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18 17: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空气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预习拉瓦锡实验,形成混合物中各成分性质不变的化学观念。
2. 通过测定模拟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践,形成测定混合气体中某成分含量的一般思路 和方法。
3. 通过气压相关实验,理解气体的改变引起的气压变化,建立化不可见为可见的科学思维。
4. 通过了解支持航天员呼吸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培养认识化学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意味着学生学习化学的4个开端:它是在物质多样性的大概念统领下,学生系统认识化学物质的开端,学生要掌握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建构化学观念;是学生认识定量研究的开端,学生要学会运用“将不可见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研究方法,建立科学思维;是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端,学生要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和实践的能力;是认识自然资源的开端,学生要树立化学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形成科学态度,树立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容量大,学科思想丰富。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借助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中国“天宫”惊艳世界的契机,提出“探秘支持宇航员呼吸的气体环境”的项目式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项目任务4的第2课时,如何检测同学们模拟配制的支持宇航员呼吸的气体(以下简称模拟气体)是否合格。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已经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通过初中生物课,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物理课上了解了大气压强,这些都为空气的学习打好了基础,但学生对气压的理解并不全面,抽象思维、证据推理能力比较薄弱。可喜的是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恰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建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十分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运用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成分含量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预习思考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拉瓦锡实验,设置预习反馈,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环节二:提出问题展示学生之前配制的模拟气体,提出问题:如何检测模拟气体中氧气含量是否合格? 环节三:分析原理 1.气压变化 气体的改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该如何想办法“看到”呢? 2.药品选择 如果能只抽出模拟气体中的氧气,是不是就可以通过水的体积知道有多少氧气了! 该如何“抽出”氧气呢? 3.分析装置 用什么样的装置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套装置,分析哪些可行哪些不行?并对比可行的装置,找出共性和差异性,总结实验装置应该满足的条件。 环节四:实验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 2.关注学生对两次实验数据的计算,及时提醒 3.关注并引导学生对两次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环节五:反思提升 1.介绍测氧仪,用测氧仪测定红磷燃烧后气体中是否存在氧气; 2.介绍铁生锈,给出相关资料,布置课下探究本组模拟气体是否合格; 3.介绍支持宇航员呼吸的气体环境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学生提前预习拉瓦锡实验,完成预习反馈 回忆拉瓦锡实验,思考如何应用实验原理,测定模拟气体中氧气含量 (1)小组活动:比一比,谁用塑料滴管吸上来的水最多? (2)学生实验:从密封的集气瓶中抽出20毫升气体,会倒吸入集气瓶多少毫升水? (1)微观视角分析实验原理,总结药品需要满足的条件; (2)根据氧气性质和资料,分析哪种物质可以用来测定模拟气体中氧气含量; (3)确定选择红磷。 (1)分析4套实验装置可以测定出氧气体积有哪些?说明判断的理由。 (2)分析可以测定氧气体积的装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深度理解实验原理。 (3)总结实验装置应该满足的条件:①密封的;②可以表示出气体的量的改变。 (1)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计算模拟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分析两次实验实验数据能否说明模拟气体是否合格。 (1)认识到利用助燃性,只适用于粗略测定氧气含量; (2)课后小组探究,选择合适装置,测定本组模拟气体是否合格 认识到混合物中各成分性质不变,实现高效课堂 将前期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配制的模拟气体应用到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定量研究思维,建立了“气体减少的体积”和“进入的水的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微观理解——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过程中,逐步理解了实验原理。 实现深度学习,建立“将不可见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科学思维。 实验结果的冲突,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 利用课下探究,巩固本课习得的方法,并利用载人航天中支持宇航员呼吸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渗透了化学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意义,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