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19 形象(2)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纵老生涯在[注],时有邻僧送米来。
[注]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儿童打扫积雪,又穿过篱墙去寻春的踪迹,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向往。
B.路途上冷落泥泞的景象,眼下故旧飘零的孤独境况,强化了诗人寻春的艰难。
C.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
D.诗人从探春之前的准备写到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再联想到玉川子,脉络分明。
2.诗歌的颈联与苏轼词“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情感表现上有何异同?请简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①
范成大
眼看白露点苍苔,岁月飞流首屡回。
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闻鸡午夜犹能舞,射雉西郊不用媒②。
自笑支离聊复尔,丹心元未十分灰。
注:①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在成都四川制置使任上作此诗,其时诗人51岁。按阅,检阅士兵。②媒,猎雉时以家雉诱出野雉,称雉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点明时令,寓情于景;后一句暗写老境,为下联作铺垫。
B.颔联“若飞来”与“随忘却”对举,构成语意的转折和情感的波澜。
C.颈联“闻鸡”“射雉”用典贴切妥当,对仗严谨工稳,音韵流转自然。
D.尾联前一句感叹国土虽破碎,但还有恢复的希望,后一句点明原因。
2.陆游称赞范成大“风采震羌胡”,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范成大怎样的风采?请简要概述。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②。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野老》写于760年,这时杜甫避乱来入蜀,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②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老即村野老人,此为诗人自称,也为自嘲,有怀才不遇、沦落漂泊之意。
B诗人心中深念家乡,可惜自己年老体衰,无法翻越险峻的剑阁,徒生悲叹。
C.诗人对“片云”发问,为什么要停留在琴台呢?物我合一,寄意含蓄蕴藉。
D.本诗以景作结,萧瑟的秋风袭来,寒意侵人,城头的号角入耳,凄切悲凉。
2.古人评价此诗:“前摹晩景,真是诗中有画;后说旅情,几千泪痕湿纸矣。”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③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②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③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cǐ)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2.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①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③削玉开,君看母笋④是龙材⑤。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⑥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昌谷:李贺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这一组诗为诗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所作。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③长竿:新竹。④母笋:大笋。⑤龙材:成龙之材,比喻不平凡之材的⑥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箨落长竿削玉开”借物咏志,新笋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晶莹如玉,茁壮挺拔,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
B.“更容一夜抽千尺”,“更容”为“假如容许”之意,表现新笋不甘埋没于园泥,要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暗喻诗人未泯雄心壮志。
C.“茂陵归卧叹清贫”化用典故,诗人以因病免官、归卧茂陵的司马相如自况,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失意苦闷、贫困潦倒的生活。
D.“鸟重一枝入酒尊”,诗人发挥想象,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映入酒樽之中,表现了自己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境。
2.请简要赏析两首诗中“长竿”(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
2.同:两诗都以芒鞋竹杖等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洒脱豁达的生活情怀。
异:吕诗以踏雪寻梅的细节表现对高雅志趣的向往和追求:苏词则以比较的方式表现对官场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根据上文作者所写内容是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故此处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买来芒鞋是为了踏雪寻梅赏梅;“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后的洒脱;两首诗歌都是借用芒鞋这一意象表现自己虽遇到困难但依然洒脱。
吕本中的“止买芒鞋供踏雪”,是表现自己买来芒鞋后去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情趣;而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表现自己在被贬谪黄州之后寄情山水,看淡官场荣辱得失的洒脱。
2.答案:1.D
2.①诗酒风流,文采飞扬;②舞剑射雉,武功尚可;③丹心未灰,志在报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D.“感叹国土虽破碎”有误。诗句“自笑支离聊复尔”中的“自笑”嘲笑自己,依据全诗中“岁月飞流”“老去”,还有注释中“时诗人51岁” 可得出“支离”是指自己孱弱不堪的样子。为此“支离”不是国土破碎,而是感叹自己年老衰疲。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简要概括范成大的风采。关键词“概括”题目只要求概括,不作分析。题目并未出现结合全诗,或是简要分析的要求。“风采”即风度、神采,或是美好的举止态度。品读全诗,并筛选信息。
第一联重写时光飞逝,自己近年老。
第二联写出了因年老,记忆不好的现实,但醉酒却能促成好诗。
第三联用典表达了自己勤练武功,言外之意志在报国。
第四联“卿复尔”“丹心元末”写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雄心壮志。
综合看来,范成大的风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采飞扬,诗酒作赋;武功韬略,习剑诱雉;丹心不坠,志在报国。
3.答案:1.B
2.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江岸回曲,竹篱茅舍,诗人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澄碧的江谭上,渔民们正欢快地下网捕鱼;一艘艘商船正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幅画面充满野趣,抒发了此时诗人的闲适心情。
后面四句重在抒情,抒发因遭时局动荡而流寓异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深感无奈、痛苦的思想感情。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可惜自己年老体衰,无法翻越险峻的剑阁”理解错误。是剑阁失守,有家不能回。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长路”句开始笔锋一转,从“贾客船”联想到“长路”,想到剑阁之悲,因为远在成都报国无门而产生深深的家国之悲;“片云”是诗人用以自喻,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思念亲人、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4.答案:1.C
2.(1)“贤、仁”二字赞誉了韦应物的思想境界。(2)诗人看到“邑有流亡”百姓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苦闷,这体现了诗人的一颗爱民仁心。(3)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隐,却又感到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友人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只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就天天盼望着你的到来”,含有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的来访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范仲淹的“仁”和朱熹的“贤”,是对诗人的思想境界的高度评价。考生应从思想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颈联。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写诗人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作为地方官却无能为力,因而感动内心苦闷,感到愧对这些俸禄,这正体现出人民的“仁”心;因为身体多病因而“思田里”,想要辞官归隐,然而却觉得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是为“贤”。这两句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5.答案:1.D
2.①《其一》写新竹,将新笋比喻成削玉,新竹脱却尘泥,拔节千尺,诗人以新笋自喻,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②《其四》写古竹,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诗人以司马相如自况,对比老竹,表现了自己抱守清贫的不甘与无奈,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万端。
③两个意象都寓示着身处逆境而坚韧挺拔的品格。(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技巧的能力。
D.“想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错误,“鸟重一枝入酒樽”一句未采用想象的手法,诗人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结合前一句可知,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是写实,表现的是静谧安闲的心境,没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之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两首诗歌中“长竿”(新竹)与“古竹”的特点来赏析。
先看《其一》中的“新竹”。
这首诗中,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这是写笋的外在美。后两句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在美。“更容”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所以借助诗中的“新竹”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再看《其四》中的“古竹”。
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言之。“茂陵归卧”,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的坚韧,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不会改变自己为人品格。
由此可知,这两个意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