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1-17 21: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a≥0,b≥0),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1课时 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会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插图等.
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某手机操作系统的图标为圆角矩形,长为cm,宽为cm,则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列式:×
教师提出问题:想想如何计算这个式子呢?
(二)探索新知
1.探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出示课件4-6)
教师依次展示下列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1答:
(1) =_2_×_3_=_6;== _6__.
学生2答:
(2) =_4_×_5=_20;==__20__.
学生3答:
(3) =_5×_6_=_30_;==_30_.
教师问:观察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依次回答:观察三组式子的结果,我们得到下面的等式:
学生1答: (1)=.
学生2答:(2).
学生3答:(3)=.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字母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a≥0,b≥0)
教师问:想一想:成立吗?
学生回答:不成立.
教师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没有意义!
教师问:因此被开方数a,b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a,b是非负数,即a≥0,b≥0.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示课件7)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a≥0,b≥0)
二次根式相乘,根指数不变,被开方数相乘.
教师追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吗?
学生回答: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
教师强调:a,b都必须是非负数.
考点1: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计算:(出示课件8)
(1) ;(2)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 (1) =;
(2) ===3
教师追问:下边的式子如何运算?
师生共同分析如下:可先用乘法结合律,再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学生解答如下:
解:
=(= =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9)
只需其中两个结合就可实现转化进行计算,说明二次根式乘法法则同样适合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二次根式相乘( =(a≥0,b≥0……k≥0))
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考点2:因数不是1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计算:(出示课件12)
(1)2 ;(2)4 )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1)2 =(2×3)()=6;
(2)4 )=4 )×()=-2×9=-18
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
当二次根式根号外的因数不为1时,可类比单项式乘单项
式的法则计算,即=(a≥0,b≥0).
教师强调:(出示课件13)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广:
①多个二次根式相乘时此法则也适用,即
=(a≥0,b≥0……n≥0)
②当二次根号外有因数(式)时,可以类比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计算,即根号外的因数(式)的积作为根号外的因数(式),被开方数的积作为被开方数,即=(a≥0,b≥0).
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考点3:二次根式的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出示课件15-16)
(1) ;(2)- ;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
学生1解答:
(1)方法一:
∵=,=
又∵20<27,∴<,即.
学生2解答:
(1)方法二:
∵()2=22×()2 =4×5=20,()2=32×()2 =9×3=27,
又∵20<27,∴()2<()2,即.
学生3解答:
(2)∵=,=
又∵52<54,∴<, ∴>,
即.
教师问:比较二次根式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师生共同归纳:(出示课件17)
比较两个二次根式大小的方法:
(1)被开方数比较法,即先将根号外的非负因数移到根号内,当两个二次根式都是正数时,被开方数大的二次根式大.
(2)平方法,即把两个二次根式分别平方,当两个二次根式都是正数时,平方大的二次根式大.
(3)计算器求近似值法,即先利用计算器求出两个二次根式的近似值,再进行比较.
出示课件18,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2.探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逆用(出示课件19)
教师依次展示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依次展示下列问题答案:
学生1答:
(1)==_6___; =_2_×_3_=_6.
学生2答:
(2)==__20__; =_4_×_5=_20.
学生3答:
(3)==_30_; =_5×_6_=_30_.
教师问:观察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题号回答如下:
学生1答:(1) .
学生2答:(2) .
学生3答:(3) .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两个非负数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们算术平方根的积.
教师问:你能用字母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a≥0,b≥0)
考点1: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逆用计算
化简:(出示课件20)
(1)(2)
解: (1)
=
=4×9
=36;
(2)
=
=2a
=2a
=2ab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1)
化简二次根式,就要把被开方数中的平方数(或平方式)从根号里开出来.
出示课件21,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考点2: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及逆用计算
计算:(出示课件22)
(1) ;(2)3 ;(3)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依次展示学生答案:
学生1解:
(1)==7;
学生2解:
(2)3 =3 ×====30
学生3解:
(3) ====x.
教师问:你能说一下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吗?
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如下:(出示课件23)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把被开方数分解因式(或因数) ;
2.把各因式(或因数)积的算术平方根化为每个因式(或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3.如果因式中有平方式(或平方数),应用关系式 ,把这个因式(或因数)开出来,将二次根式化简 .
出示课件24,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33)
练习课件第28-34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4)
二次根式的乘法 内容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即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即(a≥0,b≥0)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拓展 多个二次根式相乘时此法则也适用,即 =(a≥0,b≥0……n≥0)
=(a≥0,b≥0)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16.2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
知道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及其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七、课后作业
教材第7页练习第1,2,3题.
八、板书设计
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1课时
 1.二次根式的乘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2.二次根式乘法法则的逆用
考点1  考点2
 3.例题讲解
九、教学反思
优点之处:本节课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计算、归纳,不断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品质得到升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本课时设计充分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探究性,基本达到了通过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掌握了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但一些学生在计算被开方数相乘时,喜欢急于算出乘积的结果,而应将被开方数进一步分解因数,以便把开得尽方的因数移到根号外面,从而使计算简便.
自我反思: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学本节内容,让学生在观察、归纳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基础上,重点进行计算和化简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先练,教师后教.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