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短文两篇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德馨(xīn) 鸿儒(hóng) 陋室铭(míng)
B.案牍(dú) 甚蕃(fān) 濯清涟(zhuó)
C.亵玩(xiè) 不蔓(wàn) 调素琴(tiáo)
D.隐逸(yì) 淤泥(yū) 鲜有闻(xiān)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名句默写。
(1)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
(2)可以 , 。无丝竹之乱耳, 。
(3) ,往来无白丁。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水何澹澹
B.谈笑有鸿儒 轻如鸿毛
C.有仙则名 名不虚传
D.陶后鲜有闻 寡廉鲜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B.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等。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写的铭。
D.说,古代的一种抒情性文体。《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质。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一文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B.《陋室铭》的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C.《爱莲说》中,作者写牡丹的目的是以之正面衬托莲的高洁素雅。
D.《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能力提升全练
7.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8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春兰出阳羡山①,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②。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③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畹中人④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 ①阳羡山:山名。②竞爽:媲美,争胜。③若子:当作孩子一样照顾。④九畹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斯是陋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盖气聚而根不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易晓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里 人 赵 氏 尝 窃 其 法 亦 颇 验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一名兴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此易晓耳
C.孔子云 云妙在若子若弃间
D.无案牍之劳形 予用之辄败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调素琴”“ ”(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2分)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陋室铭》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写“陋室”,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刘禹锡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 蕖①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 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初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⑤异馥:特别的香味。
(1)(分)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而不问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亭亭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乃复蒂下生蓬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荷叶之清香 水陆草木之花
D.摘而藏之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6分)
两文同写莲,《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 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 ___ ”“___ ”
“ ______ ”“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 价值。
素养探究全练
9.【请你当老师】学习了《陋室铭》和《爱莲说》后,不少同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提出疑问。假如你是一名老师,请你来为他们答疑解惑,完成下列任务。
(1)语言运用诗雯同学认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两句说明了刘禹锡看不起没文化的老百姓,所以他不是个好诗人。你怎么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文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陶渊明远离黑暗的官场,是明智之举,而周敦颐坚持身在黑暗的官场,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陶渊明的做法要比周敦颐高明。你怎么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全练
1.A B.蕃fán。C.蔓màn。D.鲜xiǎn。
2.A 主谓之间要停顿,应把“山不/在高”改为“山/不在高”。
3.答案 (1)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2)调素琴 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3)谈笑有鸿儒
解析 “蔓”不要写成“曼”,“牍”不要写成“渎”。
4.D A.什么/多么。B.大/大雁。C.出名,有名/名声,名誉。D.少。
5.D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
6.C “正面衬托”有误。“世人甚爱牡丹”,可见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相反,作者用它来反衬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能力提升全练
7.答案 (1)①这 ②博学的人 ③受伤 ④知道,明白
(2)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
(3)C
(4)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5)阅金经 栽兰花(种兰花、养兰花)
(6)D
解析 (1)①②根据教材注释作答。③“根不伤”的意思是“根须不会受伤”,由此可知,“伤”的意思是“受伤”。④此句中“晓”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晓”意思相同,指知道、明白。
(2)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断开,主语是“里人赵氏”,谓语部分是“尝窃其法”,故其间断开。“亦颇验”是个省略句,其主语不是“里人赵氏”,而是“方法”,所以“亦颇验”之前要断开。
(3)A.名字/出名,有名。B.耳朵/语气词,表示肯定。C.说。D.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个方法。
(4)翻译文言语句,需注意关键词。①上,蔓延到;入,映入;青,使 染上青色。②成,成功;书,写下。
(5)从上句“调素琴”可知,第一空填“阅金经”。从“予用之辄败,知非九畹中人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可知,第二空填“栽兰花(种兰花、养兰花)”。
(6)“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舍主人品德高尚。
[参考译文]
[乙] 春兰出产于阳羡山,又叫兴兰。当地人整束移栽的兰花活得很久而且芬芳茂盛,分枝种植的兰花活不到第二年。因为元气凝聚所以根须不会受伤,分散开来(兰花)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南城有一户傅姓人家,他家的兰花可以养(长达)十几年,花朵叶子争相媲美,生机勃勃。同乡一个姓赵的人曾经悄悄学习傅家养兰的方法,(方法)也很有效果,说秘诀在于(对兰的态度要处在)精心照料和任它自生自灭之间。我用这个方法来养兰花就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善于养兰花的人。(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8.答案 (1)①多 ②亲近而不庄重 ③时候(时间) ④耸立的样子
(2) C
(3)①(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等到荷花凋谢之后,也可以向主人禀告说,(我)没有什么过错。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可目 可鼻 可人之口(可口) 实用(经济)
解析 (1)①②根据教材注释作答。③从“群葩当令时 不问之秋矣”中的“时”“数日”可以推出“秋”的意思是“时候(时间)”。④“亭亭独立”中的“亭亭”与课文里的“亭亭净植”中的“亭亭”意思相同,指“耸立的样子”。
(2)A.自从/自己。B.于是/才。C.的。D.表顺承/表转折。
(3)翻译文言语句,需注意关键词。①染,沾染(污秽);濯,洗。②及,等到;谢,凋谢;告,禀告。同时此句为省略句,注意要补充出省略的部分。
(4)《爱莲说》中的“莲”具有象征意义,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此可得出第一空答案。从《芙蕖》第一段末句“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得出第二空答案;从第二段的“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可得出第三空答案;从第三段的“至其可人之口者”可得出第四空答案。“可目”“可鼻”是写莲的观赏价值,“可口”“可用”是写莲的实用(经济)价值。由此可知第五空答案。
[参考译文]
各种花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开始点缀一池绿波;等到它的茎和叶已经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休闲的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荷花凋谢之后,也可以向主人禀告说,(我)没有什么过错;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耸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别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供全年裹东西之用。
素养探究全练
9.答案 (1)(示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要表现诗人交往方面的高雅,只是强调与自己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鄙视没文化的老百姓的意思,而且他一直心系天下,关心人民的疾苦。所以他是个好诗人。(意思对即可)
(2)(示例)我并不完全认同博文同学的观点。对于自制力弱的人或个性不适合当官的人来说,远离黑暗的官场,是明智之举。但是如果正直的人都逃离官场,那么官场就成为贪官污吏的世界。他们为所欲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像周敦颐坚持身在官场,“出淤泥而不染”,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这样的胸怀更博大。(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可以联系刘禹锡“心系天下”的表现来反驳诗雯同学的观点。
(2)本题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既要看到博文同学观点的可取性,也要指出其有误之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