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口技层级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口技层级试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12: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口技
一、学习重难点提示
1.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理解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目标导航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三、学习材料链接
1.作者信息
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必须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欺骗并引诱它们,或以恐吓的吼叫声驱赶围猎野兽,以利捕之。至于那时的“寻声问路”,就是用不同的吼叫声在山涧森林里寻找、区分同伴,它也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但那时的“寻声问路”只是口技的前身,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技。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98年的战国时期就有《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口技故事。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鸣使孟尝君脱险出函谷关的故事是关于口技的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说口技起源于战国,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那时的口技还未用于演出。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后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种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无不惟妙惟肖。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四、自主学习菜单
第一部分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犬吠( ) 呓语( ) 叱( ) 许许声( )
齁( ) 间( ) 曳( ) 几欲先走( )
2.解释下列实词。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施:
毕: 名:
未几: 齁:
3.解释下列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2)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 古义: 今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 今义:
几欲先走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指:手有百指 妙:众妙毕备
不能指其一端 以为妙绝
(4)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妇抚儿乳
不能名其一处也 会宾客大宴
4.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虽:虽人有百手( ) 于:于厅事之东北角( )
虽死犹生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填空。
《口技》,选自 (朝代) 编选的笔记小说《 》。作者是清代 。
第二部分 能力题
7.口技表演者表演的内容是什么?请分别简要概括。
8.摘出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句子,并指出其作用。
9.请从文中摘出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10.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几点值得你学习?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 发展题
11.从口技艺人表演的三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发挥你的想象力,进行描述,字数在150字左右。
12.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回答(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的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 口 技
1.fèi yì chì hǔ hōu jiàn yè jī
2.大厅,客厅; 打呵欠,伸懒腰;说梦话;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设置,安放; 全,都;说出;不久;打鼾
3.(1)“坐”通“座”,座位
(2)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里面。
古义:跑。今义:行走。
(3)名词,手指;动词,指出。 名词,妙处;形容词,美妙,奇妙。
(4)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4.虽:即使;虽然 于:在;给
5.①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
②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③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6.清代,张潮,《虞初新志》,林嗣环
7.①夜深人静时,一家人惊醒后喧闹的情景。②一家人深夜醒而复睡的情景。③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8.一是“满座宾客无不申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9.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10.①利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正面描写口技艺人模拟的各种声音外,还描写听众的反应,用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前后两次交待口技艺人表演的道具简单,首尾呼应,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③全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听众的所闻来写,使读者有亲历的感觉。等等
11.略
12.①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②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