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易错点预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易错点预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6: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易错点预习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每组词语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掺和(cān) 栖息(qī) 机杼(shū) 五侯(hóu)
B.黄焖鸡(mēn) 份外(fēn) 吞噬(shì) 迢迢(tiáo)
C.正月(zhèng) 甜黏(zhān) 皎皎(jiāo) 间断(jiān)
D.擢素手(zuó) 札札(zā) 脉脉(mài) 更(gēng)新
2.下列子中修手法与其他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B.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C.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D.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3.下面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截然 骆驼 身无分文 残灯未庙 B.猜想 浪漫 能歌善舞 行善积得
C.燃放 彩绘 别无所求 牛郎织女 D.奈何 肿胀 张灯结采 随心所欲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清明节。
B.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乞巧节。与七夕节有关的诗句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C.中秋节当天,人们可以登高,喝雄黄酒。
D.端午节人们可以赛龙舟,饮菊花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名合格的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B.他的为人很好,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值得交朋友。
C.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也是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
D.阳春三月,万象更新,每个人都有一个新的希望。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几天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喜庆。
B.《腊八粥》一文以八儿在腊八这天等妈妈熬腊八粥的事,其中等粥是详写,喝粥是略写。
C.《藏戏》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藏戏的形成,略写了面具。
D.《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委婉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填空题
7.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入读音为“shì”的字。
(1)许多( )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 )。真( )悲哀啊!
(2)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 )架桥。
(3)藏戏艺人用歌舞说唱的形( ),表演宗教故( )、历史传说……一代代师传身授,使藏戏流传于( )。
(4)演妖魔时,戴上青面撩牙的面具,以( )压抑和恐怖。
8.形近字组词。
饺( ) 宵( ) 恰( ) 侯( )
绞( ) 霄( ) 洽( ) 候( )
9.除了藏戏,中国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戏曲,请写出以下各地方代表性戏曲的名称。
安徽——( )河南——( )河北——( )
四川——( )陕西——( )上海——( )
10.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中。
热气( ) 夜幕( ) 哄堂( ) 万象( )
( )哉( )哉 两( )三( ) 随心( ) ( )善舞
(1)新学期,校园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的__________气象。
(2)每个人都不能__________地做任何事,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3)新疆人民__________,在每个盛大的节日里都会烧着火,载歌载舞!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一单元,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欣赏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老北京的春节真是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中的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在《元日》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腊八粥,吃到嘴里,甜甜的,腻腻的,八儿的肚子撑成了一面小鼓。藏戏更具特色。它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____,面具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舞蹈动作、唱腔可以随意发挥,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三、语言表达
12.句子训练营。
(1)北京的春节,不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月亮”为描写对象,分别写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1)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
(1)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是城市。 北京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用关联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句子加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
这苹果不大好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3.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句子“‘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是对八儿的_____和_____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八儿。
15.句子“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中的“跌”可以换成“_____、_____”等字,但无疑“跌”这个字用得最生动。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跌”字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是对腊八粥的________________(正面 侧面)描写,都体现了腊八粥的_____________。
17.“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从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中秋赏月》,完成练习。
①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②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③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④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⑤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8.文章第二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19.“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相反,这个字是______,可解释为________。
20.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21.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结合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1)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千里共蝉娟。
五、书面表达
23.习作。
一年里,我们会度过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呢?这个节日你是怎么度过的呢?请结合家乡的节日风俗写一写。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字音的掌握。
A.掺和(cān)-(chān):1、混杂。例:米面掺和在一起吃。2、犹言参与,插手。[1]例:我的事不用你掺和。3、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东西和在一起。4、夹着,伴随着。5、随便参与,使混乱。
机杼(shū)-(zhù):1.指织机。杼,织梭。2.指织机的声音。3.指纺织。4.犹机棙。机关。5.引申为事情的关键。6.比喻诗文创作中的新巧构思和布局。
B.黄焖鸡(mēn)-(mèn):黄焖鸡又叫香鸡煲、浓汁鸡煲,属于鲁菜系家常菜品。
份外-分外(fēn)-(fèn):特别、格外。表示程度高,超过平常。
C.正月(zhèng)-(zhēng):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
甜黏(zhān)-(nián):味道是甜的黏的东西互相附着连结在一起。
皎皎(jiāo)-(jiǎo):(形)形容白而亮。
间断(jiān)-(jiàn):(动)(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D.札札(zā)-(zhá):象声词。叠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脉脉(mài)-(mò):1.亦作“脉脉”。同“眽眽”。凝视貌。2.形容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有默默地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3.犹默默。4.连绵不断貌。
选择A
2.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除夕”当做人来写,会笑着走来,笑着离去。
B.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粥”当做人来写,会叹气。
C.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仁”当做人来写,会脱外套。
D.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半黑半白的面具比喻两面三刀的性格。
故不相同的一项是:D。
3.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残灯未庙——残灯末庙:快要熄灭的灯,将要结束的庙会;比喻事情已经衰落,接近完结。
B.行善积得——行善积德:不再做恶,转做好事。
C.正确。
D.张灯结采——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4.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表述正确的是B项。
A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的《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
C项:喝雄黄酒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习俗。
D项:端午节人们可以赛龙舟,饮菊花酒是重阳节。
