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事茶、饮茶中,由礼仪遵行、习俗认知、技能体验和艺文鉴赏而内向自省所感悟到的精神哲思,即为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
中华茶文化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承载了历代茶人的理想情怀,展现茶人的智慧和品格。但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某一个历史阶段来说,既承继于前代,又融于当代并通向未来。魏晋时代,赋茶以“俭约”“素业”的精神,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唐代茶人承袭前代的“俭”,同时提出“德”与“和”的精神。宋代传承唐人“致和”的观念,提出“致清导和”之说。明清茶人多颂扬茶的“清”“明”“精”“真”精神。当代茶人重提茶德,以敬为礼、崇尚以和为贵、清为德,美真康乐,综合凝练出“和、敬、清、美、真”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传承、弘扬中华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华茶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综观历史,茶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中华茶文化更是滋养了人们的心灵,澡雪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华茶文化包涵了人文情怀、淑世态度,如婚姻的礼仪中,“三茶六礼”取自“至性不移”之意,表示爱情的坚贞不移。人们在茶礼、茶俗、茶艺等茶事活动中,饮茶、习茶,以茶为“道形一体”的媒介,饮者、事茶者沉静思绪,启迪、感悟、洗涤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因此,复兴茶礼、茶俗、茶艺,是培育当代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茶文化涵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人,提升人们的人格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茶文化源头。1200年前,中国最早提出茶道;中国存有的古代茶诗词、茶画数量居世界第一,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民族饮茶习俗,现拥有一万多份茶树品种资源,茶叶的品类数量和质量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从2005年起再次超过印度,成为第一产茶大国;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中国茶,不仅是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品,更蕴含着中国人崇尚自然、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同时,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将中国茶和中华文化传递至世界各地。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一碗茶汤也融入了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茶敬长辈,明伦理;以茶赠友人,增友情;以茶待邻居,睦邻里。这些茶礼、茶俗表现出和亲、和友、和邻,和美、和乐、和谐等一系列风尚,是茶文化精神内核“和”的体现。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媒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以茶叙的形式招待外国元首,茶已成为中国标志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中国茶,味醇而不烈,蕴含着和谐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和”的思想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脉相承,将茶的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主要通过三条路径逐渐流行起来。
一是茶文化典籍的外译。在众多影响中国茶文化在日传播的典籍中,《茶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将茶籽和茶学典籍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经》的手抄本。《茶经》中有饮茶加盐的记载。煎茶、煮茶和制茶工艺在唐朝时期尚不成熟,煮出来的茶水苦涩,而放入适量盐之后可使茶水更加可口,直到今天,我国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茶里加盐的风俗,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广西的油茶等。17世纪的日本也有往茶里加盐的相关记载,该国的梅子茶泡饭就是一个典例。
二是日本僧侣的推崇。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日本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来华学习的留学僧最澄和尚归国后,将从天台山上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并借助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了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掌管崇福寺的永忠和尚曾长期生活于长安,他认为茶叶是唐朝饮食文化的高雅象征,在嵯峨天皇路过崇福寺时献上茶水。对茶叶印象深刻的嵯峨天皇开始下令在关西地区大面积种植茶叶。
三是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唐宋诗人往往在茶诗创作之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其茶诗所体现的理性色彩将茶性与人性相融合,而日本茶诗里的“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就是诗人追求高尚品德的书写,这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一脉相承。遣唐僧将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饮茶之风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开始在社交活动之中频繁出现,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诗的创作不仅成为茶会的主题,茶也成为诗咏颂的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融合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核。
