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复习(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复习(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17 23: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单元复习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02 体系构建
04 专题突破
目录
01 考情速递
03 知识梳理
05 能力提升
01 考情速递
考 卷 呈现形式 考查内容 分值
2022年湖南卷 示意图+文字 以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措施为背景考查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分
2022年湖南卷 示意图+文字 以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补给为背景,考查湿地的保护。 8分
2022年浙江卷 示意图+文字 以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为背景,考查湿地的保护 8分
2021年海南卷 区域图+文字 以西柏坡是区位图为背景,考查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4分
2021年福建卷 示意图+文字 以黄土高原地区聚落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4分
2021年辽宁卷 表格+文字 以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为背景,考查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影响 8分
考情速递
考 卷 呈现形式 考查内容 分值
2022全国卷 示意图+文字 以“陕西省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2分
2022湖南卷 区域图+文字 以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变化为背景,考查湿地的保护 10分
2022全国卷 示意图+文字 以瑞士矿产资源和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6分
2021海南卷 文字 以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湿地减少为背景,考查湿地减少的成因 12分
2021年辽宁卷 示意图+文字 以黑龙江水稻产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8分
2021年北京卷 示意图+文字 以甘肃天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研学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 6分
2020年全国卷 示意图+文字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12分
考情速递
02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
03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3、生态脆弱区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5、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6、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以焦作市为例)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
(1) 主要表现: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中低纬度,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②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③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④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⑤水源: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2)典例: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四大古代文明出现与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非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但科技水平低下、对外开放程度差、产业基础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自然条件较差,但由于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好、教育水平高等,区域发展水平高。
(3)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决定区域发展。
孟加拉国
日本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案例: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结构及功能:
①宝瓶口: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击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取名“宝瓶口”。
②鱼嘴: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等材料,在岷江的工心就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当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③飞沙堰:飞沙堰位子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有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携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案例:都江堰水利工程
(2)“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按一定深度清理内江河道的泥沙,可以拓宽和加深河道,保证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以此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
“低做堰”:当流入内江的水量较大时,低作堰可以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以及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从而起到排沙和泄洪的作用。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案例: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沙尘暴形成条件:
(1)自然原因:
①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②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③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对流天气)。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④干旱的气候环境,土壤墒情差。
(2)人为原因:过度垦荒、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等。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水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沙特阿拉伯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图瓦卢等众多小岛国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20世纪50年代的荷兰。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如:瑞士。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数量的有限性 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分布的不平衡性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便于集中开采,但增加运输负担
资源间的联系性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利用的发展性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
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①初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煤炭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②中期:山西省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增速缓慢。因为产业结构单一且环境污染严重。
③后期:山西省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2.阅读教材中题干中的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
②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
③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
④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都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资源诅咒”
