃腺细胞都是效应器的一部分
D .头期胃液分泌的调控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10.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某种病原体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⑥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B .二次免疫时,④只能由②分裂、分化而来
C .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抗体,都可以特异性识
D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均属于特异性免疫
1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关于该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 )
A .溶菌酶参与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 B .吞噬细胞参与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C .免疫物质溶菌酶消灭细菌不消灭真菌 D .扁桃体、脾、胸腺、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第 2页 共 8 页 1
12.常做家务活可以延长寿命 2~3 年,做家务能够延长寿命的关键是骨骼肌。在运动时骨骼肌能 够分泌 IL-6 和 IL-7 等细胞因子 (蛋白质),前者可作用于肝脏细胞分解肝糖原和促进骨骼肌细胞 增强糖代谢,从而更好地满足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后者可激活 T 细胞并抑制脂肪产生。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
A .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只有部分用于骨骼肌收缩
B .IL-6 可能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部分相似的功能
C .如果 IL-7 失活或在体内合成过少,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
D . 口服或注射 IL-7 可以有效治疗肥胖
13.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
(
.
.
)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假性过敏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
B .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
C .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 D .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
14.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横向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端和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A 、D
B .植物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B 、A
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 点浓度
D .若 C 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 A 、D 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B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还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C .经历干热又遇大雨,穗上发芽的小麦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16. 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B .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C .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 .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17.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
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图示是依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数学模型 B .每次计数之前应将试管内的酵母菌混合均匀 C .6-7 天种群数量下降与酒精的含量升高有关 D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后再盖盖玻片
18.如图是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因素等的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S”形曲线,其 K 值表示种群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 .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调查
C .种群数量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的影响
D .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
19.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 K 值
②乙曲线中的 K 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 亡率
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 e 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 产量
⑤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
⑥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①⑥ C .①③ D .③⑥
20.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常呈正态分布,这种曲线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资源利用曲线能分析生态位的分离和重叠状况
B .由图可知,物种的生态位是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图 b 物种间的生态位比图a 接近,重叠较多,种内斗争较为激烈
D .如果资源有限,图 b 中物种2 被排除或灭亡的风险最小
21.下列坐标曲线图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学现象,有关曲线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图 Ⅰ 中动物甲与动物乙之间是寄生关系, 甲是寄主
B .若图Ⅱ中曲线①表示植物幼嫩部位,则曲线②可代表同一植物的成熟部位
C .图Ⅲ中的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的变化,动物乙后期产热量等于零
D .图Ⅳ中 C 点时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于 A 点,因为施药能诱导害虫产生抗性
第 3页 共 8 页 第 4页 共 8 页 2
22.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荒漠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
B .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它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缺少水分的环境
C .荒漠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
D .沙漠动物往往是恒温动物,以适应沙漠温度较大幅度的变化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丁通过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B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只在甲乙丙之间进行
C . 甲与乙、丙获取能量的方式有一定区别
D .在甲→ 乙→丙各营养级中,丙含能量最少
24.2011 年夏秋之际,“2010 年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的阴影还未散去,据报道 又有多人被蜱虫咬伤,一度引起村民恐慌。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 以吸取动物血液为 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如果携带这些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 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蜱虫的生活方式、蜱虫体内的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 别是 ( )
A .捕食 分解者 B .寄生 消费者
C .寄生 分解者 D .竞争 分解者
25.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为 103 kJ/ (m2 ·y) ]。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为 7.5×10 3kJ/ ( m2 ·y)
B .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 6%
C .图中“输出”的能量是指各营养级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 .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6.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 (a) 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
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 强
B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 B 点 左移
C .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 C 点右移
D .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 的大小
27.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 的是 (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 害虫→青蛙
C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D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2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面描
(
.
.