B.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早期的传播与发展,既离不开该国来华僧侣的大力推广,也离不开该国当局的一定支持。
C.中国茶文化为日本茶诗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日本茶诗的创作助力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D.茶作为社交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说明《茶经》在日本的传播带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本土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和、敬、清、美、真”为内核的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是我国成为世界茶文化源头的最重要原因。
B.领悟中国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可以涵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C.传承弘扬中华茶文化具有当代意义,可见中华茶文化“和”的精神内核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相一致。
D.以我国基诺族凉拌茶、广西油茶和日本梅子茶泡饭为例,是为了论证《茶经》对中日茶文化具有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的一项是( )(3分)
A.云南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蕴含着对世俗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追求。
B.晚唐赵州和尚曾三呼“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和明心见性的途径。
C.闽北地区的民众视“擂茶”为家珍,“喝擂茶”是当地习俗和最隆重的待客礼节。
D.闽东霞浦等地以中草药与茶团制成的茶饼“草茶”,有开胃消食、健脾提神功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当下,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村头 肖建国
晚风从东江里吹上来,天就黑了。
村头约我,出去走走。
这是我驻村的第一天,这地儿叫吊鸭沥回眸村,我上午想找村长了解下情况。 妇女主任盼娣说,村头不在,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愣。 盼娣笑着解释,村头就是村长,就好比包工头一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也乐了。 我问,其他地方也叫村头吗? 盼娣说,不,只有这里。
村头叫吴贵,一米八。 南方人普遍稍矮,吴贵是个例外。 他说话声音有点苍老,像敲铜锣后捂住的回响。
来之前,我从多篇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吴贵当过兵,退伍后开加工厂,做板材生意。 他的板材用木板压成,很实在。 不像有些厂家,用锯末压,看起来挺漂亮,遇水一浸,就粉了。
吴贵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仅七八年的光景,就住进别墅、开起大奔。 没想到前几年,他扔下城里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起村头。 上任两年多的时间,就为村里捐了一百多万。 修村道、铺沥青、装路灯,还开挖了下水道,雨污分流,把乡村当成城市来打造。 老婆骂他,图啥? 村民们也有很多疑惑,怕他放长线钓大鱼,是预留先手棋。 我也想问问,他那厚实胸膛里的真心话。
吊鸭沥紧依东江边,“沥”是指水沟。 村名的意思,就是有水沟能放鸭子的地方。 可后面为什么要附个回眸村呢?
吴贵说,是晚清一位老族长改过来的。 那老族长曾中过举人,算是半个官老爷。 一来,他嫌这名字的谐音太粗俗,有损村人形象。 二来,这村子是从后面一个村子分出来的。 他们原本瞧不起后村人,可后村人争气,无论经商做生意,还是读书做学问,都比前村强。 老族长盛怒之下,让年轻人在每月祭祖时,都扭头向后看。 看看后村人的荣耀,自己的衰败。
久而久之,这村就叫“回眸村”了。 但这是口头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名。
吴贵说,那老族长,就是他高祖爷。
我俩顺着村道向外走,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 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 各家的招牌很有意思,像云中客栈、邂逅时光、一品花堂等,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吴贵说,四年前,他回到村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 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恓惶。 他在村里转了三圈,总想寻找点什么。 最后在村小学停住脚。 小学早已合并,校舍无人照管,像萎缩多病的老人。 当年他上学时,因交不起书杂费,校长就说,那你每天来值日,为同学们敲敲钟吧。 他敲钟很认真,当———当———当———,预备铃声均匀、悠长,送到每家每户。 村民、学生一听,就知道要上课了。 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
那棵香樟还在,可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挲的印痕。 院内荒草满园,蒌
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 他蹲下来,奋力扯着荒草,为自己扯出一片空净之地。 那一晚,他把奔驰车开进校园内,打开顶窗,让星星伴月光洒进来。 他在车里呆了一宿。 吴贵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
过年祭祖,趁年轻人都在祠堂,他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回来当村头,让回眸村旧貌换新颜。
话没讲完,就引来一阵哄笑。 他让大家尽情地笑,待笑够了、笑累了,才苍苍地说,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来。 我希望当我能力用尽时,你们能帮上一把。
一席话,说得祠堂内一片寂静。
挑起村头的担子,吴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修村道,修到潘茂才门口。 老人出来了,拄着拐杖,不准修。
吴贵说,潘爷,不用你花钱,把泥巴路修成沥青路,好走。
潘茂才摇摇头,寸土不让。 动了风水,会死人的! 老人坚持自己的理由。 吴贵费尽口
舌,并找人来劝说,都无济于事。
那真叫一个难啊! 吴贵仰天长叹。
听说,老人还拿出军刀对抗。 我小声问。
吴贵苦笑着摇摇头。
出了村庄,外面就是一片片稻田。 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 原有的田
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
吴贵说,呆在学校的那晚,他想了很多。 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让城里的高跟鞋,在乡野
间敲响。
我问,值吗?