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和贸易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多,从而分配给制造业部门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少。长此以往,制造业得不到发展,经济发展进入困境。在国际市场中,初级产品的价格低于工业产品,再加上许多国家对初级产品进口实施保护政策,因此,以开发自然资源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诅咒”的现象说明,自然资源只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不起决定作用。
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适宜发展的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三.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
(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 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土地寒漠化
我国的分布 “三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 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青藏高原分布区
4、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分布地区
三.生态脆弱区
A、B:沙漠化
C:盐碱化
D:红漠化
E、F:石漠化
G:寒漠化
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概念: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出现的条件: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 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早灾,加剧土地退化。
②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①过度开垦;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星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
②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综合治理措施 具体表现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2)构筑防护体系 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草方格沙障
作用:
①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
②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早与半干早、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植被遭破坏后,极易沙化;
②气温:全年高温,蒸发量大;
③降水:降水少且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植被、土壤: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04 专题突破
专题1 区域自然条件分析方法
自然条件 主要特征
地理位置 ①从纬度位置看:位于南(北)半球,××带(五带),高(中、低)纬度;②从经度位置看:位于东(西)半球;③结合经纬度位置看相对位置:位于某个区域(大洲、大陆、国家、省份)+方位(东、西、南、北、中部),海陆位置(沿海地带、岛屿、内陆等),政区位置(东临××省,南临××省),交通位置(××铁路沿线、××路与××路交会处等),山河位置(××山之南、迎风坡、阳坡、××河河谷等);④经济位置(地处京津冀地带、环渤海经济圈、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等)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 ①地形以××为主;②主要分布在××方位
地势 ①地势××高××低、地势自××向××倾斜;②地势崎岖(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
海岸线 ①海岸线平直(曲折);②多半岛(岛屿)等(或者分段描述)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发育
专题1 区域自然条件分析方法
自然条件 主要特征
河流特征 水文 ①径流量大(小);②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小);③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汛期,汛期较长(短);⑥有(无)凌汛;⑦流速快(慢);⑧冬季断流(如果有则写,无则不写);⑨是内流河(是内流河则写,外流河一般不用写)
水系 ①流程长(短),注入海洋(某湖泊、沙漠);②流向(自××向××流);③支流、湖泊众多(稀少)、形状呈放射状(向心状、平行状、树枝状);④流域面积大(小);⑤河道宽窄(直弯、深浅、高低-地上河);⑥落差大(小);⑦水能丰富(不足)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专题1 区域自然条件分析方法
自然条件 主要特征
气候特征 降水 ①年降水总量大(小);②雨季(旱季)时间长(短);③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④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
气温 ①年均温高(低);②最高、最低月均温;③气温年较差大(小);④气温日较差大(小)
其他 大陆性(海洋性)强
植被特征 植被类型及覆盖状况。植物适应气候,植物的特征受气候影响。
土壤特征 土壤类型、土质的疏松状况、肥力、土层厚薄。土壤的特征受植物和气候影响。例如,热带雨林砖红性红壤:土壤贫瘠,肥力低;江南丘陵的红壤偏酸性;黄土:土壤松散,直立性好;华北平原的土壤偏碱性;东北平原的黑土很肥沃
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特征;气候(热、冷、干、湿);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芒果喜温、耐旱、忌涝,抗风性差。四川攀枝花芒果纤维少、味甘甜、肉腻滑、营养富,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该市芒果多种植在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区,果农定植苗木在1m的坑里,增肥造灌,整形修剪。下图示意攀枝花位置及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广东、海南芒果产区相比,攀枝花芒果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B.河谷地带,水源充足
C.干热河谷,光照充足
D.林草茂密,土壤肥沃
2.攀枝花芒果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关键在于( )
A.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B.采用特殊的种植技术
C.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D.引进国外优良品种
C
C
真题探究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攀枝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广东、海南两省相比,热量、降水条件差,故A错误;相比之下,广东省和海南省的水源更加充足,故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为干热河谷,光照充足,故C正确;种植芒果,林草茂密不利于芒果树的生长,故D错误。答案选择C。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因此获得此标志的关键在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且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特有的农产品品质,故C正确,ABD排除。答案选择C。
专题2 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题2 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基础雄厚。
(2)自然资源影响劳动力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源丰富的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劳动力的主要从业领域。
(3)自然资源是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对矿产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和经济区域的类型。如我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促使许多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工矿业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扩大,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专题2 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途径 要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且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要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 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3.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专题2 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种类 自然条件(影响储量的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分布区
水能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质条件、河流含沙量 一般包括①本地市场需求量②距外地市场远近③经济发展水平④科技水平等 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