)绘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B .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花丛中蝴蝶的种群密度
C . 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29.现如今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包括 ( )
①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 ②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
③缺乏成功案例 ④缺乏理论性指导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0.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 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
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 .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D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二、非选择题 (共 4 题,共 40 分)
31.(每空 2 分,共 10 分) 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组成的。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淋巴细胞有
。
_____
A 、吞噬细胞 B 、T 细胞 C 、B 细胞 D 、浆细胞 E 、记忆细胞
(2) 地塞米松是用来治疗过敏反应的一种免疫抑制剂,但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为寻找更加 高效且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以 DNFB ( 一种引起过敏的物质) 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 鼠分成五组,再用 DNFB 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敏反应。诱发前的 0.5 h 和诱发后的 6 h,在 B、 C 、D 、E 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 0 、2% 、4% 、8%的青蒿素乳膏,F 组小鼠外耳涂地塞米松, 同时另设 A 组健康小鼠 (对 DNFB 不过敏) 为对照组。诱发 48 h 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 腺指数,结果如图甲所示。
实验二:在对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和地塞米松进行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从健康的
第 5页 共 8 页 第 6页 共 8 页 3
实验小鼠体内分离淋巴结,研磨过滤,收集细胞悬液;体外诱导细胞分裂并培养 24 h 后,统计 细胞数量,计算细胞相对生存活力,结果如图乙。
①图甲中 C 、D 、E 组结果与 B 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_____ 的作用。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 _____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②分析图乙的实验结果说明 。
32.(每空 2 分,共 10 分)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⑤表示激素。 请分析回答:
( 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于垂体,请写出①代表的激素名称______ (答出一种即可)。此外, 下丘脑还能分泌_______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④是________ ,④与⑤的作用关系表现为______。
(3)只需要非常少量的③就可以促进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这属于激素调节的______特点。
33.(每空 1 分,共 10 分) 图甲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 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 1)上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甲中的__________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它们是生态系统的 基石。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甲和图乙中未标出的是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 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受到 影响的是_________ ,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图甲中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_条。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农作物,1/4 来自家禽,1/4 来自猪肉,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那么此人每增加 1kg 体重,约消耗农作物___________kg。
(6)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
34.(每空 1 分,共 10 分) 生物悬浮床技术常使用生长旺盛的挺水植物,其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 于水体中,吸收水中的 N 、P 等污染物,在为水体中的鱼虾、 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条件 的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可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达到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 目的。如图 1 是某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在河道两侧建设生物悬浮床挺水植物带,提升景观效果,为当地增加旅游观光等方面资源,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价值。浮床植物优先选择本地物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______ 原理。
(2)悬浮床上种植的挺水植物如凤眼莲的氮磷去除率较高,其原因有:①植株 ______ ,对氮磷的 需求量高;②根系具有泌氧功能,促进根细胞 __________ ,有利于氮磷的吸收,同时有利于根 系表面 (好氧) 微生物的附着,促进氮磷的利用。除此之外,凤眼莲还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 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 能是 ______________ 。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调查小组对该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若其营养结构仅由甲、乙、丙、丁、戊 5 个种 群构成,其结构如图2 所示、各种群同化量如表,则该河道的营养结构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 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若丁的数量锐减,则短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 ___ ,原因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量 (J/hm2 a) 1. 1×108 2×107 1.4×109 9×107 2.4×106
第 7页 共 8 页 第 8页 共 8 页 4高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解析
1.B 8.C
【详解】A、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分析】据图分析: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 是神经递质,c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d是胰岛
B、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直接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液再回流进入血浆,B错 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误; 【详解】A、e过程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故 e过程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
C、毛细淋巴管堵塞,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导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故 c激素 e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有助于促进 e
D、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构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2.C B、d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详解】A、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能将正常人的 pH维持在 7.35~7.45 之间,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A C、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通过组织液运输),C 错误;
正确; D、a、b、c、d都是信息分子,信息分子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D 正确。
- 2- -
B、正常人血浆 pH的维持与它含有 HCO3 /H2CO3、HPO4 /H2PO4 等离子有关,B正确; 故选 C。
C、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C错误; 9.A
D、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因 【分析】分析可知,胃腺细胞可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即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胃窦 G
此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D 正确。 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胃泌素调控胃腺细胞,即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C 【详解】A、从图中看不出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因此反射中枢可能是大脑皮层,A错误;
【详解】A、人体花粉过敏时,可能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胃泌素由胃窦 G 细胞分泌且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胃腺细胞,可以是一种激素,B正确;
分由 A(血浆)流向 B(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胃窦 G 细胞和胃腺细胞,调控其生命活动,二者是效应器的一部分,C
B、某人喝人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 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内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可 正确;
