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18 18:31:57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卡塔尔世界杯揭幕战于.11月21日打响,小组赛安排在当地时间的每天13点、16点、19点和22点。经过激烈角逐,法国与阿根廷的巅峰对决也于当地时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五)在多哈卢塞尔体育场完美收官。下图为多哈位置示意图,图中MN线为11月21日经过多哈的晨昏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比赛期间( )
A. 16点在球场北侧观看比赛不会逆光 B. 19点时进场的球迷可看到海面落日
C. MN为晨线,该线与纬线的夹角不断变小 D. MN为昏线,该线与纬线的夹角不断变大
2. 一游客去卡塔尔观看世界杯开幕式,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3. 假若决赛当晚天气晴朗,在夜空中看到的月相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卡塔尔位于北半球;结合材料可知,比赛日期是11月21日,目前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16点太阳应位于西南方向,在球场北侧观看比赛会逆光,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北半球都是昼短夜长,因此19点太阳早就日落,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MN呈现东北西南倾斜,结合目前北半球夜长昼短,因此MN的左侧为黑夜,顺着地球自转为由夜到昼,因此为晨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昼夜差值会不断变大,晨线也会被不断倾斜,因此晨线与纬线的夹角不断变小,C正确,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之外,全部都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卡塔尔位于北半球,因此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结合图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决赛当日为农历十一月二十五;结合所学可知,目前应为蛾眉月,且目前为农历下半月,出现在东半天空,亮面朝东的,亮面朝向左手侧,A正确,B错误;CD都不是峨眉月,CD错误。故选A。
【点睛】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蛾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蛾眉月。
某年11月,华北某一气象站(位置见左图)测得某一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地经历了一次天气系统过境,该天气系统为( )
A. 暖锋 B. 准静止锋 C. 反气旋 D. 冷锋
5. 此次天气系统过境给当地带来的现象可能是( )
A. 温度持续下降 B. 地表解冻 C. 剧烈的大风 D. 降水持续增多
6. 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静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影响,气流下沉 B. 温度升高,大气对流加强
C. 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 冷锋过境影响,气压减小
【答案】4. D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位于华北平原,该日内的锋面过境发生在11月,过境前后风向均为偏北风,北部纬度较高,气团气温较低;且16时左右气温下降,可判断该地经历了冷锋过境,D正确;11月为秋末,气温降低,暖锋过境可能性小,且暖气团主要来自纬度较低的南方,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一段时间内应以偏南风为主,A错误;准静止锋持续时间长,不可能在1日内完整经历过境,B错误;反气旋过境前后风向不同,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上一小题联系锋面知识可知,11月,冷锋过境时会带来少量降水,由于16时左右气温下降,且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地表结冰,而夜间22时左右时出现突发性增温,导致道路表面解冻,A错误,B正确;由图可知,过境时以静风和微风为主,过境后以四级风力为主,没有带来剧烈大风,C错误;冷锋过境后,植入干冷空气,降水持续增多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11月,冷锋过境时,来自偏北部的冷气流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在气象站及其附近下沉,形成静风,A正确;静风时段气温先下降后升高,B错误;锋面过境时,由于地形影响,气象站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导致气温上升,且由右图可知,过境后出现了短暂的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C错误;由右图可知,静风和过境后,气压上升,D错误。故选A。
【点睛】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纳马夸兰沙漠位于南非共和国西北部,独特的水分来源使其成为干旱地区生物最丰富的地区。一到某个季节,这片沙漠就会魔术般地变成花的海洋,方圆几十公里内全都盛开着紫红、金黄、粉红、橘红色的花朵,不计其数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欣赏这难得一见的自然美景。但这种壮观的美景仅能维持两个月左右,随着天气的变化,纳马夸兰又将变的荒芜。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及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地干旱季节植物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 地下水 B. 冰川融水 C. 积雪融水 D. 雾水
8. “沙漠变花海”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是( )
A. 11~12月 B. 8~9月 C. 6~7月 D. 4~5月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纳马夸兰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季节降水极其稀少,因此独特的水分来源不是大气降水。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沿岸海域水分蒸发旺盛,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受沿岸寒流影响冷却形成雾,因此纳马夸兰地区植物可以吸附、捕获水汽;热带沙漠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导致近地面水汽在地表形成露水,为植物生长提供水源。因此纳马夸兰干旱季节植物所需水分的独特来源是雾和露,D正确,排除ABC。故选D。
