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张建春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张建春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8 08: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张建春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坛事
张建春
半人高的一口坛子,常年杵在老川家的堂屋上沿,祖宗样供着。
坛子长相不好看,黄泥巴胎子,颜色不够鲜亮,包了层说不好的怪浆,脏兮兮的。岁月留了痕迹,落尘存灰,用劲儿洗、出力刷,也不能将看似脏物的东西洗去。
这坛还有个怪处,口小,成年人的拳头塞不进去,老川老了,手若鸡爪,他的手也塞不进去。
老川把坛子当宝贝,还为它起了个名子:聚宝坛。
据老川说,坛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先祖用黄泥盘成的,上面留有先祖的指纹。说这些时,老川口吐白沫,用了很多的力气。若不相信,老川就找一块尚干净的地方,吐上口唾沫再擦擦:看,看,看,指纹多新鲜。看的人没看出手纹,倒看到一些纹理,和土地上龟裂的走痕差不多。
老川还说,夜深人静时,聚宝坛会叹气,一个接一个,是祖上在叹气,叹没过上好日子的气。
不过有一样灵性得很,一旦坛子的外面披汗淌水,不久一场雨就要来。村里人观天气,找好日子,就问老川,老川不直接回答,而是说,去问问聚宝坛。坛子不会说话,但会流汗,汗就是它的话。
老川把坛子看得重,在家中的地位也高,放堂屋上沿就是明证,上沿的墙上挂着一溜画像,都是逝去的上辈的。老川计划过,他也将挂上墙的,挂的位置正和坛口一致。过大年贴红对子,坛上是必贴的,贴上的字是老川编的,有些意思:口小肚子大,聚宝又聚财。写字人说这不是对子,不合辙不押韵。老川认死理,就是它,几十年一贯制,坚决不变。
坛子招人眼,到老川家来的人都好奇。敲敲坛子,坛子发出清脆的声响。手想伸进坛子里,可怎么也伸不进去。拿眼去看,坛子深不见底,黑黝黝的。再好奇,取棍棒搅拌,会兀自一惊,里面有货,搅拌时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这货是米,米是老川一把把放进去的。
老川放米,是经年累月的事。
说来是故事。老川抠门,这抠倒不是对别人的抠,是对自己,是对自家人。老川立了规矩,每天中午煮饭,米用升子量,淘米前必须抓把米留下,留下的米放进半人高的坛子里。
老川有话:少一把米饿不着人,吃个七分饱不影响干活。
这事说起来容易,可长年累月做隔三岔五就会忘了。忘了得补上,从一顿饭上补,这很厉害,忘了三天补三把,忘了五天补五把,三五把一去,一家人饭不够吃,就得饿上一次肚子。这样一来,记性就长牢了。
还别说,积少成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过去了,坛子还就装满了。
家里人为这事没少和老川争执,可没用,别的事好说,这事没商量余地。家里人的理由是:不在乎这一把米,好说不好听,何况费工夫。老川不管,任性得到位。
米放坛子里时间久了会长虫,老川多了样事,过上些日子就丢进一粒蒜瓣或一个辣死人的辣椒,算是把虫治住了。
一年大灾,到青黄不接时,村里家家户户接不上顿了。老川家却没挨饿,把坛子中的米倒出,竟一箩筐,熬稀饭吃,硬是撑到了麦子登场,续上了一口气。
这坛子还不是宝贝?村里人没话说了。
老川和人探讨过,祖上盘的坛子到底是何用途,请教过许多人,各有说法,但说得最多的是盛酒。老川一律不认可,他固执地认为是装气的,是装家的元气的。
家的元气是什么?老川憋在肚里,谁也不告诉。
日子好过起来了,老川还是不改淘米前抓把米放进坛子里的习惯。家人说,老爷子是守旧,改不了了。
可一年下来,米陈了,一坛子陈米没个去处,老川又心疼。心疼过后,老川迅速忘了,又再次开始。
老川九十岁这年,半夜时分,突然听到了坛子闹动静,老川从床上爬起,走到坛子边,趴在坛口却又睡着了,这一睡再没醒来。
