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曹冲称象(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 曹冲称象(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8 22: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2中第4课,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认“曹、员”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秤、柱”等10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种称象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体会方法巧妙、简便。
3、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善于开动脑筋,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曹、称、员、柱”等14个生字,会写“候、柱、底、杆”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种称象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体会方法巧妙、简便。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课文音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问:这篇课文写了谁称象?是用什么办法称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分段初读课文
(1)朗读第一自然段(一名学生)
出示词语:时候、官员。
学习生字“候”(PPT演示生字书写步骤)。
再次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名学生)
出示词语:柱子、议论、到底、多重(指名认读)。
学习生字“柱,底”(PPT演示生字书写步骤)。
指导识字,关注生字偏旁,“柱”由木头做成,所以用木字旁;“议论”指很多人说话,所以用言字旁。
再次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初步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词语:称一称、一大杆秤、砍树、做秤杆(指名认读)。
学习生字“杆、秤”(PPT演示生字书写步骤)。
学习多音字“称”,读“chēng”时,表示“称象、称东西、称一称”;读“chèn”时,表示“称心、称职”;读“chèng”时,同“秤”。
区分“做”与“作”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区别同音字。
分角色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朗读第四自然段(一名学生)
出示词语:七岁、站出来、大船、一条线、为止、然后(指名认读)。
学习生字“岁、站、船、然”(PPT演示生字书写步骤)。
再次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朗读第五自然段(一名学生)
出示词语:重量。
学习多音字“量”,说一说什么时候读“liáng ”(量体温、估量),什么时候读“liàng”(酒量、胆量)。
再次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自由朗读课文,将文章读得更加正确、流利。
5、课文小结:
小组交流,派一名代表总结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主要讲:为知道大象有多重,人们想出几种办法,曹冲的办法最好。)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读,进一步巩固识字。
2、出示会写字,鼓励学生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
3、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坐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大概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为知道大象有多重,人们想出几种办法,曹冲的办法最好。
2、认识了“曹、称”等14个生字,学习了“候、柱、底、杆、秤、岁、站、船、然”等9个生字的书写。
五、课后作业
1、练习书写9个会写生字,并组词。
六、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区分“称”和“秤”。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引导)。
【为知道大象有多重,人们想出几种办法,曹冲的办法最好。】
4、提出问题:为了称出大象的重量,人们究竟想出了哪几种方法?为什么只有曹冲的方法最好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对比思考,感受巧妙
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学习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官员、大象】
(2)出示大象图片,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大象的样子。
【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过渡:古时候,人们很少见到大象这种庞然大物,他们边看边聊,结合文中文中的句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议论”一词的意思。
(3)出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指名朗读,读出人们心中的困惑。)
(4)对比出示句子“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和“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分开朗读,体会语气的不同。
【1、大象有多重呢?
只是自己在心中的各种疑问,不清楚大象的重量,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以后,最后实现的情况。)
2、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表示对以前猜测或既定的大象重量的怀疑,想知道真正的标准答案!(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5)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练习用“到底”一词说句子。
【她终日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不知她到底有什么心事。】
2、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官员称象方法的不可行: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官员们想到了哪些称大象的方法?【造一杆大秤】【把大象宰了】
(2)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分享)。
【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宰了大象就死了】
(3)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
①学生练习朗读对话(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把自己当成说话的人,体会说话人的心情。)
②分角色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议,教师适当范读。
③再次指名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
(4)教师小结:官员们倒是想出了办法,可是这种办法不行,所以曹操听了直摇头。
3、学习第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过渡:难道真没有办称出大象重量吗?一个连大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七岁孩子能想出好办法?请认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他想到的办法? )
(1)认真看课文插图,读一读2—5句话,想一想曹冲称象的方法主要有几个步骤(小组讨论并完成30页的第二题)。
【第一步: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身下沉的地方画上线。
第二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2)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曹冲称象的过程。(播放视频)
(3)通过课文学习,我们知道曹冲果然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方法为什么很巧妙?
【巧妙之处在于曹冲的发散思维,能够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4)出示句子,学生对比体会: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字强调了曹冲的年纪很小,一个“才”字,更能表现出曹冲的人小智大。】
三、情境创设,练习表达
1、(创设情境)当人们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重量的时候,一旁的曹操和官员们会说些什么?
【夸赞曹冲等】
2、结合当时的情境,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学生分享)。
3、把故事说给家人听,重点说清曹冲称象的过程(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练习讲故事)。
4、讲故事展示(根据学生的表现师生评议,重点评议是否按步骤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曹冲小小年纪就想出了如此巧妙的方法,实在是令人佩服,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时善于开动脑筋,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解决。
五、课后作业
课后,同学们自行捜集有关曹冲的故事或者少年才气过人的故事,和小伙伴们分享。
六、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大象的样子: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曹冲称象的方法主要有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身下沉的地方画上线。
第二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