【8题详解】
由图可知,10月到次年5月,当地气温高,降水少,植物进入休眠;6、7月份降水增多,植物复苏生长;8、9月份气温回升,热量充足,促使花开,百花齐放,故8、9月赏花最适宜,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分布于热带草原南北两侧,主要有非洲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沙漠,北美的索诺拉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水域。库尔斯沙嘴(下图)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沙洲,长98千米,它将库尔斯潟湖与波罗的海分开,该湖平均水深3.8米,最大水深5.8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库尔斯沙嘴沙源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河流带来泥沙,海水搬运堆积 B. 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C. 海浪带来泥沙,海水搬运堆积 D. 河流搬运来泥沙,风力堆积
10. 若干年后,一艘载重量不变的油轮,由库尔斯潟湖驶入波罗的海,然后由波罗的海驶入大西洋,航行过程中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 一直变深 B. 先变深后变浅 C. 一直变浅 D. 先变浅后变深
11. 库尔斯沙嘴的形成对库尔斯潟湖航运带来的影响是( )
A. 风浪增大 B. 船舶通航吨位降低 C. 航道变深 D. 船舶通航时间缩短
【答案】9. A 10. C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库尔斯沙嘴位于内穆纳斯河入海口附近,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至入海口附近浅海水域,海水将泥沙搬运至岸边堆积形成沙嘴,A正确;图示区域位于40°N~60°N的大陆西岸,盛行西南风,西南方向是海洋,没有风沙源,B错误;海浪是表层海水的运动形式,由海洋流向陆地,海洋表面泥沙少,C错误;河流搬运的泥沙堆积在入海口附近浅海水域,风力无法将浅海中泥沙吹扬搬运形成沙嘴,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轮船吃水深度与水体密度有关,水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水体密度越小,吃水越深。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温度、盐度的影响,由库尔斯潟湖驶入波罗的海再驶入大西洋,纬度变化较小,水温变化较小,故主要考虑盐度对密度的影响。波罗的海是咸海水,内穆纳斯河与波罗的海分开,与波罗的海海水交换少;若干年后,潟湖内有内穆纳斯河淡水径流不断注入,起到稀释作用;西风带来大量降水;纬度较高,水温较低,蒸发较弱,使潟湖内的咸海水不断被淡水置换,盐度较低。波罗的海是咸水,盐度高于内穆纳斯河,由所学知识可知,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其盐度低于大西洋。故油轮由库尔斯潟湖驶入波罗的海再驶入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密度增大,浮力增大,吃水越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沙嘴海拔较低,对风力阻挡作用弱,A错误;受沙嘴的阻挡,内穆纳斯河携带的泥沙沉积至潟湖处,泥沙淤积导致航道变浅,船舶通航吨位降低,B正确,C错误;沙嘴对通航时间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主要与降水、蒸发、入海径流有关。降水少的海域,蒸发旺盛,盐度较高。入海径流较多且流量较大的沿海海域因淡水稀释作用,盐度较低。此外,寒暖流也对海水盐度有影响。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旺盛,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1995~2001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
A. 持续增加 B. 先减少后不变 C. 持续减少 D. 先减少后增加
13. 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人口老龄化加剧 B. 产业结构优化 C. 环境承载力下降 D. GDP增长缓慢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而图示当中1995-2001之间,自然增长率大于0,净迁移率在2001年以前为负值,且在1998年以前净迁移率大于自然增长率,而在1998年以后,人口净迁移率小于自然增长率。根据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可知,该地区1998年之前人口增长率小于0,人口减少,1998年之后人口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加,所以该地区总人口先减少后增加,D正确,A、B、C错误。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13年以来,净迁移率出现明显下降,而材料中明确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GDP增长迅速,D错误;环境承载力下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人地矛盾增多,不一定会出现人口的大量外迁,且我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在增加,C错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劳动力需求有所减少,提供的岗位逐渐减少,迁入人口由明显的回退,甚至一些人员回迁,使得净迁移率下降,B正确;人口老龄化加剧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与净迁移率回退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故选B。
【点睛】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挪威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最高的国家,2020年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车合计占比已经超过80%,部分专家认为挪威的电动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在此背景下,我国某汽车品牌坚持选择打开挪威市场,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建设体验中心。左图示意挪威的位置,右图示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汽车品牌坚持选择打开挪威市场,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新能源汽车性价比较高 B. 挪威对新能源汽车普及较晚
C.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高 D. 挪威人口多,目前需求量大