坛子传了下来,到了老川孙子的手里,孙子把坛子不当回事,干脆搬到后院。突然有了传言,说老川留下的坛子是某某朝代的宝物,上门的人一批又一批,看后,都出大价钱。
老川的孙子将坛子搬回了家,放在堂屋上沿,上沿的墙上有老川的画像,目光正看着坛子。
坛子放什么呢?老川的孙子采了几把野花,插坛子里,花不枯萎,徐徐喷出香味。
出再高的价也不卖。老川的孙子对着爷爷的遗像说,留着装元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坛子的描写先抑后扬,开头写坛子的“脏”和“怪”,后面却突出了坛子的“奇”与“灵”,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B.小说巧妙通过对坛子的态度的呈现来完成人物的塑造。在老川眼里,坛子不仅仅是有功于家的实用器皿,更是有灵性的家族遗存。
C.夜深人静的时候坛子接连叹气、老川临死之夜坛子闹出动静等超现实描写,在生动刻画人物潜在意识的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意蕴。
D.老川孙子这个人物的设置颇具匠心,它使小说的情节有了纵深感,并为读者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作品的主题提供了可能性。
2.你认为家的元气是什么?请根据作品简要分析。
3.《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因为华连卡的清脆笑声而丧命,本文中老川孙子插在坛子里的野花不枯萎,这种夸张的表现在小说中比较常见。请具体分析这两处夸张手法在各自作品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岸
张建春
老圣在水上漂了一辈子,小船是家,鱼是庄稼,一茬茬地收割,丰年歉年,水和鱼养活自己,养活家。
六十岁,正好六十岁,老圣要上岸了。
上岸老圣不情愿,和水和船和鱼打了几十年交道,舍不得。舍不得也要上岸,禁渔了。
水是大湖,八百里的方圆,烟波浩渺。大湖长鱼,形形色色的鱼,形形色色的虾蟹,在水里热闹。热闹时,老圣下网,网网不空。
近些年,热闹的景象少了,老圣下网,空着的时候十有七八。
鱼都哪儿去了,老圣明白,捕捞的船太多,网太密,鱼虾蟹来不及长。一些鱼多年不见了,比如胭脂鱼,几年里就没见过影子。
胭脂鱼漂亮,透明,手指头粗细,一抹胭脂红从身体透出,美美的。
胭脂鱼味美,熬汤,鲜得天下无味。
消失的何止胭脂鱼,多了去了。就连过去一捞一层的毛刀子鱼,也稀巴巴的了。
禁渔了,禁渔好呀,再不禁,再滥捕,大湖中的鱼恐怕就要绝迹了。
不过,上岸,老圣还是不舍。老圣十五六岁上船,在船上生活了四十多年,白天撒网,晚上枕着波涛睡觉,习惯了水,习惯了水上的生活。
不情愿归不情愿,老圣还是弃了船上了岸。
岸上有房子,房子在湖边,推门见到湖。
上岸的老圣临湖,却和水远了。
日子有得过,政府安排得好,六十岁也是退休的年纪,该享享清福了。
儿女们大了,在城里安家,可以随了去,老圣不去,湖好呀,水好呀,鱼好呀。
老圣和老伴在湖边守房子,也守湖。
上岸的老圣闲不住,干啥事呢?老伴出了主意,没事吧,到湖滩去转转,当活动筋骨,当城里人散散步。
老圣想,也只能如此了。老圣下了湖滩,过去的大湖安静了下来,千帆竞扬的场面不见了,湖一下子就空旷了下来,尽管风浪不息,湖仍显得安静。
老圣贴近着湖水走,浪拍在他的鞋上,鞋潮了,干脆脱了鞋,让湖水浇个痛快。
一天一天就这么过了。老圣想有个奇遇,比如碰上一条鱼,可惜一次也没遇上。许多年前可不是这样,有水就有鱼,在湖水中走,鱼撵着啃脚趾头。
老圣有些懊恼,怎不见鱼?接着自责,鱼不见了,和自己有关,四十多年捕杀的鱼还少呀!老圣的自责一天天加深,有时把手伸进湖中的礁石,狠狠地磨,磨得快出血。
老圣问自己:回到从前,还会下湖当个渔民吗?老圣回答自己:不了,不了。没鱼的湖少鱼的湖,还算个湖吗?不算。老圣得出结论,自己参与了对湖的谋杀。
有一天,老圣和人打了一架。六十岁的人打架不光彩,但打了,打得痛快。