与食醋反应,从而使 pH 基本不变,B正确; D、由图可知,头期胃液分泌的调控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传出神经作用于胃窦 G 细胞,
C、在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三种液体中,B 组织液中 CO2浓度最高,C 错误; 促进其分泌胃泌素,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从而调控胃液的分泌,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作
D、根据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 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D 正确。 用,D正确。
4.D 故选 A。
【详解】运动性失语症为大脑皮层 S区受损,症状为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觉性失语症为大脑皮层 H区 10.B
受损,症状为听不懂别人谈话。即 D正确,ABC 错误。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该图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图,①表示细胞因子,②表示 B细胞,③表示浆细胞,
5.B ④表示记忆 B细胞,⑤表示抗体,⑥表示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⑦表示细胞毒性 T细胞。
【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图中的效应器由④传出神经的末梢和⑤肌肉 【详解】A、⑥表示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A
共同构成,A 正确; 正确;
B、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 B、二次免疫时,④记忆 B 细胞除了由②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还可以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错误;
过程,①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B 错误; C、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抗体,都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C正确;
- -
C、若用某种药物处理②轴突处,可能引起③突触处释放大量 Cl ,因此 Cl 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C正 D、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确; 故选 B。
D、神经递质只能由②轴突的末稍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11.D
6.C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
【分析】1、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 泌物(如乳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
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 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
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紧张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还包括黏膜分泌的粘液,其中有溶菌酶,所以溶菌酶参与一、二道防线,
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 A正确;
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 B、吞噬细胞可以参与第二道防线,此外吞噬细胞在第三道防线中可以摄取处理抗原,所以参与二、三道防线,B
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正确;
【详解】A、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所支配的血管收缩,A错误; C、溶菌酶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因为真菌细胞壁的成分和细菌不同,所以溶菌酶不消灭真菌,C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可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或减弱,B错误; D、骨髓属于免疫系统,脊髓属于神经系统,D错误。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使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受到抑制,C正确; 故选 D。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D错误。 12.D
故选 C。 【分析】1、IL-6: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多肽,具有调节糖代谢等功能。研究表明,运动后体内 IL-6 含量明显
7.D 上升,有人认为是骨骼肌收缩促使肌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 IL-6 造成的。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 2、IL-7:白细胞介素-7,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 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起重要作用,其靶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对来自人或小鼠骨髓的 B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成熟的 T细胞等均有促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错误; 生长活性。
B、抗利尿激素由体液运输并作用于它的靶细胞,运输是不定向的,B错误; 【详解】A、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变成了热能,小部分用于合成 ATP,为骨骼肌收缩提供动力,A
C、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多以后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C错误; 正确;
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D正确。 B、从题干描述可推测,IL-6 可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还可以促进骨骼肌细胞摄取糖类并促进糖的氧化分解,所
故选 D。 以 IL-6 可能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部分相似的功能,B正确;
第 1页 共 8 页 第 2页 共 8 页 1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解析
C、由于 IL-7 能激活 T细胞,所以如果 IL-7 失活或在体内含量过少会导致免疫力降低,C正确; 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
D、由于 IL-7 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不能口服而应注射,D 错误。 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
故选 D。 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
13.D 细胞的总数目。
【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 【详解】A、图示曲线图是依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形式,A正确;
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胺等 B、每次计数前应将试管内的酵母菌振荡均匀,使酵母菌分布个均匀,减少实验误差,B正确;
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C、6-7 天种群数量下降与酒精的含量升高、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有关,C正确;
【详解】A、假性过敏反应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A正确; D、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盖玻片的边缘滴培养液,D错误。
B、由于假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B正确; 故选 D。
C、患者出现了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所以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 18.A
D、假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和外部因素(气候、
故选 D。 食物、天敌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增长有 S 型增长和 J 型增长两种模型。在自然界中,环
14.C 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
分析图解看出,生长素小于 E点浓度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大于 E点浓度时抑制植物的生长;图中 C点浓度是促进 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详解】A、①表示“S”形曲线,其 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所能达到的最大
【详解】A、横向放置的植物,因为重力因素的影响,根的近地端生长素浓度应大于远地端,而 A点浓度小于 D 数量,A错误;
点浓度,A 错误; B、②表示种群密度,对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B正确;
B、植物顶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小于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而 B点浓度大于 A点浓度,B错误; C、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气候影响最大,C正确;
C、当生长素浓度高于 E 时,将抑制果实发育。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D、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部因素,D正确。
E 点浓度,C正确; 故选 A。
D、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小于芽小于茎,若 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 A、B 19.C
点可以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 错误。 【分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故选 C。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值。同乙种群的 K值是可以变化的。
15.D 【详解】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呈 J型增长,没有 K值,①正确;