5.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做题时,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恰当。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随:随着;欲:想要。意思是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多含贬义。
B不恰当。两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阴险狡猾,居心不良,玩弄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B项的句意是说他的品质好,值得交朋友的。与句意不符。
C恰当。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D恰当。万象更新[wàn xiàng gēng xīn]: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6.C
【详解】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本题中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C项,《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
7. 试 噬 是 誓 式 事 世 示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同音字的辨析与应用。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义也不同,完成时要结合题目中已知的语素,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
(1)试图:打算,表示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故本题应该是“试”。
吞噬:表示吞吃,吞咽,整个地吞下去,故本题应是“噬”。
真是:1.确实;的确。2.口语中表示嫌憎﹑不满情绪。故本题应是“是”
(2)发誓:表示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故本题应是“誓”。
(3)形式:表示某物的样子或构造。故本题应是“式”。
故事:表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故本题应是“事”。
流传于世:表示在社会上流传,并保留下来。故本题应是“世”。
(4)以示:表示明示,告知的意思。故本题应是“示”。
8. 饺子 宵夜 恰好 侯爷 绞杀 云霄 洽谈 时候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饺”字可组词:水饺、虾饺、蒸饺
“绞”字可组词:绞架、扭绞、绞车
“宵”字可组词:通宵、宵小、元宵
“霄”字可组词:碧霄、九霄、霄汉
“恰”字可组词:恰当、恰巧、恰如
“洽”字可组词:融洽、接洽、商洽
“侯”字可组词:侯门、诸侯、王侯
“候”字可组词:守候、问候、等候
9. 黄梅戏 豫剧 河北梆子 川剧 秦腔 沪剧
【详解】本题考查对戏曲名词的积累。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
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沪剧: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10. 腾腾 降临 大笑 更新 优 游 面 刀 所欲 能歌 万象更新 随心所欲 能歌善舞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补全和选词填空。
热气腾腾: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夜幕降临:指夜晚来临,天空像被幕布盖住一样,用以表示夜晚的到来。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能歌善舞:很会唱歌,还善于跳舞。
(1)结合词义,可知,形容校园的气象,应选:万象更新。
(2)结合词义,可知,形容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做事,不能“随心所欲”。
(3)结合词义,可知,形容新疆人,应选:能歌善舞。
11.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唐东杰布 夸张 象征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在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通过阅读可知,本文主要是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这几天中的民俗活动。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全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意: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根据诗意可知,描写春节的诗句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藏戏》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通过阅读可知,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布杰,面具运用了夸张和象征的手法来描写。
12. 北京的春节,怎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呢? 圆圆的月亮像一个大玉盘。 月亮笑眯眯地从地平线上爬了上来。 北京虽然是城市,但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这苹果不大好吃。
这苹果不大,好吃。
【详解】(1)本题考查改反问句。
陈述句变反问句方法如下:首先,加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加语气词:最后,句号变问号。
本题可以按照方法改成:北京的春节,怎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呢?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例: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月亮笑眯眯的从地平线爬了上来。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前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相连,第三个分句与前面句子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而且”相连。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所在位置不同,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这苹果不大好吃。意思:苹果不好吃。
这苹果不大,好吃。意思:苹果虽然不大,但是好吃。
13.八儿猜粥、看粥和喝粥的过程。 14. 语言 神态 天真可爱 15. 落 掉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初入锅里时的硬实。 16. 侧面 味道鲜美 17.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解析】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主体概括,需要认真的阅读文章。
《腊八粥》主要描述了八儿一家三口和家中的小狗哈叭在腊八节那天其乐融融地享受晚餐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以及小孩八儿对腊八粥的嘴馋,从中传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眷念。
本段主要说了八儿猜粥、看粥和喝粥的过程。
14.本题考查得的是对句子的理解,需要结合前后句做好出合理的解释。
根据阅读句子,句中的“喊起来了”是对八儿的语言描写,句中 的“惊异”一词是对八儿的神态描写。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可爱活泼、天真烂漫的八儿。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需要仔细的品读句中的字词。
根据阅读句子“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这里用“跌”将栗子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初入锅里时的硬实,再到最后的软糯。句中的“跌”可以用“落”、“掉”、“坠”、“摔”等。
16.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对重点句子中重点信息的定位。
第一句“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其中“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第二句“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其中“奈何”都是对腊八粥的侧面描写,与此同时也说明了腊八粥色香味浓,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17.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信息的抓取,需要对准确信息的定位。
本句出现在片段的第四自然段,根据阅读文章可知在文章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就交代: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18. 时令 渊源 科学观察 庆祝丰收 崇拜自然 天净气清 19. 盛 兴旺 20.A 21.因相隔两地的亲人能同时看到一轮明月或一轮明月同时照着相隔两地的亲人因而引起思念之情。 22.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解析】18.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短文。
根据阅读短文“从时令上说”、“从渊源上说”、“从科学观察来看”可知是从时令、渊源、科学观察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
从三个方面可以诠释中中秋节,时令是为了庆祝丰收、渊源是人类崇拜自然、科学观察是中秋时节的天气是天净气清。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句中的字词的解释,需要结合句子做出合理的解释。
句中“衰”的意思:递减。与之意思相反的字是“盛”,意思是:兴盛,繁盛。
20.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短文。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该句的意思,明月一年四季每月都会有,为什么会喜爱中秋的明月呢?该句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对家人团圆的渴望之情。
故选项A错误。
21.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日常生活做出解释。
月圆,象征团圆美满,表达与亲人的团聚的美好愿望。无论亲人和自己离多么远,都是可以共同看见天上的月亮的。所以很多文人都把思念寄托给月亮,希望月亮可以将他的思念之情告诉亲人。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识记,需要熟练地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23.参考范文:
    
我最喜欢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的节日,过端午节有吃粽子、插艾蒿等习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凉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详解】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
要求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审题时要注意围绕“节日”选材,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作时,可以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开头:点明你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中间部分:可写你喜欢节日的原因和有关这个节日的风俗活动。
结尾:表达你对这个节日的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