吴贵说,你听———
田野间,有人在黑暗中唱歌。 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他们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
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 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
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 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 吴贵反问我,你这样下来,值吗?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 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
笑声伴着稻香,在夜色中迅速荡漾开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写“祭祖时扭头看后村”的情节,意在表达老族长对后村取得成就的嫉妒。
B.吴贵愿意在学校敲一辈子钟,说明这座学校给他的温暖和培养让他感觉很幸福。
C.吴贵在祠堂说了回村当村头的意愿时众人哄笑,说明他的想法太荒唐不切实际。
D.潘茂才坚持自己的理由寸土不让,说明吴贵工作冒进, 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写吴贵用木板压成的板材“很实在”,一语双关,表现了他的人品,后文他在祠堂里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疑惑、妻子的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吴贵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无私奉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尚。
C.小说的语言简洁晓畅又不乏生动形象,如“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中的“钻”字,生动地写出了城里人生活的压抑。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暗线,通过谈话和穿插介绍,交代了吴贵回村原因和取得的成绩。
文中画线的句子自然环境描写很传神,请分析其作用。 (6 分)
9.结尾处我和吴贵都问对方“值吗?”,小说中未直接回答,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答案。 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巧妙地写出来的。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 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谓轼昔为中书舍人,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 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 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 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 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 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 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 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 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捃拾,且须省事。”轼曰:“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稽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 臣人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B.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C.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D.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书舍人,别称紫微舍人,为撰拟诰敕之专官。 《红楼梦》中薛家祖上曾任此职务。
B.嗣位,继承君位,与“受禅” “践祚”含义相同,封建时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长子继承。
C.言事官,即谏官。 宋代设置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司马光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
D.区区,诚恳深切之意,与李密《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董敦逸、黄庆基多次弹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词,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
B.吕大防认为,先帝施政或有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指出,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会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
C.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而太皇太后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辙的立场。
D.苏轼只是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他并非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也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
(2)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14.文章写吕大防提及先帝反思永乐之败的目的是什么?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描写了秋高气爽、雨过天晴的景象,诗人病愈登亭,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感到高兴。
B.颔联写病愈后频频把盏,借助美酒消渴解馋,天长日久郁积的情绪借梦境暂得缓解。
C.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两者都用草色喻示感情之殷切。
D.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
16.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冥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鸣声和水流声写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4) 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5)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人常在古诗文中借月抒发情感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下,各种各样的美妆主播争妍斗艳已( )。然而当美妆之风肆意地闯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之中,却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成人的某类审美取向,出现在儿童美妆直播中,让人顿感“违和”。“违和”的原因不仅是种种矫饰妆容与儿童面貌之“纯”相反;①还因为美妆商家的( )与儿童心理之“纯”相悖。尽管美妆直播的( )给行业带来机遇,但商家的不良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一些平台之所以热衷于制造“全网最小美妆博主”等噱头,说到底是利益作祟。近几年,儿童化妆品的销量持续增长。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不良商家为躲避市场监管,给劣质的儿童化妆品“穿上马甲”②,当成儿童化妆玩具进行销售。一些所谓的儿童彩妆品牌对儿童美妆主播的不当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更有甚者还“再添一把火”。涉及儿童的行业应当严格规范,容不得利益熏心。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体上,不得发布医疗啊,药品啊,化妆品啊,③美容广告啊以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④那些只见“利益”、不见“责任”的行为,触碰了法律红线,甚至违背了社会道德和市场秩序,亟待予以纠偏。