15.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适合集聚布局的是( )
A. 整车组装与售后服务部门 B. 各零部件与充电设施部门
C. 电芯生产与电池模组部门 D. 上游各类原材料生产部门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材料显示挪威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最高的国家,居民的认可度很高,推测其新能源汽车普及应较早,市场较广,B错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之列,但跟走在世界领先的汽车品牌相比仍有差距,C错误;挪威人口较少,D错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质量较高,价格相对公道,性价比高,可以在挪威市场占据一定的比例,A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从图中看,动力电池生产的环节较多,联系密切,因此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看电芯生产与电池模组部门适宜集聚布局,C正确;上游各类原材料的主导因素是原料,适宜布局在各自的原料地,不适宜集聚,D错误;从图中看,各零部件与充电设施部门之间生产联系不密切,集聚也不一定会降低成本,B错;从图中看,整车组装与售后服务部门之间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不能通过集聚明显降低生产成本,A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联系可分为生产联系(投入-产出)、空间联系(在同一地区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等)和信息联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后期,休斯敦是得克萨斯州的陆运枢纽,加尔维斯顿是该州的水运枢纽。1900年9月的飓风及海啸,摧毁了加尔维斯顿的港口。恰在1901年,休斯敦发现石油,经过多方努力,在休斯敦与墨西哥湾之间开凿了深水运河,把休斯敦与相距80千米的墨西哥湾联系起来。随后,又在休斯敦修建了一系列人工港,使得长期困扰休斯敦的海运问题迎刃而解。左图示意休斯敦与墨西哥地理位置,右图示意休斯敦与加尔维斯顿地理位置。
(1)休斯敦已有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根据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解释修建港口的合理性。
(2)分析运河和港口的修建对休斯敦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墨西哥与美国共享3000千米有余的陆上边界。休斯敦是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全美国第四大城市,墨西哥湾沿岸最大的经济中心。每天有3万辆卡车、42万辆汽车和100万人次穿越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简述墨西哥北部地区受休斯敦辐射带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答案】(1)随着休斯敦经济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完善休斯敦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要素流动,平衡地区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休斯敦从内陆城市转变为沿海港口城市,加强与外界的交通和贸易联系,增加货物吞吐量,促进休斯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墨西哥北部地区距离休斯敦近,便于承接休斯敦的产业转移,加快墨西哥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休斯敦的技术、资金等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墨西哥北部地区与休斯敦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两地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
【解析】
【分析】该题以休斯顿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休斯敦经济的不断发展,运输需求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已有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的情况下,发展海洋运输可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优势,能够不断完善休斯敦交通运输网,带动、促进沿线经济要素流动,可以起到平衡地区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休斯敦从内陆城市转变为沿海港口城市,能够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通和贸易联系,不断提高货物吞吐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休斯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北部地区靠近休斯敦,可以有效承接休斯敦的产业转移,并且不断加快墨西哥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墨西哥还可以充分依托休斯敦的技术、资金等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墨西哥北部地区与休斯敦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便于两地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等。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风积物。严格意义上讲,黄土并非土壤,而只是富含矿物元素的成土母质。黄土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针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整治:山顶削峁建塬;山腰构建草(根系多而浅)灌(根系少而深)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现代农业。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
(1)指出治沟造地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分析在山腰与沟坡进行植被建设时,选择草本、灌木结合的原因。
(3)分析黄土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的作用。