原因摆在那儿,有人在湖边偷捕鱼。鱼毛都没偷到,但摆开了架势。老圣制止,偷捕的人欺他人老,不当回事,老圣动手扯网,就打起来了,打得结了球。
事后,老圣多了件事,不仅仅是在湖滩上转转,还多了重任务,巡湖。
“巡湖”这个词是老圣独创的,说给老伴听,老伴认可,又加了句赎罪。捕杀太多,得给鱼和湖赎罪。
赎吧,老圣把巡湖当了回事,天天拎根木棍出门,还真撵走了一个又一个偷偷捕鱼的人。偷鱼人心虚,喊上一两声就跑了。
日子过得快,一天老圣脱了鞋在湖水中走,眼前一亮,天啦,一抹胭脂红。
是一群胭脂鱼,是一群胭脂鱼!老圣喊了起来,鱼似乎一点不怕老圣,在他赤裸的脚边打转,还有几条轻轻咬着他的脚趾。
老圣突然泪流满面。老圣跑回家和老伴说,老伴也高兴,随着到湖边,胭脂鱼还在,一大群,将湖水映成了胭脂色。
老圣说:真好!老伴说:真好!是真的好,真好!湖水荡来荡去,胭脂鱼不紧不慢,有几条还悠悠地向湖边游,似也想上岸。
湖滩上有小花在开,红红的,泛胭脂色。大地上一抹好风光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小船是家,鱼是庄稼,一茬茬地收割”,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鱼对于老圣一家的重要性。
B.小说中“老圣下网,空着的时候十有七八”与上文“热闹时,老圣下网,网网不空”形成对比,表明大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C.老圣虽然不情愿,但也弃船上岸,和老伴在湖边守房子守湖,还主动巡湖赎罪,说明他是个有反思精神,行动力强的人。
D.本文通过写老圣捕鱼、守湖、巡湖的生活经历,以及湖中鱼从无到有的过程,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5.小说中反复提到“胭脂鱼”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本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三期,请结合文本阐述入选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巢
张建春
没有鸟巢的村庄不叫村庄。实际上村子里把鸟巢叫作鸟窝,鸟在树丫上搭窝,就是安了个家,如村庄里的人,挣挣巴巴地盖了三间土墙草顶的房。有窝才有家,有房才能生活,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窝是家,对人对鸟都一样。
鸟奔人而来,估计也要人气,鸟窝搭在人家周边的树上,和人离得近近的。鸟占高枝,鱼抢上水,都不错。但鸟窝不见得就搭在高处,和鸟的脾性有关,比如伯劳爱在树尖搭窝,白头翁爱在低处,斑鸠则随遇而安。一到春天,各色鸟就忙将起来,椿树、榆树、桃树、梨树上,都见鸟儿忙乎,也争也吵也打斗,只为有个好位置,把窝搭牢靠了。见多不怪,村里人看着鸟搭窝,心顺溜得很。
老人们对鸟窝看得重,孩子们淘气,上树掏鸟窝或拿着竹竿捅鸟窝,老人们一发现就跟上骂,逮住了就拿鞋底打屁股。毁人家呢,可是天大的罪过。老人说理:“好不容易搭个窝,说没就没了,不罪过?毁了你家可行?”孩子们脸红红的,捂着屁股低下了头。
鸟窝是村里人家的邻居,远亲不如近邻,感情不一般。
德三爷春上开始发愁,寻常年景,鸟们已开始在自家周围不止一处叽叽喳喳地造窝搭巢了。就大榆树一棵,枝头上至少要搭上好几个。今年怪了,不仅大榆树上不见鸟窝,连其他树上也不见。他瞅得仔细,尽管老眼昏花,搭窝的鸟总是要闹出些动静来。
也有鸟匆匆地飞到大榆树上停留,可就是不衔草搭窝。
德三爷吼德三奶,怪三奶把电视机的声响开大了,把鸟们吓走了。德三奶懒得答,把音量调小了,仍是眼不离电视屏幕,自言自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放个屁都自己闻。”
村子里的人真的少了,七八个老人,守着过去上百人的村庄,撂棍打不到人,不捣鼓出点儿声音,人还不被静寂埋了?
