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0 08: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萦绕(yíng) 襁褓(qiáng) 阐述(chán) 共聚一堂(jù)
B.枷锁(jiā) 姊妹(zǐ) 允许(rǔn) 相辅相成(fǔ)
C.浩劫(jié) 嵌入(qiàn) 挚爱(zhì) 沉甸甸(diān)
D.气氛(fēn) 召唤(zhào) 凋零(diāo) 行将就木(xí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古文明的魅力,时有哀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
B.先生们,这25年来我们成功兴建的事业大厦,便是这幅模样。
C.勇气是战争中的美德,它能够在时势中造就英雄。
D.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遣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 。
②奥林匹克主义曾在许多个世纪里,一直 着古希腊社会。
③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 下举行的。
A.推崇 主导 气氛 B.崇拜 主宰 氛围
C.推崇 主宰 氛围 D.崇拜 主导 气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战争中,他们饱尝国家分崩离析、妻离子散的痛苦。
B.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C.我市自然资源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客商针锋相对前来投资兴业。
D.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举办冬奥会,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喜欢、熟悉和参与花样滑冰、高山滑雪等冰雪运动项目。
B.随着全球性挑战不断出现,“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会使世界找到了“更团结”的契机。
C.中国能够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原因,是因为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D.轻便保暖、美观舒适的冬奥制服装备,是成功举办比赛的重要保障,也是赛场上最亮丽的。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
B.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C.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D.他愿意愉快地接受诸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美之词,而他个人,不过是这一理想的第一个仆从。
7.国华中学开展以“冬奥会上看中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小红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她选取了以下新闻作为今天《一句话新闻》栏目的素材,请你帮她用一句话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16个角度、坡度不同的弯道,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中融入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元素,寓意着向空中腾跃、飞翔的意思;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竞赛场馆设计灵感取自中国的“如意”……立足中国文化,体现文化自信、文化内涵、文化创新、文化包容。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中,中国的设计师独具匠心,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发送出亮丽的中国名片。
(2)[任务二]折柳、迎客松、中国结……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的中国元素惊艳了世人。小明转发了一条微博:“天涯海角惜别,垂柳相送。”请你以“迎客松”或“中国结”为元素进行仿写,与他互动。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6月 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回答问题。
1.阅读选文,作者认为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什么
2.选文第1段中“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 ”这两个反问句能否改成陈述句 为什么
技法点拨
句式转换
常考题型:把××句改为××句可以吗 为什么
方法指津: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句式进行表达。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但意思是不变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答题技巧:先点明可不可以改,再回答句子改后与句子改之前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更好。
3.你是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段的
二、类文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旨。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前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实在忍不住,我在这条神圣的起点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许戈辉在一旁起哄:“余老师跑得不对,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
我说:“这要怪你们,当年这里没有女观众。”确实,当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准女性进入赛场的,要看,只能在很远的地方。据说,进门左侧背后的大山坡上,可让已婚女子观看,而进门正前方一千米远的山头上,才让未婚女子远眺。许戈辉说:“原以为运动场是少女挑选如意郎君的好地方呢!”
听这里的人介绍,当年有一个母亲化装成男子进入赛场观看儿子比赛,儿子获得冠军,她一声惊呼露出女声,上前拥抱儿子又露出女形。照理应该惩罚,但人们说这是运动冠军的母亲,怎么能惩罚她呢 此端一开,渐渐地,女性可以入场观看比赛了。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无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到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块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的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选自《千年一叹》,有删改)
1.哪些东西引起作者联想到崇尚“健康”的奥林匹克精神 为什么它们能够引起作者这种联想
2.“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前最重要的竞技场”一句中的“最”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母亲化装看比赛”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中对“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完此文,你对我国积极申办、筹办奥运会,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有什么新的认识
素养培育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已经落下帷幕。冬奥会、冬残奥会引发了我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的广泛关注。某校八年级(3)班计划开展以“冰雪奇缘,燃情奥运”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 做好东道主:“习传统礼仪,邀八方来客”]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国,十分注重规章礼节,请将下列关于“礼仪”的知识补充完整。
(1)饮食礼仪至关重要,通常迎宾的宴饮称为“ ”或“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 ”。
(2)拱手礼又叫“ ”,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注释“两手合持为拱”。
(3)我国在称谓礼仪方面也大有讲究,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姓氏时,一般言“ ”。
[活动二 模拟体验:“领略冰雪运动之美”]
2.班长计划在4月17日下午2点,邀请学校体育部的陈老师在本校体育馆为大家讲解冰雪运动知识,并带领同学们体验模拟冰球运动,班长撰写了一份邀请函,请你按照提示进行修改。
(1)邀请函中有一处内容不具体,请提出修改意见。
(2)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请提出修改意见。
(3)邀请函中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写作创新
顾拜旦在本文中说道:“勇气是战争中的美德,它能够在时势中造就英雄。正如我最近在一篇关于教育学的文章中所暗示的那样,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发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识。A.“襁”应读“qiǎng”,“阐”应读“chǎn”;B.“允”应读“yǔn”;C.“甸”应读“diàn”。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A.“哀”应为“衰”;B.“幅”应为“副”;D.“遣”应为“遗”。
3.A
4.C [解析]“针锋相对”指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该词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语序不当,将“喜欢”与“熟悉”互换位置;C.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因为”;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风景”。故选B。
6.A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A.将句子中的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7.示例:(1)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彰显中国文化内涵。(2)迎客松——五湖四海相会,青松相迎。中国结一天南海北齐聚,团结一心。(任选其一)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概括。这则新闻的最后一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中,中国的设计师独具匠心,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发送出亮丽的中国名片”是总括句,这则新闻的主体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主要内容是“彰显中国文化内涵”,据此可概括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彰显中国文化内涵。
阅读理解
一、1.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但可以促进和平、公平、公正;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可以促进教育。“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由此可见,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大众参与性,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2.不能改为陈述句。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作者运用这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运动之外,有力地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需要面向大众”的观点。如果把这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会减弱。
3.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并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主题。
二、1.楼础、殿基、雕塑、石柱。一方面它们显示了希腊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它们矫健的造型与崇尚“健康”的奥林匹克精神相联系,从而引起作者相关的联想。
2.不能删去。“最”字起限制作用,表明“竞技场”的重要程度,如果删去“最”,就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3.(1)交代了女性可以入场观看比赛这一变化的由来。(2)说明“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肢体美的追求。(3)人们对运动冠军的母亲的宽恕,表现出古希腊人对健美的尊崇。
4.赞美古希腊文明达到“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
5.示例:我国积极申办、筹办奥运会,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并普及文中作者提到的希腊文明中的“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这一双重健康概念,进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素养培育
1.(1)接风 饯行 (2)作揖(或:揖礼) (3)贵姓
2.(1)邀请函里没有点明具体时间,应在“4月17日”后面加上“下午2点”。(2)“2022年4月10日”和“八年级(3)班班委会”位置颠倒,将“2022年4月10日”和“八年级(3)班班委会”互换位置。(3)“莅临”与“到来”语义重复,删去“到来”。
写作创新
示例:人生路上处处是荆棘,每个人都需要鼓起勇气大步向前,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拥有自信。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我们可谓步履艰难,但是只要拥有自信,心情就会开朗,胸怀就会宽广,就能摒弃苦闷和烦恼,坦然面对困境,从而登上风光无限的险峰,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