【答案】(1)建淤地坝(打坝淤地)。拦泥淤地,增加农田面积;减少洪水,减轻流水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2)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于成活;草本植物主要为须根系,根系数量多,相互交织成网,保持表层水土;灌木主要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较深,利于固定较深处的土壤;故草灌相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
(3)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种;黄土土层深厚,利于长期持续耕作;黄土矿物养分含量多,且每年都有新的黄土沉降,利于恢复肥力;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灌溉或降水后利于下层养分被毛细作用带到地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农业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治沟造地的具体措施是建淤地坝(打坝淤地)。淤地坝可以拦截流域内的泥沙,并逐渐淤积成大面积较平坦的土地,增加农田面积,同时可减少洪水,减轻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保持土壤肥力。
【小问2详解】
本小题可从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结合乔木、草本、灌木植被的特点进行分析。与乔木相比,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于成活;草本植物主要为须根系,根系数量多,相互交织成网,有利于固定表层土壤,保持表层水土;灌木主要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较深,有利于固定较深处的土壤;故草灌相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
【小问3详解】
分析黄土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的作用,即分析黄土对于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有利作用。由材料“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风积物”可知,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种;由所学知识可知,黄土土层深厚,利于长期持续耕作;由材料“黄土并非土壤,而只是富含矿物元素的成土母质”可知,黄土矿物养分含量多,且每年都有新的黄土沉降,利于恢复肥力;由所学知识可知,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灌溉或降水后利于下层养分被毛细作用带到地表,保持土壤肥力。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暑假,某中学张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研学活动,他们来到了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盆地。张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说:地质时期若尔盖盆地曾经形成一大型湖泊。欧拉—柯生之间的断陷谷地段,由高大的洪积扇构成古分水岭,由此向西北流出的河流为古黄河源头,向东南流出的河流注入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晚期(约12000年前),古黄河切穿古分水岭,若尔盖古湖随之消亡。自此,黄河贯通若尔盖盆地,源头延长,形成现代黄河源区水系格局。下图为约12000年前与现代若尔盖盆地水系格局对比图。
调查还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挖沟排水、过度放牧加快了若尔盖湿地沙化的速度。近年来人们采取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等措施,保护与恢复湿地64平方千米。
(1)末次冰期晚期,古黄河源头袭夺若尔盖古湖的湖水,推测其能够成功袭夺的条件。
(2)分析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等措施对减缓若尔盖湿地沙化的作用。
【答案】(1)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回升(若尔盖古湖上游)冰川融化,湖泊水位上升,湖水外泄;黄河水量加大,流速加快,溯源侵蚀作用加强;古分水岭地处断裂带,由物质松散的沉积物构成,易被侵蚀。
(2)减少湿地水分的流失和水位的下降,维持湿地的水量平衡;利于植被的恢复,固沙作用增强;地表湿润,增大起沙难度。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源区水系格局演变和若尔盖湿地的恢复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侵蚀作用与河流袭夺、湿地的保护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河流袭夺是河流溯源侵蚀的结果,古黄河源头能够成功袭夺,说明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流水(溯源)侵蚀作用与流量、流速有关,也与地表性质有关。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回升,古分水岭附近冰雪融化,湖泊水位上升,湖水外泄;冰雪融水补给增多,黄河水量加大,流速加快,溯源侵蚀作用加强;由材料“欧拉—柯生之间的断陷谷地段,由高大的洪积扇构成古分水岭”可知,古分水岭地处断裂带,由物质松散的沉积物构成,土质疏松,易被侵蚀,使古黄河切穿分水岭与外泄的若尔盖古湖相连,袭夺若尔盖古湖的湖水。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保护与恢复湿地64平方千米”可知,减缓若尔盖湿地沙化说明若尔盖湿地水量增加,且植被覆盖率提高(沙源减少、或不易起沙)。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可以减少湿地水分的流水和水位的下降,维持湿地的水量平衡;水分条件变好后,利于植被的恢复,固沙作用增强;地表湿润,增大起沙难度。故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既能增加和维持湿地的水量平衡,还能减少土地沙漠化和风沙环境问题。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在维持整个南极海洋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里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极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鹤、海鸟等的食物。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下图为南极磷虾密集区分布图。
(1)说出南极磷虾的密集分布区并分析近些年磷虾减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南极磷虾的“固碳”作用过程。
(3)说明南极磷虾的减少给当地和全球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原因:全球变暖,使得适合南极磷虾摄食的藻类大量减少;全球变暖海冰冰期及厚度明显缩减,不利于磷虾的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