德三爷想不通,人少了,不正合鸟的意愿?窝搭在安静处,该多安全?反过来德三爷又问自己:“死一样的静,人喜欢吗?”德三爷回答得快:“不喜欢,鸡飞狗跳的日子多热乎!”
德三爷开始学城里的人,做了些鸟窝挂在树的枝丫上,气得德三奶撵着骂:“老胳膊老腿,爬高上梯,跌坏了,看谁服侍你。”德三爷不理,还是将大大小小的树挂了个遍。
折腾了几天,只见鸟飞,不见鸟搭窝。德三爷灰心了,看来这一季三春是废了。陡然德三爷似明白了什么,不怪天不怪地,自己贼样地在树下转,鸟还敢搭窝?
接下来的三天,德三爷蹑手蹑脚,不向树边靠,乖得像只懒猫,看得德三奶直撇嘴:“老东西走火入魔了!”
也就是几天后,德三爷看到了一棵刚挂青果的桃树上,有一对白头翁上蹦下跳,德三爷一惊,莫不是搭窝了?
果然是,德三爷轻手轻脚地走到树下,一个秀气的巢已见雏形。巢小巧,细草和羽毛密密实实,像个工艺品。
德三爷兴奋,一把抱住了德三奶,要德三奶快去看,德三奶犟了下,还是依了,回了句:“老头儿疯了。”不过,眼角挂满了笑。
德三爷就一天三遍地去桃树下,看鸟巢,看一对白头翁过日子,回家就忙着向看电视不眨眼的德三奶报告:窝搭好了,下蛋了,抱窝了,出五个小雏了,喂食了,吵架了……桃树上白头翁的窝不高,齐着德三爷的眉眼,踮脚就能看到。德三爷、德三奶像过节,天天有乐事。
“五一”假期,老两口的心尖肉——孙子左左从城里回来了,左左喜欢村庄,旮旯胡同到处跑。桃树引人,桃子熟了,左左去摘,一去就惊飞了白头翁,也就发现了一窝羽翼还不丰满的雏鸟儿。
德三爷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要是左左抓鸟玩儿该怎么办?心尖肉归心尖肉,德三爷心中暗地决定,连鞋也脱了,抓鸟就打。
没想到德三爷多虑了,左左看了一会儿,竟转身离去,桃子也不摘了,嘴中还念念有词:“劝君莫打三春鸟……”德三爷知道孙子的表述不准确,但眼圈还是红了。
德三爷一高兴,中午喝了两杯,不胜酒力的他靠在椅子上美美地睡着了,还做了个梦:大榆树上结满了鸟巢,奇怪的是巢里住的不是鸟,而是从村庄进了城里的人,都是亲切的面孔。
醒来时,德三爷满面的泪水。德三奶和左左正笑得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鸟搭窝,村里人“心顺溜得很”,既反映出了村民对鸟的喜爱,也侧面写出了村子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B.因为鸟儿迟迟不来搭窝,所以德三爷做了许多鸟窝,并在树上挂了个遍,表现了他对鸟儿前来筑巢的热切期待。
C.“秀气”“像个工艺品”突出了白头翁鸟巢的脆弱,“轻手轻脚”写出了德三爷想要近距离观察鸟巢的急切心理。
D.“劝君莫打三春鸟……”左左的表述虽然不准确,但是仍然让德三爷感到了欣慰,所以他“眼圈还是红了。”
8.为什么说“没有鸟巢的村庄不叫村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小说结尾处对“梦”的相关内容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建春
吴三姐将手中的碗狠狠地摔向地面时,狂风暴雨袭来,闪电蛇样悬在半空中,雷突然间向大地劈来。
破碎的瓷片向空中飞,有几片正好溅进了刘老四的馄饨锅里。
刘老四受惊猛抬头,看到的是横眉竖眼的吴三姐。吴三姐大声斥责:“刘老四,你家是开盐场的?想咸死姑奶奶呀。”
早晨,街上正上人。刘老四回过神来∶“不咸呀,小姐,口味好着呢,大骨头汤呢。”
“咸,咸死我了。”吴三姐嗓门越来越大,大得不像一个娴静的女士。
就在这时,几个黑衣人一拥而上,将吴三姐按压在地,枪顶着吴三姐的脑门。吴三姐突然就安静了下来,只是按在地上的脸,被瓷片划破,血流了一眉眼。轮到刘老四发愣了,转眼又筛糠样地发抖。
