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训练——文言文阅读
燕相出亡
昔者,燕相①得罪于君,将出亡,召门下诸大夫曰:“有能从我出者乎?”三问,诸大夫莫对。燕相曰:“嘻!亦有士不足养也!”大夫有进者曰:“亦有君之不能养士,安有士之不足养者?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②,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隆冬烈寒,士短褐不完四肢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幔锦绣随风飘飘而弊。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施君之所轻,而求得士之所重,不亦难乎?”燕相惭,遁逃,不复敢见。
(选自《新序 杂言》)
【注释】①燕相:燕国的相。相,一种官职的名称。②厌:饱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将出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诸大夫莫对/宫妇左左莫不私王
C.亦有士不足养也/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大夫有进者曰/是进亦忧,退亦忧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士短褐不完四肢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幔锦绣随风飘飘而弊。
(3) 请结合选文,分析诸大夫莫能从燕相的原因。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出入之迂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帝感其诚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邻家小男孩“始龀,跳往助之”,既体现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也为下文愚公用小男孩与智叟对比,讽刺智叟连小孩都不如的情节作铺垫。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倾倒土石的艰难,突出了移山之难,更体现出愚公移山的信念之坚定。
C.第三段写智愚之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智”者不智、“愚”者不愚,突出体现愚公大智若愚,是真正的智者。
D.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朱家救季布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①。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②为奴,自卖于鲁朱家③。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④言于上,如朱家指⑤。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帝:指汉高祖刘邦,下文的“上”亦刘邦。②髡钳:秦时刑法,髡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扎着脖子。③鲁朱家:鲁,鲁地;朱家,人名。④待间,等待时机。⑤指:旨意、意图。
(1) 解释文中的加粗词。
说
尽
(2) 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今上始得天下,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A.现在皇上开始得到天下,因为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这样显示自己的国土不宽广呢!
B.现在皇上开始得到天下,用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的心胸不宽广呢!
C.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因为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的心胸不宽广呢!
D.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用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这样显示自己的国土不宽广呢!
(3) 朱家的侠士精神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话回答)
(4) “刘邦赦季布”的主要原因是
A.季布已经甘愿卖给朱家为奴,没必要追究。
B.季布只是尽职为主,并没有什么大的罪过。
C.项籍的属下不可能赶尽杀绝,不必大动干戈。
D.季布这样的人才应该好好任用,不能逼他为敌国效命。
【甲】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断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
(1) 【甲】诗作者是 ,【乙】文作者陶弘景是 (朝代)人,【丙】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 。
(2) 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四时俱备
而可以登高顾望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C.却不会感到身心的劳累,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D.所以不会感到身心疲劳,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4) 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5) 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 、 、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 ”“ ”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
(6) 【乙】文末提到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 、 等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句子“ ”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望子成龙 渐闻水声/博闻强记
B.临于泉上/临危不惧 名之者谁/不可名状
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 晦明变化/窗明几净
D.伛偻提携/旧事重提 觥筹交错/错综复杂
(2) 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做出的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理解:这里是在言说作者的志向,不在乎喝酒,更在乎百姓能在这里同他一起游乐。
B.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 情地欢乐。 理解:这句描绘的是滁州百姓乐于与太守同游,表现太守治下百姓的太平生活。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理解:树林里的鸟因为人们的离开而雀跃,指责人们破坏了树林应有的宁静。
(3) 在被贬谪的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心做事,积极进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元和十年,柳宗元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材料二】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④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辈;类。③畚锸(běn chā)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亦借指土建之事。④沈(chén)意同“沉”。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钟离:复姓。②业:使之做官而成就功业。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③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为复姓。④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⑤彻:通“撤”。环瑱(tiàn):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⑥不朝:不上朝,古代女子得到封号才能上朝,这句是说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封号呢?⑦於陵子仲:於(wū乌)陵,地名,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子仲,齐国的隐士。⑧臣:用作动词。臣于王,做王的臣。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轼而望之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B.何以战 以养父母
C.公问其故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D.苟无岁 苟富贵
(2)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小大之狱 狱: ;
何以王齐国 王: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的意思。
。
(4) 请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找出相同的地方,填写表格。
塑造人物的方法 作为国君的特点 给你的启示(答一点即可)
《曹刿论战》 ① ② ③
《赵威后问齐使》