18.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划横线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21.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问题,请指出逻辑错误并加以具体说明。(6分)
冬季感冒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一来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容易被病菌入侵。因此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预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2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吸取经验,才能做对事,才能少走弯路;也有人说,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别样的风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丰顺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答案:D 分析:“说明《茶经》在日本的传播带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本土的发展”理解有误。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遣唐僧将茶文化传入日本之后,饮茶之风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开始在社交活动之中频繁出现,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诗的创作不仅成为茶会的主题,
茶也成为诗咏颂的对象”分析,“带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本士的发展是“中国茶诗”而非《茶经》。故选D
2.答案:B 解析A.“是我国成为世界茶文化源头的最重爱原因”有误,结合材料—第2段“当代茶人重提茶德,以敬为礼、崇尚以和为贵、清为德,美真康乐,综合凝练出“和、
敬、清、美、真”为中华茶之化的精神内核”和第4段“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1200年前,中国最早提出茶道”分析,原文并没有说是最重要原因。C选项强加因果,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尤其是“和”的思想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脉相承,将茶的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等分析,选项前后内容之问不具备因果关系。D“是为了论证《茶经》对中日茶文化具有的影响”有误,举凉拌茶、油茶和梅子
茶泡饭例是论证《茶经》中所说“在饮茶时加盐”的传统。故选B。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1段内容可知,“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指“在事茶、饮茶中,由礼仪遵行、习俗认知、技能体验和艺文鉴赏而内向自省所感悟到的精神哲思”。A.“‘三道茶’,蕴含着对世俗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追求”,符合“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B.“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和明心见性的途径”,符合“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C.“喝擂茶’是当地习俗和最隆重的待客礼节”,符合“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D.“以中草药与茶团制成的茶饼‘草茶’,有开胃消食、健脾提神功效”,只能说明茶具有药用
价值,不符合“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故选D。
4.答案:(4分)①首先提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的概念,②进而指出中华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当今时代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③从个人、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传承中华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时代价值。
5.答案: (4分)①做好茶文化典籍、诗词等精品的宣传与外译工作;②,打造良好的
茶饮与茶文化口碑;③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要与当地文化相融合;④要与时俱进地选用拾当的传播媒介。
6.答案:B 解析 : A 项老族长意在激励村里的年轻人向后村学习。 C 项是大家觉得荒唐。 D 项是说明吴贵工作的艰难,时常会遇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7.答案:D (解析 : “暗线”错,应是“明线”)
8.答案:(6分)①描写了村小学荒凉破败,烘托了吴贵的失落感;
②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刺激吴贵决心回乡建设村庄。
③与后来的美丽景象形成对比,使主题更突出。
(6 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4分)①结尾部分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了欢乐温馨的氛围,含蓄巧妙地写出了两人都觉得值;
②文末“一起笑了”,写出了他们对村庄巨变的欣慰,间接写出两人都觉得值;
③文中通过前后对比,写村子旧貌换新颜,用事实回答了两人都觉得值。
(6 分。 答出 1 点并且分析恰当得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10.答案:A(“始以”“终焉”两词领衔,构成对仗结构,排除 B、C 项,“己行之事”做“深悔”的宾语,排除 D 项)
11.答案:B(B 项中“受禅”“践祚”与“嗣位”含义不同)
12.答案:D( D 项,“他并非为自己辩解”曲解文意,“非独为臣言也”强调不只是为自己辩解)
13.答案:(1)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4分)
( 译出大意给 1 分;“乃”“指”“矫”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4分)
( 译出大意给 1 分;“下”“游”“岂……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答案:证明先帝有过追悔,证实苏辙所奏属实,印证了苏轼并未诽谤先帝。 ( 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三点得 3 分)
【参考译文】元祐八年(1093 年)五月辛卯日(5 月 28 日),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 董敦逸曾四次弹劾苏辙,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指责先帝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递交了奏折,吕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 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百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 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伤害了百姓,汉昭帝继位后,广泛采取众人的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毁谤先帝。 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还想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想法极其不善良。 