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用的探索,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应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2课时 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的数学问题.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3)
工厂生产的产品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如图所示:该模板中的AB、BC 相交成直角才符合规定.你能测出这个零件是否合格呢?(身边只有刻度尺)
观察课件图片,引出本课知识点。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5,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角度问题
教师问:如图,某港口P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 “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分别位于点Q,R处,且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学生答:就是求∠1的大小,因为题目中没有角度,感到无从下手解答问题.
教师问:认真读题,找已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远航”号的航向、两艘船的一个半小时后的航程及距离已知,如下图.
教师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求出两艘船航向所成角.
教师问:由于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都是线段长,要求角,由此我们想到利用什么思想?
师生一起解答: 转化的思想.
教师问:知道线段长度,通过线段长度来求角的度数,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转化呢?
学生回答:勾股定理逆定理.
教师问:你能写出解答过程吗?
师生一起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PQ=16×1.5=24(海里),
PR=12×1.5=18(海里),QR=30海里.
∵242+182=302,即PQ2+PR2=QR2,∴∠QPR=90°.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1=45°.
∴∠2=45°,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
总结点拨: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①标注有用信息,明确已知和所求;②构建几何模型(从整体到局部);③应用数学知识求解.
出示课件8,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面积问题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已知AD=3cm,AB=4cm,CD=12cm,BC=13cm,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出示课件10)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连接BD.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
∴BD=5cm.
又∵ CD=12cm,BC=13cm,
∴ BC2=CD2+BD2,
∴△BDC是直角三角形.
∴S四边形ABCD=SRt△BCD-SRt△ABD=BD CD-AB AD
=×(5×12-3×4)=24 (cm2).
出示课件11,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检测问题
如图,是一农民建房时挖地基的平面图,按标准应为长方形,他在挖完后测量了一下,发现AB=DC=8m,AD=BC=6m,AC=9m,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检验一下挖的是否合格?(出示课件12)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AB=DC=8m,AD=BC=6m,
∴AB2+BC2=82+62=64+36=100.
又∵AC2=92=81,
∴AB2+BC2≠AC2,∴∠ABC≠90°,
∴该农民挖的不合格.
出示课件13,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5-22)
练习课件第15-22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3)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18.1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
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七、课后作业
教材第39页练习第10,12题.
八、板书设计
1.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角度问题
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面积问题
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检测问题
4.例题讲解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又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
不足之处:教学中学生的方位角掌握不是很好,课上未能及时解决,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增加解决方位角问题的能力.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