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腊八粥 第一、二课时 教学设计+课件+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 腊八粥 第一、二课时 教学设计+课件+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6:08:57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腊八粥
2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的?
复习回顾
讨论交流
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喝粥
等粥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如果让你做导演,将这篇课文拍成视频,你打算拍哪些镜头呢?默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吧。
下面是老师打算拍摄的镜头,试着说说每个“镜头”所对应的自然段落。
煮粥
等粥
喝粥
(1)
(2-17)
(18-19)
等粥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2-8)
(9-12)
(13)
(14-17)
主要镜头
盼 粥
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从画出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急红了”写出了八儿着急的神态。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
②……眼睛可急红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那我饿了!”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迫不及待
“要哭的样子”显然是八儿故意做给妈妈看的。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八 儿
妈 妈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讨论交流
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
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苦苦等待
默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分 粥
“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贪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拉入阵营。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人小鬼大,活泼机灵,天真无邪。
猜 粥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的?
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画出来。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栗子:稀烂到认不清楚。
饭豆:煮得浑身肿胀。
花生仁:已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美妙猜想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猜想——无比惊讶
看 粥
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画出来。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喝 粥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动作描写
靠着 斜立着
比喻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侧面描写
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同妈也奈何它不来了。
心满意足
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
家庭生活的温情。
淳朴
和睦
其乐融融
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
淳朴和睦、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写法探究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详写)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喝粥
(略写)
课文详写等粥,略写喝粥。详写等粥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衬托出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略写喝粥进一步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对前面等粥的内容起到了照应和衬托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
要把一篇文章写生动、形象、具体必须抓住重点,详写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妈妈熬制腊八粥,八儿等吃腊八粥。为了把这一部分内容写具体,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把腊八粥的诱人和八儿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的情景表现的得淋漓尽致。
如何详写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民俗美
亲情美
等粥
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猜想
亲见惊异
心满意足
吃粥
课堂拓展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边上一个不到一万人口的小县城,那里不但风景优美,民间风俗和艺术也很兴盛,过年时狮子、龙灯、焰火,在湘西各县更是极其有名。沈从文小的时候过年,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全城都在敲锣打鼓到处去送。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孩童时的沈从文和百十个大小顽童一起,追随狮子龙灯队伍在城厢内外玩耍。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耍灯的人为显示自己
推荐阅读
沈从文儿时过新年
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是赤膊上阵,迎着焰火奋勇向前。沈从文他们年纪小,没有资格参与这种剧烈的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
有时充其量自告奋勇帮忙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之类的,已算是运气不坏啦。这样就可以始终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还跟着老渔翁和蚌壳精表演,全都选面目俊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真的一般。经过一夜的疯狂,也都是毛发秃光,现了原形,狼狈可笑。此时的乐队鼓笛也是有气无力板眼散乱地随意敲打着。也许是为了振作大伙精神,天明之
之后,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应景似的,跟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热闹的春节过去了,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思考: 沈从文儿时过新年有哪些风俗?短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已的感受。
“脱了它的红外套”“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样子的变化。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腊八粥的原材料丰富,以及熬制腊八粥的过程。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叹气”既暗含着八儿的失落,也表现出粥熬制初期的样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20张PPT)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古人在这一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粥
2
第一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沈从文(1902-1988)
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湖南湘西农村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主要作品:《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湘西散记》等6部中长篇小说。
走近作者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褐色 嘟囔 松劲 要不然 大匙大匙
jiǎo huo
dū nang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碗盏】
【搅和】
【益发】
【孥】
【浪漫】
混合;掺杂。
碗。
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越发;更加。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儿女。















我会写

“米”的中竖要长,两个“弓”左小右大。
周 绸 惆
书写指导
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的事情,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等粥(详写)
(略写)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喝粥
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的事情,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对于写事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研读赏析
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感受美食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排比
侧面描写
爱粥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煮粥鼓出气泡发出的声音,侧面突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熟悉和喜爱。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3.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1.可描述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都可进行描述。
2.可从视觉、味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描述。
方法指导
牙齿刚长齐的小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少年,须发皆白的老人,提到热干面,谁都觉得鼻子里涌起一阵芝麻酱的浓郁香气。把面条烫熟,加一点盐、酱油、醋、蒜泥、酸萝卜丁,再浇上一大勺浓稠的芝麻酱,撒上少许葱花,一碗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就成了。拿起筷子,一边搅拌,一边闻着热腾腾地往上跳跃的香气,面还没开始吃,口水已经流了三尺长,何况,这一碗面,够顶半天饿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语文要素】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分清课文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导入 了解作者
1.学习了《北京的春节》,我们知道了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么?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看腊八粥视频“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不但可以吃到色如翡翠的腊八蒜,更能喝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古人在这一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
今天我们就跟随沈从文的脚步,感受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兴奋和香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作品:《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二、预习反馈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纠正字音。注意:“粥”字的三部分都要写窄长,“米”的中竖要长,两个“弓”左小右大。
3.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的事情。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比较简略?