阅读《北冥有鱼》一文,回答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 怒: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做记号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2) 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南冥者,池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作者塑造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选文中,大鹏的迁徙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它们尽管细微,但都是有生物用气息吹拂的。
C.选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之后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南海飞往北海的壮丽图景。
D.选文中,作者以雄奇瑰丽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鲲鹏这一宏大形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樵夫毁山神
康熙十五年,余姚①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②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送③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④之。樵甫⑤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遂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⑥,盍⑦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⑧。
【注释】①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②樵夫:以砍柴为生的人。③逆:迎上去。④觇:悄悄地看。⑤甫:刚刚。⑥高义:深厚的情义。⑦查:何不。⑧土偶:指泥塑的山神。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神以邓樵夫许之 许:
遂碎其土偶 遂: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对樵夫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阅读下面《小石潭记》的内容,回答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乐:高兴,快乐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穿透,透射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2) 下列对文中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倒竹子开避道路,向下看见了小石潭)
B.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它的溪岸的形势象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久的居住)。
(3) 以下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狐凄悲凉之情。
B.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实难相容,显然是作者写作上的失当。
C.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特写镜头写游鱼,同时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水的澄澈透明。
D.情景交融,景中传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①欲缚之自辩数乃置②不肯为通③.陈王出,遮道④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⑤!”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⑥,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⑦,言陈王故情⑧.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①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长②置:放在一边,不理他③通:传达 ④遮道:拦路⑤夥,多。颐,语气词。意思是陈胜当了个王,还蛮像一回事嘛。⑥夥涉为王:形容一个人的突然富贵。⑦发舒:放肆。⑧故情:指陈涉贫困时情况。
(1)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已为王,王陈/或王命急宣 B.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去粗取精
C.客出入愈益发舒/多多益善 D.客愚无知/是金陵人,客此
(2)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宫 门 令 欲 缚 之 自 辩 数 乃 置 不 肯 为 通。
(3) 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陈王斩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咸移对,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对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①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
【注释】①黜陟(chù zhì):黜,贬斥、废除;陟,晋升。唐朝曾有黜陟使一官职,职责就是考察地方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县吏就诘之 蒙乃始就学
B.众咸移对 咸来问讯
C.谓左右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特荐为并州法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
(3) 文中的狄仁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众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⑤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奏免之 勉励 B.仍未之奇也 感到奇异
C.词彩弥精 更加 D.降阶谢曰 走下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复数日曹事委积众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A.复数日/曹事委积众/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B.复数日曹事/委积众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C.复数日曹事/委积众/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D.复数日/曹事委积/众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琰之喜欢游玩,户佐认为他对待工作漫不经心。
B.刺史李崇义让裴琰之找个京官帮忙处理公务,以免公务滞留。
C.裴琰之处理政务时不听详细情况,只听大致案情。
D.刺史认为裴琰之不关心政务是他李崇义的过错。
(4) 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答案
1.
(1) B
(2) 士短褐不完/四肢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幔锦绣/随风飘飘而弊。
(3) 是因为燕相平时没有重视并厚待大夫。燕相的犬马有余谷粟,任其被风吹烂;因此,大夫并没有以死相报。
2.
(1) ①句意为:出来进去(都要)绕路。迂,曲折。
②句意为:你太不聪明了。惠通慧。
③句意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所感动。
(2) ①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 A
3.
(1) 劝说
全,都
(2) C
(3) 明知季布假扮奴仆来到自己家里,仍然置办田舍藏匿他。
亲自前往洛阳,劝说滕公为季布说情赦免他。
(4) D
4.
(1) 白居易;南朝(南北朝);六一居士
(2)都
看,回头看(环顾)
(3)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美好世界)啊!
B
(4) D
(5) 早莺;新燕;浮泛;膳羞
(6) 钦慕(追慕、追随);自豪(自得、自诩);欣然得山水之乐
5.
(1) C
(2) C
(3) 柳宗元:被贬期间改革恶劣风俗,甚至出私钱替人赎身。
欧阳修:任太守期间,受百姓爱戴,与民同乐。
苏轼:忘我守卫河堤,保卫全城。
6.
(1) D
(2) 案件
统治
(3) 小的信用不能被神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信”“孚”“福”等字词的翻译。
(4) 语言描写;关爱百姓、重用人才;得民心得天下(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强盛)
7.
(1) B
(2) C
(3) C
8.
(1) 承诺,答应,同意
于是,就
(2) (客人)于是把昨天夜里的所见所闻告诉樵夫,告诫(警告)他不要去。
(3) 勇敢(死生命也,吾何畏哉)、孝顺(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敢于挑战强权(碎具土偶)。
9.
(1) A
(2) D
(3) B
10.
(1) C
(2) 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3) ①这些客人进入陈胜宫殿后,肆无忌惮,语言和行为都不讲究分寸。
②涉不念旧情,淡泊情意,听信身边人的建议。
11.
(1) B
(2) 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
(3) 文中的狄仁杰是一个爱读书,有独立见解。
12.
(1) A
(2) D
(3) C
(4) 全州的官员都来围观,堵得像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