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ú) 论语(lún) 肇事(zhào) 激变(jī)
B.测量(liáng) 熹微(xī) 栽种(zhòng) 宣告(xuān)
C.中庸(yōng) 探索(suǒ) 瞭望(liào) 盲目(máng)
D.彷徨(fáng) 缅怀(miǎn) 荣誉(yù)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我)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 外界误认为 自己。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 。
(3)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 过程的向导。
A.探讨 探测 探察 探索
B.探索 探察 探讨 探测
C.探测 探讨 探索 探察
D.探察 探讨 探测 探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走进会场,嘈杂声戛然而止,广大青年都期待着他慷慨激昂的演说。
B.离家百余千米,没有交通工具,兜里没钱,手机没电,不知如何求助于人:老大娘一时不知所措。
C.很多读者只读跟自己“情投意合”的书,对那些趣味、观念与自己不相近的书,往往袖手旁观。
D.坐落于天府艺术公园内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式图书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张伯苓先生80多年前就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方法。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7.仿照下面的示例,用“这可能是因为 并不是 而是 ”的句式写一个句子。
示例: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新知”即“新的知识”,类似于科普,但又不止于此。 从而呈现理性思辨的人文关怀图景。
①实际上,它更侧重于认知事物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将之植根于一些已知但未曾深思的领域。②我们就看到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如何阅读一本书》《刻意练习》等兼有历史、社科、心理甚至文学趣味的新知好书。
③总体而言,新知类图书着重讨论探索与发现的动机、洞察与精进的门径、关注人类生命成长与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互动关系。④新知类图书并不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原则,也没有严格的学科界定。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9.语言运用。
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有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反驳。下面是部分同学发表的观点,请你根据[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替[丙]同学举一个类似的反驳事例。
[甲]就说“格竹”吧,郑板桥就曾写过一首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很多擅长写咏物诗的诗人,其实是擅长格物致知的。
[乙]就说“格物”吧,贺知章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亲身观察和实践,是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第1段作为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是如何快速“抓住”听众的
2.本文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怎样的作用
技法点拨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考题型:(1)说说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津:答题时,首先指明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然后分析这一论证方法的表达作用。
答题模式:(1)举例论证。举 的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对比论证。将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 的观点,使论证更加严密。(3)比喻论证。将 比作 ,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道理论证。通过引用 (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证明了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具权威性。
3.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4.作者在第5段中提出,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 为什么
二、类文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节选) [注]
竺可桢
本校以时局之影响,奉令西迁,自赣来桂,今日得在宜山正式开课,旧学生皆已到齐,新生人数骤增。当此抗战形势日紧、前方牺牲惨重的今日,国家犹费巨款而维持若干大学,一般社会已有责备非难之声。此虽由一般人不明高等教育作育培本之重,然我们反躬自省,正应借此种批评,以增进其责任的自觉,共作加倍的自策。必如何而后能培植真正之学问技术,将来贡献国家,无负国家作育之至意,与社会期望之深厚,正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深省力行者。而在今日艰苦流离之中,将欲增进自觉自奋,尤觉应回溯古来先哲志士之嘉言懿行、丰功伟绩,以资吾人之矜式。因地思人,我觉得王阳明先生正是今日国难中大学生最好的典范。
阳明先生生于余姚,在浙江本省讲学之外,其一生事业在江西、广西两省为最大,又谪居贵州两年,也去广西不远。今日广西的境域,多是先生遗惠所在之邦。今浙大以时局影响三迁而入广西,正是蹑着先生的遗踪而来;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我们正不应随便放过,而宜景慕前贤,接受他那艰危中立身报国的伟大精神。
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往往有他的应世的学识和彪炳的事功;他所讲的学问,又很多为无论科学专家或事业家所都应体验实行的。真正的理学不但不迂阔,并且有许多话是切合人生实用的。专家专其所学,果能再来诵习体会古人立身处世之微言大义,最是有益于为学与做人之道。而阳明先生才高学博,无论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就;在此国家蒙难学府播迁之中,他那一段艰苦卓绝、穷而益奋的精神,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我们在迁校以后,起居生活当然不能如平时的舒适,又因家人离散与经济的困难,心理上不免生一种不安的现象。然这次民族战争是一个艰苦的长征,来日也许更要艰苦,我们不能不做更耐苦的准备。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阳明先生平桂乱与谪贵州,正是赖非常的艰苦来成全他,结果果然动心忍性,增长他的学问,造就他的伟大。诸君都受高等教育,是国家优秀的分子,也是国民中幸运的人;当然都要抱定以艰苦的环境“曾益其所不能”为目标,而准备来担当国家许多“大任”。这就不能苟且因循,而应以阳明先生的精神为精神了。
(选自《浙大教育文选》,有改动)