刘老四摆个馄饨摊,多年了,祖上传下来的手艺,皮薄,馅嫩,汤美,在这一地界有名。吴三姐,刘老四不认识。一定是头回客,这刘老四肯定。刘老四做的大多是老主顾的生意,吃了上瘾,自然回头。吴三姐来吃馄饨时,刘老四上心。一来吴三姐长得好看,二来是头回客,想着二回来。
没想到头回客就摔了碗,还被几个黑衣人抓起来了。
吴三姐被上了铐,黑衣人推推搡搡,吴三姐打了个踉跄,还是回过头来,对刘老四浅浅一笑,笑还没满幕,目光就转向了地面,地上是破碎的瓷,白白的,碎得大小不一,但都保持着坚硬的形状。
刘老四一上午心都在怦怦跳,眼前总是浮着吴三姐浅浅的笑。那么浅浅的笑,刘老四看出来了。笑是给刘老四的,笑有内容,是什么内容?刘老四没看出来。
下午刘老四就听到了风传,还知道了吴三姐的名字。吴三姐,也是一个人的名字?吴三姐是共产党,碰在了枪口上。刘老四心中猛地有一个声响,碗摔在地上的碎裂的声音。
不是说共产党红眉绿眼吗? 不像。吴三姐摔碎瓷碗时,横眉竖眼,倒是让刘老四有些害怕。
刘老四在街面上混,见多了,对劈雷中兀自摔碗还是第一次见。刘老四前前后后地回忆,心中一惊_在吴三姐摔碎碗后,猛抬头时,刘老四眼睛的余光里,有一个人影倏忽闪去,而就在这时几个黑衣人扑向了吴三姐。
再见到吴三姐时,她已不像个人样,被五花大绑在一个柱子上,头耷拉着,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衣衫不整,血从胸前洇出,红得耀眼。
一盆水泼醒了吴三姐,吴三姐认出了刘老四,浅浅的笑,缓缓地从嘴角漫出,刘老四的心一缩,内容和上次的一样。吴三姐的脸已不完整,如绽开了的馍头,暄腾,却是裂开的。吴三姐浅笑间,血又一次从脸上的伤口涌出。
刘老四也被绑上了,就在绑上的瞬间,刘老四的心硬朗了起来。
鞭子抽过,烙铁烙过,能从刘老四嘴中迸出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刘老四也确实不知道。但刘老四把余光里的影子憋在了肚子里,烂了。
刘老四出狱时,没能见到吴三姐浅浅的笑容,吴三姐昏迷了。
吴三姐被枪杀了。行刑时,队伍从刘老四的馄饨摊前经过,五花大绑、嘴中塞实毛巾的吴三姐走得沉稳。到了刘老四的馄饨摊前,步伐放慢了,目光轻轻流连,刘老四又看到了吴三姐浅浅的笑,这笑是藏在眼睛里的。刘老四看得明明白白,还是过去的内容。只有刘老四能看得到。
枪声响了,刘老四听到的是一个瓷碗破碎的声音。过了多少天,刘老四记不得了。
一个夜晚,刘老四将要收摊的时候,一个半大的孩子来到馄饨摊,吃了碗馄饨,扔下一块银元,转身就走。刘老四喊住孩子∶“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
孩子头也不回,丢下半句话:三姐留下的……夜真的很黑,刘老四又听到了碗摔碎的迸裂声。又过了些日子,刘老四不见了,风样吹走了。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见证了共产党员吴三姐被捕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刘老四的思想受到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B.小说中吴三姐摔碎碗,不是因为刘老四卖的馄饨咸,而是为了保护刘老四余光里倏忽闪去的那个人影。
C.小说中加着重号的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吴三姐受刑后的面部特征,控诉了敌人的凶残。
D.小说以“碎碗”的情节开头,以“刘老四又听到了碗摔碎的迸裂声”结尾,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11.作者以“碎”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从含义、人物、主题、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