(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南极磷虾摄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类,将碳固定在体内;同时向深层海水迁徙,排放在深海中的粪便、磷虾残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物,它们所携带的碳会长期或永久性固存在海底。
(3)磷虾的减少会使以磷虾为食的动物频危,使当地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固碳”作用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剧全球变暖。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磷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多样性、碳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南极磷虾密集区主要分布在90°W往东到0°再往东到180°的海域,且由图例可知,该海域主要为南极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较少。由材料“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可知,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生存环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两极地区影响最大的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材料“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结合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可知,全球变暖,使得适合南极磷虾摄食的藻类大量减少;由材料“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结合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可知,全球变暖后,南极海冰冰期及厚度明显缩减,不利于磷虾的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
【小问2详解】
本小题主要从南极磷虾的生长习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可知,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南极磷虾摄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类,将碳固定在体内。由材料“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里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可知,磷虾向深层海水迁徙,排放在深海中的粪便、磷虾残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物,它们所携带的碳会长期或永久性固存在海底。
【小问3详解】
本小题可从南极磷虾的生态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分析出,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使“固碳”作用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剧全球变暖。由材料“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鹤、海鸟等的食物”可分析出,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会使以磷虾为食的动物频危,使当地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减少。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卡塔尔世界杯揭幕战于.11月21日打响,小组赛安排在当地时间的每天13点、16点、19点和22点。经过激烈角逐,法国与阿根廷的巅峰对决也于当地时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五)在多哈卢塞尔体育场完美收官。下图为多哈位置示意图,图中MN线为11月21日经过多哈的晨昏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比赛期间( )
A. 16点在球场北侧观看比赛不会逆光 B. 19点时进场的球迷可看到海面落日
C. MN为晨线,该线与纬线的夹角不断变小 D. MN为昏线,该线与纬线的夹角不断变大
2. 一游客去卡塔尔观看世界杯开幕式,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3. 假若决赛当晚天气晴朗,在夜空中看到的月相最可能是( )
A. B.
C. D.
某年11月,华北某一气象站(位置见左图)测得某一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地经历了一次天气系统过境,该天气系统为( )
A. 暖锋 B. 准静止锋 C. 反气旋 D. 冷锋
5. 此次天气系统过境给当地带来的现象可能是( )
A. 温度持续下降 B. 地表解冻 C. 剧烈的大风 D. 降水持续增多
6. 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静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影响,气流下沉 B. 温度升高,大气对流加强
C. 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 冷锋过境影响,气压减小
纳马夸兰沙漠位于南非共和国西北部,独特的水分来源使其成为干旱地区生物最丰富的地区。一到某个季节,这片沙漠就会魔术般地变成花的海洋,方圆几十公里内全都盛开着紫红、金黄、粉红、橘红色的花朵,不计其数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欣赏这难得一见的自然美景。但这种壮观的美景仅能维持两个月左右,随着天气的变化,纳马夸兰又将变的荒芜。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及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地干旱季节植物所需水分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 地下水 B. 冰川融水 C. 积雪融水 D. 雾水
8. “沙漠变花海”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是( )
A. 11~12月 B. 8~9月 C. 6~7月 D. 4~5月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水域。库尔斯沙嘴(下图)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沙洲,长98千米,它将库尔斯潟湖与波罗的海分开,该湖平均水深3.8米,最大水深5.8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库尔斯沙嘴沙源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河流带来泥沙,海水搬运堆积 B. 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C. 海浪带来泥沙,海水搬运堆积 D. 河流搬运来泥沙,风力堆积