如果不加以禁止,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的诏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鲧,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 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吕大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于是贬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 苏轼用札子自我分辨说:“我凭着真挚诚恳的忠诚,自己认为没有辜负先帝。 现在黄庆基却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 我担心这种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形成风气),这种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这不只是为我自己辩解。”太皇太后给吩咐苏辙说:“由于近来众人正互相收集攻击对方的材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苏轼说:“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因此遭遇被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稽康,天资高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 我没有这两个人的长处却兼有古人之短处,如果不是陛下有最公正的心而践行宽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经到地下和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还有今天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答案:B 解析:“颔联写病愈后频频把盏,借助美酒消渴解馋”分析有误,并非借酒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不可消除,不得不借酒消愁。
16.答案:(6分)本诗描写了清蝉、暮鸦、斜阳、衰草、荒城、菊花、秋风等意象,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凄冷孤苦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解析】16.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清蝉、暮鸦、斜阳、衰草、荒城、菊花、秋风等。这些意象有一个共同点,显得萧瑟衰颓。所以是借这些意象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结合注解可知,这是诗人被贬之后所作,而且还生着病。所以是借萧瑟凄凉意境的营造传达出被贬的落寞与凄凉之感,后面还说到“故园又负黄华约”,又辜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不得归乡,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答案:(1)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4)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 答案:① 不足为奇 ② 唯利是图 ③ 蓬勃发展
【解析】18.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故空一应用“不足为奇”。唯利是图: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唯利是图偏重于图利,用来说明人的本质;语境侧重“美妆商家”的逐利行为,故空二应选择“唯利是图”。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迅速,很积极,很向上。语段是说“美妆直播”发展快,故空三应用“蓬勃发展”。
19. 答案:C 【解析】 19.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故①的分号应改为逗号。④处列举已完成,故应删去省略号。其他正确。故选C。
20. 答案:那些只见“利益”、不见“责任”的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破坏了市场秩序,甚至触碰了法律红线,亟待予以纠偏。
【解析】20.划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违背”和“市场秩序”搭配不当,可在“市场秩序”前面加上“破坏”。二是语序不当,“触碰了法律红线,甚至违背了社会道德和市场秩序”语序不当,可改为“违背了社会道德,破坏了市场秩序,甚至触碰了法律红线”。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6分)
21. 答案:①过于绝对。“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太武断,因为流行感冒的原因是很多的。②条件关系不妥。预防流感,不一定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有效。③条件关系不当。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解析】“冬季感冒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就是”一词过于绝对化,流行感冒的原因很多,不只是“在室内活动”“不经常开窗换气”;“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预防流感”,“只有……才”条件关系不当,“只有……才”说明仅此一种方式,而预防流感的方式还有其他;“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就能”过于绝对,“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四、写作(60分)
22【文题解析】
(1)从肯定少走弯路的角度立意:尊重经验,少走弯路,让人生之路变坦途。
(2)从强调走弯路对人生的意义的角度立意:少走弯路亦有风景,让弯路丰富自己的阅历;敢于尝试,“弯”亦有益。
(3)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走好该走的“弯路”;关于“走弯路”的辩证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有人说,吸取经验,才能做对事,才能少走弯路。可是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别样的风景。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即使摔得鼻青脸肿,碰得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我们年轻时候走过的弯路。
人的成长,要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我们从无知的少年时期迈入朦胧的青年时期,继而进入才能与智慧并存的中年时期。人生的岔路口很多,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加以评断,我们慎重地选择,在选择之后,就必须从容地面对无论是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什么样的铜墙铁壁,我们不可以逃避,不可以退缩。逃避的、退缩的是懦夫。而总是逃避的,他将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他将不会成长。倒下了有什么可怕的呢?从哪里倒下,就从哪里爬起来,趁着我们还年轻,在错误面前,我们还有时间去修复,去完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在失败中拾起教训,为下一步成功措建起一座桥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勇敢地去尝试,尝试任何自己想要的。这样到了暮年,我们才不会遗憾于自己无趣的一生已到夕阳西下之处。当回忆起自己精彩的一生,当发现自己经历了许多,也会觉得不枉此行。任何一个漂亮的结果都是在尝试中产生。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如此多的尝试才换来了世间的光明 ,而爱迪生面对每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没有放弃,这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过了无数次的弯路后,他终于赢了,在黑暗面前,他赢了。
人生的弯路经常,但我们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在每次弯路后,我们应当停下来,仔细想想,这次走的为什么会是弯路,当初我为什么要这么走,怎样才可以不走出这样的弯路等等。再认真地想想下步该怎么走。也许有人认为,人生不必苛求,但我却认为,你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应当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得对得起自己。或许这样会很累,但我觉得值!