12.文中多次写到刘老四看到吴三姐浅浅的笑,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这几次笑塑造了吴三姐怎样的形象。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事
张建春
宽子夜里对老婆说:我要挖井。老婆桂枝反手给他一巴掌:挖个头,鸡都叫头遍了,明一早板田要犁,留点劲儿干活。宽子哼了一声:犁田归犁田,井要挖。
第二天中午,大热的天,宽子戴了顶破草帽就在院子里干起来。桂枝吼他:死人啦,还真当事了。宽子不理睬,挥锹掘土,一个筛子大的井口形状出来了。
宽子犟驴样人,认准了事不回头。
村子立在丘陵上,十年九旱,吃水用水靠天收,肚子饿了能忍,没水喝事就大了。村里人吃水,从塘里挑,水浑,加把矾打打,凑合着吃喝,讲究不了那么多。
村里有口井,落在宽子邻家二保家的院子里,平常宝贝样,收得紧紧的,谁要去他家打桶水,脸拉得像欠他二百钱,时间一久村里人就把这井忘了,当作没井这回事儿。
二保家的井是祖传的,井沿上青苔斑斑,但井眼里的水还是汩汩地涌,清丝丝的,对着井口,能照出人脸上的皱纹。
宽子挖井的动静闹大了,村里人三三两两的来问个究竟,大家最关心的是能否把井挖成了。宽子对如此的问话,一律不置可否。问急了回上一句:皇帝不急太监急,成不成关你屁事呀。
井一天天向下深入,桂枝心疼宽子,常常来帮把手,宽子在井下挖,桂枝把土一筐一筐用绳子吊上来,也不分白天黑夜,累是累点儿,但井的念想,让夫妻俩不觉累和苦。
实际上宽子挖井,不为别的,就为和桂枝相亲时的一句话,他当时对桂枝说过,嫁过去就能天天喝井水。村里有井,不是假话,但天天喝井水,没能实现。宽子不愿看二保的脸色,也从来没去二保家担过水。
桂枝是个好老婆,不吃井水,塘水照样活人,桂枝从没提过宽子当时的许诺,但宽子排解不开,一想到曾经说过的话,就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得欠了一笔大债。
井挖了八丈深时,土还是干朗朗的,不见一丝丝潮气。桂枝沉不住气了,对宽子说:累得狗颠样,还不见水,不干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把头上的汗甩了一把又一把。宽子安慰她:快了,快了,再打两丈,就到井眼了。宽子窝在井下不上来,桂枝也只好凑手干,不能让宽子憋在井下。
打到十丈深了,井底的水还是不吭声,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下轮到宽子认输了,看来井成了废井。晚上宽子早早上床,累得像一摊泥,仍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桂枝睡得香,突然一拱而起:出水了,出水了,天天吃井水啦!说完又呼呼大睡。宽子的泪下来了,桂枝惦记着呢。
起了个透早,宽子持了把长钎下井,向坚硬的井底凿去,一下,两下,三下……水竟哗哗地流出了,井眼找到了。慌得宽子猛地向井上攀,边大呼小叫:出水了,出水了。
宽子有办法,拖了板车进城,一连去了三趟,拉回了三十多根比桶还粗的水泥管,一根根地向井下放。二保家是砖井,宽子家是水泥管井,不管怎样是口井,水清水亮水甜水好喝。
一村子里的人都跑来看宽子家的井,桂枝勺了水,让来人尝,问:甜吗?来人尝口,头点得像鸡啄米:甜,甜,甜。
二保来得迟,在井边转了几圈,一把揪住了宽子的衣领,破口大骂:狗日的宽子,你家的井,抢了我家的水。宽子气得发抖,倒是桂枝冷静,对着二保吼:你家的水,你喊,看可答应你。村子里的人围了上来,说是拉架,明显是拉偏架,向着宽子。二保自知理亏,站不住脚,还被拉架人有意无意捣了好几个黑拳。哑巴给狗弄了,说不出口。
到宽子家挑水的人多,家门开着,宽子有空还帮着打水,一时间宽子家热闹。但没过几天,宽子又发愁了,来打水的千恩万谢,搞得宽子不是滋味,一看有人来打水,就躲得远远的。
