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 菱形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特殊性质.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计算或证明,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利用对角线的长求菱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菱形的性质定理的探究、证明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菱形的性质定理以及相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菱形的定义,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究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2.在应用菱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菱形性质的探究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1课时 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菱形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
菱形性质定理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菱形教具等.
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3)
观看课件中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熟悉的图形?
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时,这又是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菱形 为什么说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具有怎样的性质 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5-7,探究菱形的定义
教师问:前面我们学行四边形和矩形,知道了如果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成为什么图形
学生答:矩形.
教师问: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由角变化得到,如果从边的角度,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让它有一组邻边相等,这个特殊的四边形叫什么呢
学生答:菱形.
教师问:在平行四边形中,如果内角大小保持不变仅改变边的长度,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你能说出菱形的定义吗?
师生一起解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7)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教师问:如何利用几何语言描述菱形的定义呢?
学生回答:∵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B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教师总结如下:
几何语言:∵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B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出示课件8-9,学生欣赏图形,体会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课件10-12,探究菱形边的性质
教师问: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
学生回答:可以这样做: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
教师问:你知道这样做其中的道理吗?
画出菱形的两条折痕,并通过折叠手中的图形回答以下问题:菱形的四条边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看到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教师问:由此你得到什么猜想?
学生回答:猜想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教师问: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求证:AB=BC=CD=AD.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 = CD,AD = 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又∵AB=AD,
∴AB = BC = CD =AD.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3)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教师问:你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菱形的性质吗?
师生总结: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CD=AD.
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3.出示课件15-17,探究菱形对角线的性质
教师问: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操作: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得一个菱形.
学生完成操作:在自己剪出的菱形上画出两条折痕,折叠手中的图形(如图).
教师问:同学们,根据你的操作,回答以下问题: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问:请指出菱形的对称轴,并说明它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回答: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有两条对称轴.
教师问:根据上面折叠过程,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师生猜想: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教师问: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师生一起解答如下:
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AC⊥BD;∠DAC=∠BAC,∠DCA=∠BCA,∠ADB=∠CDB,∠ABD=∠CBD.
证明:∵AB=AD,
∴△ABD是等腰三角形.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B=O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在等腰三角形ABD中,
∵OB=OD,
∴AO⊥BD,AO平分∠BAD,即AC⊥BD,∠DAC=∠BAC.
同理可证∠DCA=∠BCA,∠ADB=∠CDB,∠ABD=∠CBD.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
菱形的性质: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教师问:如何利用几何语言描述菱形的性质呢?
师生总结如下: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AC⊥BD ;
AC平分∠BAD和∠BCD ;
BD平分∠ABC和∠ADC.
教师问: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熟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
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
教师总结归纳:(出示课件19)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
对边相等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对角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考点1:利用菱形的性质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12cm,AC=6cm,求菱形的周长.(出示课件20)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AO=AC,BO=BD.
∵AC=6cm,BD=12cm,
∴AO=3cm,BO=6cm.
在Rt△ABO中,由勾股定理,得
AB===3(cm)
∴菱形的周长=4AB=4×3 =12 (cm).
出示课件21,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考点2:利用菱形的性质求证线段相等
如图,E为菱形ABCD边BC上一点,且AB=AE,AE交BD于O,且∠DAE=2∠BAE,求证:OA=EB. (出示课件22)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证明:∵四边形ABCD为菱形,
∴AD∥BC,AD=BA,∠ABC=∠ADC=2∠ADB .
∴∠DAE=∠AEB.
∵AB=AE,∴∠ABC=∠AEB.
∴∠ABC=∠DAE.
∵∠DAE=2∠BAE,
∴∠BAE=∠ADB.
又∵AD=BA ,∴△AOD≌△BEA .
∴AO=BE .
出示课件23,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4.出示课件24-25,探究菱形的面积
教师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能否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呢
学生回答:菱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如图所示:
S菱形=BC×AE.
教师问:计算菱形的面积除了上式方法外,能利用对角线计算菱形的面积吗
师生一起解答:
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交于点O,试用对角线表示出菱形ABCD的面积.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S菱形ABCD=S△ABC+S△ADC
=AC·BO+AC·DO
=AC(BO+DO)
=AC·BD.
总结点拨: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考点3:利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解答问题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结果分别精确到0.01m和0.1m2).(出示课件26)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花坛ABCD是菱形,
∴AC⊥BD,∠ABO=∠ABC=30°.
在Rt△OAB中,AO=AB=10m,
BO===10(m).
AC=2AO=20cm,BD=2BO=20≈34.64(m)
∴S菱形ABCD=4×S△OAB=AC×BD=200≈346.4(m2)
出示课件27,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8-35)
练习课件第28-35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6)
在学生归纳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3.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也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菱形的面积.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18.2.2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
知道菱形的判定定理1和判定定理2
七、课后作业
教材第57页练习第1,2题.
八、板书设计
菱形
第1课时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3.菱形对角线的性质
考点1 考点2
4.菱形的面积
5.例题讲解
考点1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培养灵活思维的同时注意解题“通法”这一不变因素,强化学生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几何计算问题,用解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特殊菱形问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情况个人估计过高.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知识点较复杂,导致预设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圆满完成,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学习.涉及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时,有的学生容易出错.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画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这样很浪费时间,为了使课堂的容量增加.今后多采用让学生口述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多做练习.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