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指当时美国政府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3分)()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从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6分)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德邻粮行
张明重
嘉庆年间,河南西南部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尤以豫西南赊店镇附近最为严重。一时间灾民纷纷涌入镇内,拖儿带女,沿街乞讨,哀号连天,弄得人心惶惶,集市大乱。
作为镇上粮行的扛把子,德邻粮行的掌柜张天德决定在镇西的寨墙外设立粥棚,每天为灾民施舍粥饭。拿定主意后,张天德就来到位于北兴隆街的聚财粮行找掌柜马聚财商量。聚财粮行是镇上另一家有实力的粮行,经营规模和德邻粮行不相上下。张天德寻思着赈济灾民是一件大事,单凭自身一家粮行肯定不行。其他粮行规模较小,实力不行,根本没有能力应付这样的事情,也就不让他们参加了。
见到马聚财,张天德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明了来意。听了张天德的主意后,马聚财马上叫苦连天,对张天德说:“天德兄别看我的生意做得不小,但盈余不多,至今还欠着北方粮商的货款,店里的存粮也不多,实在是没有能力撑起这个事情。再说了,在商言商,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这不赚钱还赔本的买卖,只有傻子才愿意干。”张天德苦口婆心地劝马聚财和自己一起干,也算是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积一分德行。马聚财不仅不答应,还说起了风凉话:“天德兄,既然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你一个人干吧。我福薄命浅,承受不住。再说了,我还想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笔小财呢。”
见劝不动马聚财,赈济灾民的事又刻不容缓,张天德决定自己干。回到粮行,张天德立即让账房先生写了几十份告示,大意是德邻粮行从明天开始在镇西的寨墙外设立粥棚,每天中午免费为灾民提供粥饭,请大家相互转告。写完后,张天德让伙计在灾民集聚的地方张贴,又让伙计们买来三口大锅和相关的物品,在镇西寨墙外支起了粥棚。
第二天上午,镇西寨墙外人山人海,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灾民。三口大锅热气腾腾,白花花的大米在锅中翻滚。为了保证灾民都能吃到粥,张天德告诉伙计,三锅不够了继续熬,要加足大米的量,确保灾民们都能吃饱。
二十多天下来,德邻粮行的粮食所剩无几,已经不能满足灾民的需要。张天德就去找马聚财借粮。谁知马聚财不仅一粒粮食也不借,还对张天德一顿挖苦。张天德只好向他买粮,马聚财趁机把粮价提高了一倍,还说你爱买不买。
赊店镇只有聚财粮行的存粮较多,别的粮行根本无力供应。但是为了灾民,张天德一咬牙,还是按马聚财出的价格买了粮食。
经过这场灾难,德邻粮行彻底垮了,粮无粮,钱无钱,伙计四散。张天德只好关了店铺,靠给别人干点儿杂活儿勉强度日。而借机发了大财的马聚财在街上碰到张天德,就连挖苦加讽刺,张天德只能苦笑了之。
就这样过了两年。一天,张天德干完活儿往家走,路上又碰到了马聚财。马聚财扬扬得意地对张天德说:“人要是财运来了,拦都拦不住。这不,今年北方遭了旱灾,朝廷在我们这里高价收购粮食。我准备了银两,准备收购几万斤卖给朝廷,要大赚一笔。”说完,仰着头走了。
真是造化弄人。张天德苦笑着回到家中,刚想休息一下,突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张天德出门一看,只见外面来了几十辆运粮车,上面装满粮食。张天德心想这一定是马聚财收的粮食,这个人虽然心狠,但做生意还是有一套的。
可是运粮车到张天德面前停了下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来到张天德面前,双手一抱拳,说:“张掌柜,别来无恙?”张天德一愣,他对眼前的这位老人的确没有什么印象,记不得什么时候见过他。张天德也连忙双手抱拳,说:“幸会幸会,不知您有什么事?”老者说:“我们给您的粮行送粮食来了。”张天德苦笑着说:“老人家,您有所不知,我早就不做粮食买卖了。您要是有粮食卖,还是到其他粮行去看看吧。”
老人微微一笑,说:“我们的粮食只卖给您。当年要不是您仗义施粥,我们早就横尸荒野了。我们今天是来报恩的。”
张天德明白过来了,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好久才说:“我就是收了您的粮食,也没有钱给你们呀!”老人说:“我们赊账,您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这不,我们把您原先的账房先生和伙计们也都找回来了。”
这时,人群中走出了几个人,正是原先德邻粮行的账房先生和伙计。账房先生上前拉住张天德的手,说:“老掌柜,我们还跟着您干。我们现在不要工钱,等生意好了再说。”回头又对几个伙计说:“伙计们,开张收粮了!”