晚上宽子又睡不着,捣捣桂枝,桂枝也没睡着。宽子说:商量件事,我们把院墙拆了吧。桂枝一愣,爽快地说:拆。
宽子家的井从院子里露了出来,宽子看着打水人来来往往,心坦坦的。宽子最喜欢听人说:桂枝家的井,水甜。
村子里就有了两口井。宽子家井水活络,二保家的井锈了。
(选自《安徽文学》2021年2期)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味,给读者印象深刻,如“狗颠样”活化出了宽子挖井后的疲惫相。
B.不让村里人来家里担水,二保内心显得自私狭隘;认为宽子家抢了自家的水,便破口大骂,二保显得蛮横无理。
C.小说中多次提到宽子家井水的“甜”,既是村民的真切感受,暗含对宽子夫妻美好心灵的赞美,又照应前后情节。
D.桂枝睡得香,突然一拱而起喊“出水了,出水了”,这样的安排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也暗示井水会“出水了”。
14.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15.小说写了哪些“井事”?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案】
A“情节跌宕起伏”错,本小说主要叙述老川和坛子的故事,情节比较舒缓,没有跌宕起伏。
①节俭持家的家风。灾荒年月,全家人是靠老川平时一顿一把积攒起来的一坛子米挺过来的。后来即使日子好过了,老川还是保持了这一习惯。这其实是一种节俭持家的家风。②慎终追远的家教。坛子是老川的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在老川这一代,将坛子“像祖宗样供着”;到了老川孙辈,最终也是“出再高的价也不卖”。从对待老坛子的态度,可以看到的是老川家世代不变的不忘先祖、感念先辈的家族传统。
3.①《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这个辖制了全城人多年、令全城人都害怕的沙皇卫道士因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姑娘的几声清脆的笑声就丧命,这是一种夸张。它充分说明貌似强大的沙皇卫道士及其效忠的专制统治者其实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夸张手法的运用在增强小说可读性的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给人启示。
②本文中,老川孙子插在坛子里的野花不枯萎,还徐徐喷出香味,这是一种夸张。这个夸张的情节,呼应了前文坛子的“灵”,又丰富了小说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D“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主人公老圣的心理描写“老圣有些懊恼,怎不见鱼?接着自责,鱼不见了,和自己有关,四十多年捕杀的鱼还少呀!老圣的自责一天天加深……”和“老圣问自己:回到从前,还会下湖当个渔民吗?老圣回答自己:不了,不了。没鱼的湖少鱼的湖,还算个湖吗?不算。老圣得出结论,自己参与了对湖的谋杀”可知,作者描写老圣的经历和湖中鱼从无到有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表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①“胭脂鱼”的出现与消失之变化贯穿全文,作为线索,起到衔接衔接全文脉络的作用。②文章通过前文老圣念念不忘却不见胭脂鱼,以及后文惊现胭脂鱼的对比,衬托老圣爱鱼、护鱼的高大形象,强化了环境保护的主题。