【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在 S型的种群增长曲线中,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生存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即最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大环境容纳量,其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种群数量可在 K值附近上下波动,②⑥错误;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在 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c 点对应的是 K/2 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 c点以后即可开始捕捞,只要捕捞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值,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环境阻力,据图可知,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b点之前,⑤错误。因此,C项正确,A、B、
【详解】A、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 D项错误。
B、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正确; 故选 C。
C、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故经历干热又遇大雨,穗上发芽的小麦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识
脱落酸含量下降,C 正确; 记这两种曲线形成的条件,理解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的各字母的含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K值和 K/2 值的含义。
D、单侧光引起生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D错误。 20.A
故选 D。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
16.D 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3、生态位重叠: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由此造成物种间的竞争,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而食物缺乏时竞争加剧。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 【详解】A、比较两个或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就能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A正确;
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 B、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
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C、图 b 物种间的生态位比图 a 接近,重叠较多,种间竞争较为激烈,C错误;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D、如果资源有限,图 b 中物种 2 被排除或灭亡的风险最大,D错误。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 故选 A。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D正确。 21.B
故选 D。 【分析】图Ⅰ表示动物甲的数量先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动物乙的数量逐渐减少至 0;图Ⅱ中曲线①代表的部
17.D 位对生长素更敏感;图Ⅲ中甲、乙分别代表变温动物、恒温动物;图Ⅳ中连续施用同一种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 逐渐增强。
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 【详解】若图Ⅰ中动物甲与动物乙之间是寄生关系,乙应是寄主,寄生者一般不会彻底消灭寄主,A项错误;植
第 3页 共 8 页 第 4页 共 8 页 2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解析
物的幼嫩部位对生长素更敏感,若图Ⅱ中曲线①表示植物幼嫩部位,则曲线②可代表同一植物的成熟部位,B 项 【点睛】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
正确;图Ⅲ中动物乙为恒温动物,后期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 项错误;害虫中本来存在着抗药与不抗药的差异, 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小,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
施药会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逐渐增加,而不是诱导害虫产生抗性,D 项错误。 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所以恢
【点睛】本题易错选 C项,错因在于对体温平衡的实质认识不正确。动物乙后期的耗氧量保持相对稳定,不代表 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的时间就越短;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产热量为 0,体温平衡的实质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相对平衡。 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
22.D 系统。
【分析】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因为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 27.C
【详解】A、荒漠里物种非常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A正确; 【分析】①豆苗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导致“草盛豆苗稀”的现象发生。②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
B、由于年降水量稀少,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荒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发达,有利于水分的吸收,抵抗干 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的蛙声,仿佛在说着丰收年,因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隐含了
旱,B 正确; “青蛙捕食水稻害虫”的食物关系。③“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
C、荒漠中仙人掌通过形成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从而有利于保持水分,C正确; 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
D、沙漠动物往往是变温动物,如蜥蜴、蛇等,它们的体温是变化的,D错误。 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出一幅深宫生
故选 D。 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一个孤
【点睛】 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可以在同种的雌雄个体间
23.B 传递信息
【分析】根据碳循环的关系,图中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详解】A、丁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A正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B正确;
确;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也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蛉作食物。因此“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C、甲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乙、丙通过捕食关系获取能量,因此甲与乙、丙获取能量的方式有一定区别,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流萤”是指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而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
C 正确; 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D、在甲→乙→丙各营养级中,丙营养级最高,所含有能量最少,D正确。 故选 C。
故选 B。 28.B
24.B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间关系有寄生,共生,竞争, 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捕食。 【详解】A、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花的颜色、大
【详解】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据此判断为它的生活方式为寄生;病毒属于无 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细胞结构的生物,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 正确,ACD 错误。 B、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B错误;
故选 B。 C、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与植物的开花结果繁殖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 正
25.C 确;
【分析】1、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D 正
2、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3、消费者同 确;
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故选 B。
3 2 3 2
【详解】A、肉食性动物从植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 kJ/(m ·y),=2.5×10 kJ/(m ·y), 29.B
3 2 3 2
人工输入了 5×10 kJ/(m ·y),共计 7.5×10 kJ/(m ·y),A正确; 【分析】我国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
3 2 3 2
B、肉食性动物从植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 kJ/(m ·y),=2.5×10 kJ/(m ·y),植食 一起的并发症,我国生态工程特点: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杜会效益的结合,遵循整体、
3 2 3 2
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4+9+0.5)×10 kJ/(m ·y),=16×10 kJ/(m ·y),所以由第二 协调、再生、循环的纂本原理,建立适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生态工程。我国生态工程不足之处:缺乏定量化
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16×100%=15.6%,B 正确; 模型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
C、图中“输出”的能量是指各营养级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C错误; 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D、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人工输入的,D正确。 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特点: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