我们的路还很长,前途茫然,有待我们用心去探索。弯路不要紧,只要我们用才能与智慧去改进,弯路与人生并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原材料很简约,就只有一句话:有人说,吸取经验,才能做对事,才能少走弯路;也有人说,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别样的风景。这两种观点是矛盾对立的,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作为考生,我们就应该有一种辩证的思考的能力。首先要看到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可以少走弯路,早一点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及时而快捷,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即善于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但是,人生有些经历非得自己走一遭不可,有些东西单靠借鉴他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而异,不能机械地借鉴。如果自己亲身实践哪怕走一些弯路,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即便是挫折和失败,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呢?
立意角度:
1.走出前人先贤的阴影,走自己的路;挣脱影子,保持本色。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前人走过的路。
3.跟在别人后面,走好自己的路;从追随到开拓。
4.先跟别人学,然后超越他,走出自己的路。
5.步前人之路,守我心之独立;引他人慧,铺自己路。
结构层次:
材料是一句充满辩证统一的话。有人强调,吸取经验,才能做对事,才能少走弯路;也有人倡导,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别样的风景。这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各自均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很容易往“任务驱动型”议论文方面去思考。不管哪一类议论文,其基本框架是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开头引述材料并提出论题或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结尾联系实际归纳总结。本文《多走弯路才能成功》,有一种独辟蹊径的味道,开头提出“少走弯路”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多走弯路也是人生的一种的经历和阅历,更是一种财富,更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接着说弯路无法避免,如果一味逃避会有哪些坏处,而我们的正确做法是什么。紧接着以爱迪生为例,证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勇敢地去尝试。再次分析我们可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但有些弯路会促使我们思考、成长。最后强调,弯路不要紧,只要我们用才能与智慧去改进,弯路与人生并存。总之,结构清楚,论证有力,给人启示。
素材积累:
1.直路一宽阔,笔直,距离短,速度快省时省力,好的方法咱们借鉴,好的经验咱们吸取。走直路时,心无旁骛,直截了当。但直路过后,你的心中有没有一丝遗憾?似乎这一-切都来的太顺利,还没有更深刻的感受,便结束了,心里落下一-阵阵的空虚,这也是常有的事。
2.不惧怕弯路的人,会一直咬紧牙关走下去,不论这一路是险滩还是激流,他始终坚信等待他的必将是大海,是草原和鲜花。当然,弯路上他们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他们也必须学会去放弃,聪明的人会看重长远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成功而有的人不会成功,有的人畏惧这条路,他永远都不会走上这条路,而是选择去逃避,到了最后,还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3.步入书城,有那么多的《高考捷径》、《状元之路》一类的书,在激烈竞争的升学年代,莘莘学子又何尝不想一步登天金榜题名呢?打开电视,有那么多的减肥广告,声称其效果一劳永逸,永不反弹,这又何尝不是广大爱美女性的理想之所在吗?走进园林,弯穹曲曲的小径一直通向没有尽头的远方。游览其中,驻足观看,你会发现中国园林那特殊的美。窗中有景,门中有景,湖中也有景,这也正得益于园中弯路所创造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