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生物新教材知识对点专练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20全国卷Ⅲ,4,6分]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2.[2019海南,14,2分]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3.[2019北京理综,29,17分]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 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 、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 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 。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 (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 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4.[2020山东,15,2分]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考点2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
5.[2018江苏,9改编,2分]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成功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机体可产生一种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抗体
6.[2015福建理综,2,6分]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拓展变式
1.[2021湖南娄底一中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既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也可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并消灭宿主细胞内的相应病原体
C.记忆细胞比抗体在体内存在更长的时间,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更快更强的反应
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识别、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
2.[2021广东湛江调研]人体的免疫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下列与另外三种免疫方式不同的是 ( )
A.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3.如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1 图2
A.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B.细胞乙、己是记忆细胞,细胞中RNA的种类相同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4.[2015天津理综,2,6分]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5.[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里的伟大发明,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为有效的措施。
(1)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三联疫苗,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接种。类毒素是指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的甲醛处理以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即仍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制剂。
①类毒素 (填“属于”或“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②百白破疫苗成功接种后,最终刺激机体产生 (填“一种”或“多种”)抗体。
③百白破疫苗需要接种4次(分别是新生儿出生后3、4、5月龄时的3针基础免疫,以及18月龄至2岁时的加强免疫),多次接种的目的是 。
(2)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口服“糖丸”可以预防该病。“糖丸”其实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后制成的疫苗,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此外,另一种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杀死后制成的疫苗,称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①接种后对人体的作用更接近自然感染过程的是 (填“减毒活”或“灭活”)疫苗。
②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方面, (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 (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可能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
(3)科学家最新研制的基因疫苗,是依据基因工程的原理,用病原微生物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基因疫苗导入人体后,直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本质是 ,其基本单位 (填“具有”或“不具有”)个体特异性。
答案
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1.D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人体可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故即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A项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可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能激发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一般也会使人产生抗体,B项错误;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项错误;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D项正确。
2.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不能直接使病毒降解,A错误;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如艾滋病病毒能破坏T细胞,B正确;B细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3.(1)活细胞(1分) 吸附(1分) (2)浆/效应B(2分)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3分) (4)①a、c、e(2分) ②D63(2分) 流感病毒(1分) 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3分)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2分,合理即可)
【解析】 (1)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流感病毒的增殖过程大体与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类似,当其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3)由题中信息可知,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A和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机体受某种HA或NA刺激产生的抗体无法与变异后的HA或NA结合,因此每年都要根据甲型流感病毒的NA、HA的结构制备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4)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分别使用D63、D21,对照组使用对照抗体,因变量是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具体检测的是病毒的增殖水平,主要的实验步骤是将流感病毒与不同的抗体混合后,再分别让其侵染易感细胞,最后检测病毒的增殖水平。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则病毒增殖的能力越差。由曲线图可知,随抗体浓度升高,D63、D21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增强,且D63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更好。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本实验说明D63、D21对病毒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可提出制备疫苗的思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5)若感染了流感病毒,应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
4.D 抗体检测法是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的,A正确;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感染早期,会出现可检测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而检测不出相应抗体的情况,B正确;患者康复后,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已被清除,但体内的相应抗体会存留较长时间,因此会出现能检测出相应抗体而检测不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因此可在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体内检测到抗体,其无症状可能是由于体内病毒量小,未出现明显症状,D错误。
5.B 效应T细胞由T细胞分化而来,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项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到肿瘤患者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C项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百白破疫苗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分别针对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三种不同抗体,D项错误。
6.A 根据题意可知,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体内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叫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患者体内因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项错误;据题意可知胰岛B细胞死亡是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的,C项错误;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能会导致该病更加严重, D项错误。
1.B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既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也可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A正确;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识别、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D正确。
2.A 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A属于特异性免疫;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B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C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D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与其他三种免疫方式不同的是A。
3.B 图1中过程②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故表示体液免疫;图1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记忆细胞,细胞丙为浆细胞。图2中过程④表示细胞戊攻击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故表示细胞免疫;图2中细胞丁为T细胞,细胞己为记忆细胞,细胞戊为效应T细胞。与B细胞相比,浆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这与其合成并分泌抗体的功能相适应,A正确。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乙和己中RNA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需要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C正确。HIV侵入宿主细胞之前,机体会产生体液免疫,HIV侵入宿主细胞之后,机体会产生细胞免疫,D正确。
4.C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在第一次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变异是不定向的,鸡霍乱病原菌不能诱导存活鸡产生定向的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项错误。
5.(除标明外,每空1分)(1)①不属于 ②多种 ③不断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3分) (2)①减毒活 ②两者都 减毒活疫苗 (3)蛋白质 不具有
【解析】 (1)类毒素属于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于百白破疫苗由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所以其成功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多次接种的目的是不断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效果。(2)自然感染过程中机体接触的是致病力强的活病毒,所以接种致病力减弱的减毒活疫苗比接种致病力丧失的灭活疫苗更接近自然感染过程。由于减毒活疫苗中脊髓灰质炎病毒仍具有侵染细胞的能力,而灭活疫苗中该病毒已被杀死,不再具有侵染细胞的能力,所以前者可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后者只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3)基因疫苗的本质是编码相应抗原的基因而非抗原本身,所以基因疫苗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前,需先表达出抗原蛋白,然后由抗原蛋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抗原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不具有个体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