[注]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千米,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本文是1938年11月竺可桢在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时的开学演讲词。
1.这篇演讲词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结尾说“应以阳明先生的精神为精神”,请概括王阳明先生有哪些精神。
3.请简述第3段的演讲思路。
4.本文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相比,演讲者对王阳明所做之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素养培育
综合性学习。
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要求各个年级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这项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八年级(2)班的陈芬却说:“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我还不如在教室里多做几道题呢。”针对她的观点,请你以其同学的身份进行劝说。
3.期末,你所在的班级将出一期主题为“科学实践活动心得”的黑板报。请你写出你的科学实践活动心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写作创新
本文在列举事例时,采用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说理充分,令人信服。请你也运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D [解析]“彷徨”的“彷”应读“páng”。
2.B [解析]A项中,“查”应写作“察”;C项中,“意”应写作“毅”;D项中,“尊”应写作“遵”。
3.D
4.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C.“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旁人。该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5.D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改为顿号;B项,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分号;C项,“大学”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句式杂糅、语意不明、重复赘余、前后矛盾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确还是错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找出病因。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删去“因为”和“所以”;B项缺少主语,要在“应该”的前边补充上“我们”;C项搭配不当,应该把“方法”改为“态度”。
7.示例:这可能是因为生活让我们经历种种磨难并不是摧残我们的心灵,而是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能适应环境,砥砺前行!
8.D
9.(示例)就说“格草”吧,白居易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长期观察、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野草的秘密。
阅读理解
一、1.作者以获得《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为缘由说起,从父亲和“我”所受的教育,自然引入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正题,一下子引起了听众的关注,激发了阅读兴趣,可谓牢牢“抓住”了听众。[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的首段常用来引出论题或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论述的趣味性;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本文第1段,第一句作者以获得《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为缘由说起,第二、三两句写父亲和自己所受的教育,并表达对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父亲的缅怀之情,第四句自然引出本文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牢牢“抓住”了听众。
2.举例论证。通过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示例一:同意。因为在实验科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要因物而异。示例二:不同意。因为这混淆了哲学和实验科学的概念。在哲学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可以传于“四海”“万世”的。
二、1.王阳明先生正是今日国难中大学生最好的典范。
2.①艰危中立身报国。②艰苦卓绝、穷而益奋。
3.首先,提出“王阳明先生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就”的观点;接着,引用孟子的话证明是艰难困苦造就了王阳明先生艰苦卓绝、穷而益奋的精神;最后,激励广大学子学习王阳明先生艰苦求学、立身报国的精神。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演讲者对王阳明所做之事持否定(或:反对)态度,本文中演讲者对王阳明所做之事持肯定(或:赞同)态度。因为两文演讲的背景不一样,面对的听众不一样,演讲的目的不一样,对人物评价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所持态度也不一样。
素养培育
1.示例: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探究能力。[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作答时,围绕“科学实践活动”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即可。
2.示例:陈芬,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学习书本知识,不具备实践能力,我们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3.示例:我爱科学,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运用修辞手法写活动心得。作答时,围绕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益处来写,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写作创新
示例:贝多芬避开了喧嚣的尘世,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遨游;居里夫妇抛弃了纷扰的名利,在科学的世界里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陶渊明远离了污浊的官场,在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快意,散发着自由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葛朗台被金钱捆绑,和珅被利益驱使 他们没有全力以赴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