马聚财一看德邻粮行又开张了,连忙以高出德邻粮行两成的价钱收购粮食,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粮食卖给他,也没有人愿意到他的粮行去买粮,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最后只好关门歇业了。
德邻粮行生意又恢复了。南来北往的粮商得知张天德仗义疏财的事情后,都愿意和德邻粮行做生意。德邻粮行的生意越做越大,比以前还要红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聚财认为自己福薄命浅,承受不住积德行善的好事,所以拒绝赈济灾民一事。
B.张天德为赈济灾民,不仅将自己粮行的粮食全部捐出,还到聚财粮行高价采购。
C.马聚财是个善于投机取巧、吝啬的商人,作者为他取名“聚财”可谓别有深意。
D.虽然张天德的德邻粮行一时遭遇窘境关闭,但他的仗义疏财让粮行再次兴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将张天德与马聚财在对待赈济灾民一事上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
B.小说在塑造张天德这一形象时,采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生动。
C.小说情节设计紧凑巧妙,自然环境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D.小说以喜剧方式结尾,给读者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
8.小说以“德邻粮行”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14.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了“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①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②,笑倩③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此诗又作《九日蓝田会饮》。②吹帽:用东晋时“孟嘉落帽”的典故,本指名士的风流蕴藉之态。③倩: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悲”起笔,写诗人已年老,又逢秋季,只能勉强地宽慰自己;后写与朋友会饮应尽情欢乐。
B.颔联暗用典故,并通过神态和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作为名士所具有的风流情态、豪放性格。
C.颈联写出水的宏大气势和山的高耸情状,“远”“高”突出了空间的开阔,“落”“寒”给人以高危萧瑟之感。
D.诗中写诗人在重阳日与友人“兴来”“尽欢”“笑倩”,看似欢乐会饮的场景,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3)《将进酒》中,描写陈王宴会上的恣情欢乐的场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整整一个冬天,长白山主峰都被低温______①______笼罩着,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刺目的光芒。大风从西北而起,一路______②______,沿陡峭的山体一直攀越天池北侧的天豁、铁壁等诸峰,裹挟着银白色的雪粉直至高空,瞬间将冰封的天池掩埋在一片如烟如雾的粉尘之中。
就在这一片寒冷之中,另一些与冰和冷相反的事物在悄悄酝酿。有温泉水从岩石的缝隙悄然溢出,以拒绝凝固的流淌,以袅袅升腾的雾气,宣告山体内蕴涵着的巨大能量;有“蹲仓”的黑熊蛰伏于某棵倒木之下,以绵长而微弱的体温一次次成功化解严寒的袭击。从初冬开始,无孔不入的寒冷就开始追捕那些山中草木,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尺一寸,将它们冻结。也是从初冬开始,草木们便借助冬天之手将一个柔软的复活梦想珍藏于坚固的冰壳之内。最了解长白山的情绪和脾气的,是那些常年守在主峰下边的气象工作人员。他们一次次走出大雪封门的小屋,在暴风雪中艰难记下大山的秘密。
那些仍然在林间奔跑的狍子、野鹿,香獐、紫貂等雪野中不屈的生灵在雪地上印下一串串富有生机的足迹。还有岳桦,以铁一样刚硬的枝条,______③______地挑战着生命极限。它们所处之地几乎已是生命的绝境,再往前,没有树木可以存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般来说,地下水(包括绝大多数真正的矿泉水)都是比较硬的。有人认为由地下提取的自来水太硬,烧开后有水垢,不如______①______,这是很可笑的。因为把矿泉水烧开,也一定有水垢,只是人们喝矿泉水不会浇开而已。另外,水垢中实际上并不只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即使是合格的水源,也会有极少量的其他重金属离子。这些重金属离子日久天长沉积在水垢中,含量就有可能会增加,再加上水垢还会影响烧水的热效率,所以______②______。对于工业锅炉,过多的水垢可是个大问题,会堵塞管道其至会引起爆炸,工业锅炉用水需要专门加以软化。在植物中,镁离子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动物包括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主要是因为有植物作为直接或间接的食物。而植物的生长。则是因为______③______,光合作用把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成葡萄糖和其他有机物,这是一个需要能量输入的反应,这个天然能量就是阳光。在这个反应中吸收阳光的关键分子就是叶绿素。叶绿素的分子结构中包括四个吡咯构成的卟啉环,四个吡咯与中间的镁离子结合。
20.下列句子中括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括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B.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C.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就放到自己家里。
D.艺术是对自然(不仅指大自然,也指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模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祝藏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D2.D3.C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解析】1.D.“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2.D.“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3.C.“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6.A7.C8.①“德邻粮行”名副其实,以此为题,便于塑造掌柜张天德的人物形象。②“德邻粮行”揭示了掌柜张天德以德为邻的高尚品格,集中体现了小说主题。③“德邻粮行”是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德邻粮行的兴衰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①小说的主线:张天德赈济灾民——粮行粮尽,借钱买粮赈灾——粮行关闭——受救百姓报恩——粮行兴盛。小说的次线:马聚财借旱灾的机会发财——聚财粮行兴旺——马聚财收购不到粮食——聚财粮行关闭。②小说主次线偕同,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两相对比,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