太阳能 海拔、空气稀薄程度、天气状况、大气的洁净程度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风能 风源远近及其稳定程度、地形 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区
地热能 地理位置、地质条件 西藏、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潮汐能 海岸线轮廓、潮汐次数、潮高 东南沿海地区
沼气能 微生物数量、温度、发酵时间 南方地区
弃风是指风电发电功率超过用电负荷的现象,造成了风能发电功率的浪费。下图示意新疆某地平均弃风功率的日变化。该地风电与其他能源互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半夜弃风功率偏高,可能是因为( )
A.风速较大 B.用电需求较少
C.风向多变 D.发电效率较低
4.推测该地与风电互补最明显的是( )
A.光伏发电 B.水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电
B
A
真题探究
解析:由材料可知,弃风是指风电发电功率超过用电负荷的现象,造成了风能发电功率的浪费。下半夜处于休息时段,居民用电活动较少,用电需求较少,B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判断当地风速、风向变化,AC错误;风电发电效率低会使弃风功率偏低,D错误。故选B。
由材料可知,该地为新疆,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且两者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的相位差:白天太阳能丰富,光伏发电多,风能较弱;晚上太阳能较弱,风能较强。冬季风大,太阳辐射弱,而夏季风小,太阳辐射强,正好可以相互补充,以获得稳定可靠的电力,因此与风电互补最明显的是光伏发电,A正确;新疆河流数量少、流量较小,水能资源不足,B错误;与火力发电相比,风电不稳定,两者并网互补运行难度较大,C错误;核电站技术水平及造价高,因此我国核电站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D错误。故选A。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1)问题的判断:①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
②在干旱的灌溉农业区, 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③在草原牧区, 易造成草场退化,引起荒漠化。
(2)成因分析:自然原因:考虑气候(热量条件、气温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水文(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度(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地表沉积物(土壤组成、肥力等)等。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
(3)防治措施的分析:①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②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森林公园、淤地坝等,采用草方格沙障等。
③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为梯。
④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答题思路 答题方向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表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答题思路 答题方向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4)土地退化表现
A.土地沙化:指原非沙质荒漠地区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和华北地区北部。
B.土地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现象。
荒漠化类型:
①风蚀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地区) ②水蚀荒漠化(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南方地区)
③冻融荒漠化(青藏地区) ④土壤盐渍化(华北地区)
C.石漠化、红漠化: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和江南丘陵地区(红漠化)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云贵高原)石漠化
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地形:多陡坡,水流速度快,冲刷能力强;
③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
危害:a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治理措施:a退耕还林还草;b保护自然植被;
c植树造林;d建立自然保护区;
e转变生产、生活方式;f实施生态移民等。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江南丘陵(红壤区)红漠化
自然原因:①地形:山区坡度大;②土壤:地表疏松;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和滥砍滥伐。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毁林开荒;生活用能不足,砍柴取薪。
治理措施:①适当的封山育林,种植茶树、油茶、杉树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②植树造林;
③妥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生活用煤、沼气、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等)。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D.土壤侵蚀: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E.土壤盐碱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加上不合理灌溉,地下水水位上升,可溶性盐碱随水分上升,积聚在表层土壤的现象。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灌溉农业区。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如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淮海平原等。
自然原因:①气候:气温高,蒸发强烈;②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埋藏浅)。
人为原因:①过度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加了土地盐分;
②不合理的灌溉:尤其是不及时排水,导致水在地表聚集,大量下渗,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被带到地表;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①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林区土壤含盐量)
②井灌井排(通过竖井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③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抑制蒸发返盐)
④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良种等)
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下图为“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原过渡带到可能变动带的范围变化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是( )
A.种植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
D.林业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
6.下列选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江淮地区的洪涝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变化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的变化
D.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次数的变化
C
A
专题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解析:由图中可能变动带的位置可以推知,农牧用地过渡带向西北方向迁移,说明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使原有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C项正确;图中是农牧过渡带,没有涉及林业用地,BD项错误;图中的可能变动带原来是畜牧区,现畜牧区即将变为农用地,A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图中畜牧用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将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造成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增加、草场载畜量降低及河流含沙量增加等,故BCD项均为其影响;江淮地区的洪涝主要是降水过多所致,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无关,故本题选A。
专题四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专题四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专题四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专题四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