10. 若干年后,一艘载重量不变的油轮,由库尔斯潟湖驶入波罗的海,然后由波罗的海驶入大西洋,航行过程中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 一直变深 B. 先变深后变浅 C. 一直变浅 D. 先变浅后变深
11. 库尔斯沙嘴的形成对库尔斯潟湖航运带来的影响是( )
A 风浪增大 B. 船舶通航吨位降低 C. 航道变深 D. 船舶通航时间缩短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1995~2001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
A. 持续增加 B. 先减少后不变 C. 持续减少 D. 先减少后增加
13. 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人口老龄化加剧 B. 产业结构优化 C. 环境承载力下降 D. GDP增长缓慢
挪威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最高的国家,2020年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车合计占比已经超过80%,部分专家认为挪威的电动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在此背景下,我国某汽车品牌坚持选择打开挪威市场,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建设体验中心。左图示意挪威的位置,右图示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汽车品牌坚持选择打开挪威市场,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新能源汽车性价比较高 B. 挪威对新能源汽车普及较晚
C.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高 D. 挪威人口多,目前需求量大
15.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适合集聚布局的是( )
A. 整车组装与售后服务部门 B. 各零部件与充电设施部门
C. 电芯生产与电池模组部门 D. 上游各类原材料生产部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后期,休斯敦是得克萨斯州的陆运枢纽,加尔维斯顿是该州的水运枢纽。1900年9月的飓风及海啸,摧毁了加尔维斯顿的港口。恰在1901年,休斯敦发现石油,经过多方努力,在休斯敦与墨西哥湾之间开凿了深水运河,把休斯敦与相距80千米的墨西哥湾联系起来。随后,又在休斯敦修建了一系列人工港,使得长期困扰休斯敦的海运问题迎刃而解。左图示意休斯敦与墨西哥地理位置,右图示意休斯敦与加尔维斯顿地理位置。
(1)休斯敦已有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根据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解释修建港口的合理性。
(2)分析运河和港口的修建对休斯敦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墨西哥与美国共享3000千米有余的陆上边界。休斯敦是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全美国第四大城市,墨西哥湾沿岸最大的经济中心。每天有3万辆卡车、42万辆汽车和100万人次穿越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简述墨西哥北部地区受休斯敦辐射带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风积物。严格意义上讲,黄土并非土壤,而只是富含矿物元素的成土母质。黄土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针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整治:山顶削峁建塬;山腰构建草(根系多而浅)灌(根系少而深)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现代农业。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
(1)指出治沟造地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分析在山腰与沟坡进行植被建设时,选择草本、灌木结合的原因。
(3)分析黄土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的作用。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暑假,某中学张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研学活动,他们来到了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盆地。张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说:地质时期若尔盖盆地曾经形成一大型湖泊。欧拉—柯生之间的断陷谷地段,由高大的洪积扇构成古分水岭,由此向西北流出的河流为古黄河源头,向东南流出的河流注入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晚期(约12000年前),古黄河切穿古分水岭,若尔盖古湖随之消亡。自此,黄河贯通若尔盖盆地,源头延长,形成现代黄河源区水系格局。下图为约12000年前与现代若尔盖盆地水系格局对比图。
调查还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挖沟排水、过度放牧加快了若尔盖湿地沙化的速度。近年来人们采取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等措施,保护与恢复湿地64平方千米。
(1)末次冰期晚期,古黄河源头袭夺若尔盖古湖湖水,推测其能够成功袭夺的条件。
(2)分析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等措施对减缓若尔盖湿地沙化的作用。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在维持整个南极海洋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里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极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鹤、海鸟等的食物。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下图为南极磷虾密集区分布图。
(1)说出南极磷虾的密集分布区并分析近些年磷虾减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南极磷虾的“固碳”作用过程。
(3)说明南极磷虾的减少给当地和全球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