【解析】6.A.“马聚财认为自己福薄命浅,承受不住积德行善的好事,所以拒绝赈济灾民一事”错,因果关系不当,根据原文“天德兄别看我的生意做得不小,但盈余不多,至今还欠着北方粮商的货款,店里的存粮也不多,实在是没有能力撑起这个事情。再说了,在商言商,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这不赚钱还赔本的买卖,只有傻子才愿意干”“我福薄命浅,承受不住。再说了,我还想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笔小财呢”,这是马聚财拒绝张天德的托词,他拒绝的原因是吝啬,不愿捐粮。
7.C.“自然环境描写真实”错,本文没有自然环境描写,开头段“嘉庆年间,河南西南部大早。庄稼颗粒无收,尤以豫西南赊店镇附近最为严重。一时间灾民纷纷涌入镇内,拖儿带女,沿街乞讨,哀号连天,弄得人心惶惶,集市大乱”是社会环境描写。
10.C句意: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从人者”是一个词,意思是“主张合纵联盟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节行”是“节操和品行”,“主之节行”作“高”的宾语,应在“行”后断句,排除A。
11.B“不格明矣”的“格”是“打,击”的意思,而“致知在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句意分别为:打不过(弱羊打不过猛虎)是很明显的。/获取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2.B“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理解错误,应该是秦国进一步出兵河东,占据成皋。
13.(1)(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采分点:“既”,已经;“乐”,意动用法;“知”通“智”,智慧;句意1分。(2)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采分点:恃:依靠,依赖;患:担忧;“此……也”,判断句;句意1分。
14.(1)威逼: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2)离间:指出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只谈好处,不谈祸害。(3)利诱: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
15.B16.①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②下句的“醉”字,借酒浇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人事难料的伤感。
【解析】15.B.“表现了诗人作为名士所具有的风流情态、豪放性格”错误。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体现的是伤感、悲凉的心情。故选B。
16.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借酒浇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人事难料的伤感。
17.(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8.①严严实实(结结实实等)②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势不可当等)③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等)
19.①拟人,将“寒冷”人格化,“追捕”生动体现了寒冷肆虐,对山中草木的摧残力度。②排比,“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尺一寸”句式一致,形成排比,突显了寒冷无孔不入,冻结一切草木的过程。
20.A21.①用矿泉水代替②要及时清除水垢③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20.A.括号是表示戏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其他三项及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括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故选A。
21.第一空,前面说地下水会比较硬,大多数真正的矿泉水其实就属于地下水,比较硬;后面谈有人的误解,他们认为由地下提取的自来水太硬,,烧开后有水垢,“不如”,应该是想用矿泉水代替,可填:用矿泉水代替;第二空,谈对水垢的处理,不处理的话,一是重金属含量会增加,二是影响烧水的热效率,可见应及时清除水垢;第三空,此处是谈植物的生长,后面提到“光合作用……”,再照应“因为”,可填: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文22.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中,第一则借羽生结弦力求突破自己,不再重视金牌的选择,彰显了羽生结弦心中的“轻与重”。材料二借鲁迅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材料三则在孰轻孰重的辨析中,指出了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由此可知,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因此,我们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轻视、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参考立意:
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3.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游说楚王说:秦国土地占有天下之半,武力可与四国抗衡,四境有山险阻隔,东边又绕着黄河,四边都有险要的屏障,国防巩固。还有勇士百多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如山。(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即使秦国没有出兵,也像卷席那样取得恒山的险隘,控制诸侯要害之地,天下后来臣服的人必然先遭到灭亡。再说搞合纵联盟的人,无异于驱赶群羊去进攻猛虎。弱羊敌不过猛虎,这是很明显的。现在大王不与猛虎友好,却与群羊为伍,我认为大王的主意完全错了。
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不相上下,互相争夺,势不两立。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而轻易交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接近于灭亡的危险的做法。我听说:兵力不如人,切勿挑战;粮食不如人,切勿持久。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
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之内形势将十分危急。而楚国等待诸侯的援军,要在半年之后,这种形势必然等不及援救。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
秦、楚两国接界,本来应是友好的国家。大王如能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女做大王侍奉洒扫的小妾,并献出万户大邑,作为大王的汤沐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永远互不侵犯。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了。所以秦王派我出使贵国呈献国书给您的随从,敬候您的决定。
楚王说:“楚国地处穷乡僻壤,靠近东海之滨。我年幼无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宾英明的教导,我听从您的高见,谨率本国参加连横阵线。”于是他派出使车百辆,献给秦王骇鸡犀角、夜光的宝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