故选 C。 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
26.D 【详解】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包括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
【分析】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相同强度 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但是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B正确。
的干扰下,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大,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生态工程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详解】A、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原状所需的时间长, 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波动范围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差,乙抵抗力稳定性强,正确; 30.B
B、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由于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 B点也会提前,正确;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 C点右移,正确;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实施
D、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 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越小,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
错误。 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
故选 D。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第 5页 共 8 页 第 6页 共 8 页 3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解析
2 2
【详解】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A错误; 加 1千克,约消耗农作物量为: 0.5 /10%+0.25/ (10%) +0.25/ (10%) =5+25+25=55 (kg)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 (6)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作用是分解粪
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 便中有机物,有利于物质循环。
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故选 B。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难度适中。
31.(1)免疫活性物质 BCE 34.(1) 直接 协调
(2) ① 抑制过敏反应 8% (2) 光合作用速率快 有氧呼吸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② 青蒿素和地塞米松对细胞均有毒性;在各个浓度下,青蒿素对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3) 消费者和分解者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C、D、E 组结果与 B 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当青蒿素 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沉浸,可以从底泥中吸收 N、P等元素,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的浓度达到 8%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分析图乙可知,用不含地塞米松和青蒿素培养液培养细胞,属于本实 (4) 10% 减少 丁锐减,乙捕食甲的数量变多,甲捕食丙的增加量不如减少的多
验中的空白对照组,且空白对照组细胞相对存活力是 100%,实验结果说明:青蒿素和地塞米松对细胞均有毒性; 【分析】1、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
在各浓度下,青蒿素对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环境和食物。其处理污水具有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
【详解】(1)(1)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淋巴细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
胞有 T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 水平方向上都有分层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且其生存空间等
(2)①根据图甲可知,与 A组相比,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C、D、E组结果与 B组相比,胸腺指数偏低, 也都离不开植物体,故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 8%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1)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
②本实验中的空白对照组应用不含地塞米松和青蒿素培养液培养细胞;图乙所示实验结果说明:青蒿素和地塞米 用意义的价值,在河道两侧建设生物悬浮床挺水植物带,提升景观效果,为当地增加旅游观光等方面资源,体现
松对细胞均有毒性;在各浓度下,青蒿素对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实验中优先选择本地物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并能够利用对照实验的原则对柱形 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图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实验结论。 (2)悬浮床上种植的挺水植物如凤眼莲的氮磷去除率较高,其原因有:①挺水植物从底泥生长至水面之外,体积较
32.(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大,对光照需求大,光合能力强,生长旺盛,生长发育对氮磷的需求量高;②根系具有泌氧功能,可以促进根细
(2)胰高血糖素 拮抗 胞有氧呼吸,为植物根部吸收氮磷提供充足的能量,泌氧功能同时有利于根系表面微生物的附着,而微生物有利
(3)微量高效 于水中含有氮和磷的有机物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无机物;凤眼莲、藻类、昆虫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生态系
【分析】据图示可知,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激素,③为靶腺体分泌的具体激素,它们之间 统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存在分级调节。④为胰高血糖素,⑤为胰岛素。 (3)从“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可以推测,食藻虫能够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
(1)①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且作用于垂体,因此①代表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因此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
素;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面的优点是: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沉浸,可以从底泥中吸收 N、P 等元素,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2)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④能使血糖浓度升高,故为胰高血糖素,⑤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故为胰岛素,④与⑤ (4)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
的作用相反,二者关系表现为拮抗,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枢纽。 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 A为丙,B和 C为甲和丁,D为乙,E为戊。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
(3)激素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特点。只需要非常少量的③就可以促进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 级,对应于食物网中的 D种群。则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107)÷(1.1×108+9×
谢,这属于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的特点。 107)×100%=10%;若丁的数量减少,则乙的食物来源还有甲,乙捕食甲的数量变多,甲捕食丙的增加量不如减少
33.(1) 农作物 水稻和大豆 的多,故短时间内甲的量是减少。
(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工程、群落的特征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治污生态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记群落的特征,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 能够结合图示分析作答。
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4) 抵抗力 农作物
(5) 3 55
(6) 分解有机物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
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上述图甲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农作物,图乙生态系统中
主要成分是水稻和大豆。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 1 和图 2中未标出的是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从生态学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
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是因为该生态系统组分较少,食物网简单(或营养结构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弱,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农作物,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食物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图甲中所包含的食物链为“农作物→人”,“农作物 →家禽→人”及“农作物
→猪→人”共 3条,若人的食物 1/2 来自农作物、1/4 来自家禽、1/4 来自猪肉,按传递效率 10%计算,此人每增
第 7页 共 8 页 第 8页 共 8 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