对于写事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语文要素)
三、研读赏析
1.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代面,表现人们提到腊八粥时的反应,侧面说明了腊八粥是老少咸宜、大众都喜爱的美食。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的样子,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3.教师小结:读完第1自然段,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腻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仿佛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
4.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热干面”仿写指导:①可描述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都可进行描述。②可从视觉、味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描述。③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重难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回顾。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
2.讨论交流: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2、研读赏析
1.如果让你做导演,将这篇课文拍成视频,你打算拍哪些镜头呢?先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吧。
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垂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神态描写)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么?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③分角色朗读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表现出他的无可奈何。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儿给他来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分粥”这一部分。
2.分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你读出了什么?语言描写把八儿的人小鬼大,活泼机灵,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分角色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画出来。
(3)这段猜想说明了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心理描写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一个“妙极了”概括了腊八粥带给八儿的美好体验。
4.看粥。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自己心心念念垂涎欲滴的腊八粥时,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内心?(板书:无比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名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2)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妙极了”写出了腊八粥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没想到”写出了八儿刚看到锅中的腊八粥时的惊异、失落。因为枣子和赤豆搁多了,所以八儿刚看到的锅中的腊八粥是“黑的”,因而“惊异得喊起来了”。
三、读写迁移
1.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写喝腊八粥的呢?默读第18、19自然段。(板书:喝粥)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到具体描写八儿的句子。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粥后的感受呢?(板书:心满意足)
(4)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祥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围绕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情,详写了等粥,略写喝粥。作者这样安排, 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要把一篇文章写生动、形象、具体必须抓住重点,详写主要内容。
3.小结:腊八粥这一独特的民俗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家庭生活的幸福。(板书:民俗美 亲情美)
4.推荐阅读:《沈从文儿时过新年》。
五、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 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 》《 》、散文集《 》等。
二.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 )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
(2)球场遇到劲( )敌,反倒使他干劲( )更足了。
(3)他圈(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 )养牛群。
(4)塞( )外并不闭塞( )。
三.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2)她把那丝chóu(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chóu( )的粥。
(3)杯zhǎn( )碗里chéng( )放食物。
四.感知课文。
本文以“ ”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腻(nì) 嘟囔(dū) 腊肉(là)
B.肿胀(zh ng) 沸腾(fèi) 孥孥(nú)
C.锅铲(chǎn) 搁置(gē) 栗子(sù)
D.唾沫(tu ) 焖饭(mèn) 奈何(nài)
2.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3.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沈从文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2. (1)yān yàn (2)jìng jìn (3)quān juàn (4)sài sè
3.(1)栗 (2)绸 稠 (3)盏 盛
4.腊八粥 盼 想 看
二、1.突出腊八粥在八儿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描写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2.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第二课时
一、1.C 解析:“栗”应读“lì”。
2.(1)拟人 (2)反问 (3)反问
3.(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4、(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