6.①小说在短小的篇幅中设置精妙的结构,既有前后对比,又有前后照应。②小说的主人公老圣朴实的形象鲜明生动,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具有新时代特征。③小说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符合新时代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7.C“突出了白头翁鸟巢的脆弱”错。“秀气”“像个工艺品”突出了白头翁鸟巢的美观,表现了德三爷看到鸟来筑巢的喜悦。
8.(1)“窝”是鸟的家,“房”是人的家,没有房子没有家的村庄自然不叫村庄;(2)鸟奔着人来,没有鸟巢也就意味着村庄没了人,没了人气,就不叫个村庄了;(3)没了鸟巢,人就没了邻居,失去了情感的依靠,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具备精神意义的村庄的价值。
9.(1)内容上,以德三爷的“梦”呼唤人们不要抛弃村庄,不要抛弃自己生存的“根”;这个“梦”表达了对无力改变乡村衰落现状的无奈;(2)结构上,以“梦”升华情感和主题,使得主题表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10.A“走上了革命道路”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从“刘老四也被绑上了,就在绑上的瞬间,刘老四的心硬朗了起来”和结尾的文字可看出,刘老四在吴三姐牺牲后才“可能”走上革命道路。
11.①“碎”指碗碎了,也指人死了,文中指吴三姐的牺牲。②吴三姐借摔碎碗提醒其他同志,突出了吴三姐的机智;“碎”也暗示了人物的结局,突出了吴三姐的气节。③“碎”多次出现,照应文章内容,贯穿全文,让行文结构更紧凑。④化用俗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吴三姐最后英勇就义,歌颂、赞扬共产党人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的高尚节操和气节。
12.①被捕时对刘老四浅浅的笑,是一种表达歉意的笑,对刘老四暗示自己并不是真的嫌弃他的馄饨咸,表现了吴三姐的善良;同时,也是渴望得到刘老四的帮助,希望刘老四能够严守秘密,表现了吴三姐的机智。②在狱中时,面对酷刑,无所畏惧,依然对刘老四浅浅的笑,表示对刘老四的感激,表现了吴三姐的英勇不屈。③面对临刑,对刘老四浅浅的笑,既有感激之意,也有告别的成分,表现了吴三姐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3.D“暗示井水会‘出水了’”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渲染桂枝渴盼井水出水的心情。
14.①对于宽子挖井,桂枝持反对态度,通过两人态度的对比,反映出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宽子承诺守信的性格;②二保家院子里的井“收得紧紧的”,宽子家的井让村民随意打水,通过两家对待井水的对比,突出了宽子胸怀宽广、乐于助人的性格;③宽子家井水活络,二保家的井锈了,通过两家井水的不同结局的对比,揭示了邻里之间需要守望相助的主题。
15.①为了兑现婚前让桂枝“天天喝井水”的承诺,宽子决定一定要在家中庭院里挖口井;②宽子克服困难在地下挖井,桂枝在地上帮忙,两人历经艰辛,井水终于出现;③为方便村民用自己庭院里的井水,宽子和桂枝商量,撤除院墙,赢得村民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