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三)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萧瑟(sè) 狼藉(jí) 裸露(luó) 繁衍(yǎn)
B.迷惘(wǎnɡ) 媲美(bì) 蓬蒿(hāo) 挑衅(xìn)
C.缄默(xiān) 枯燥(zào) 吞噬(shì) 狩猎(shòu)
D.弥漫(mí) 深邃(suì) 啮齿(niè) 和煦(x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牟取 幼稚 窥探 莫衷一是
B.哂笑 咫尺 干涸 相形见拙
C.焦燥 崩塌 迁徙 无与伦比
D.佳肴 调零 顾忌 浑然一体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在经济利益面前不要鼠目寸光,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毁了生态环境。
B.新的作家和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地涌现出来。
C.我们坐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D.无论是令人胆寒的险峻高山,还是清澈透明的如镜湖水,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4.(2013·毕节模拟)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注意 农民的权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
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也应当不折不扣地 。
A.道路 保障 牟取 实现
B.途径 防护 谋取 实现
C.途径 保障 谋取 兑现
D.道路 防护 牟取 兑现
5.(2013·盐城模拟)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
A.放学时,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位值日的老师,在认真地维持着秩序。
B.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基础。
D.据预测,盐城今年第三季度的房地产税收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
6.(2013·舟山中考)综合性学习。(7分)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每个年龄段人的青睐——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据报载,2013年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学校拟开展“触屏时代,我们如何应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写日记博客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29.1% 49.8% 40% 58.3%
另据报道,去年10月,我国某地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材料二:漫画(无题)
材料三: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自己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以上材料引自互联网)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表格所包含的三条信息。(3分)
答:
(2)仔细观察漫画,写出其寓意。(2分)
答: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三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2分)
答: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敬畏自然》有关选段,完成7~11题。(13分)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7.选文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妙处 (3分)
答:
8.文章为什么敢推论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3分)
答:
9.“自掘的陷阱”批评人类哪些错误的行为 (2分)
答:
10.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2分)
答:
11.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人类应该怎样去“敬畏自然”。(3分)
答:
(二)(2013·湖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12~16题。(13分)
植物也有血型
①人们都知道动物有血液,且大多数颜色是鲜红的。但也有些动物的血液呈现出别种颜色,还有不同的血型。可你知道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也有血液,那就是它的汁液。它们不仅有不同的颜色,并且令人称奇的是,植物也有血型!
②植物“血液”的颜色,有的是透明的,有的呈乳白色,有的与人血一样为鲜红色;有的呈流质状,有的很粘稠;有的香气扑鼻,有的臭味熏天。而植物也有血型,却是人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
③一天,一位日本妇女在家中死去,警察赶到现场,一时无法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便进行血迹化验。经化验死者的血型为O型,可枕头上的血迹为AB型,遂怀疑是他杀。可是后来一直找不到凶手作案的佐证。于是有人提出,会不会枕头里的荞麦皮也有血型呢 经过化验,荞麦皮的血型果然为AB型。
④据科学家研究,蔬菜、水果也有血型,它们与人一样,也有A、B、O型的血型。经过研究发现,苹果、草莓、南瓜、山茶、辛夷等60种植物的血型为O型。在大约150种蔬菜、水果中,有血型的占19种。500余种植物种子中的60种有血型,其中,O型大约占一半,剩下的是B型或者是AB型,目前还没有发现有A型的。
⑤植物为什么会有血型呢 科学家研究证实,人和一些动物的红血球细胞膜表面有一种特殊的抗原物质,正是这种抗原物质不同的分子结构决定了血液的类型。而植物没有红色细胞,但它却有类似人体内附在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物质——血型糖。不同的血型糖便决定了不同的血型,这就是植物也有血型的奥秘所在。研究者还发现:植物的血型物质除了担当植物能量的储藏物外,由于本身粘度大,也担负着保护植物体的作用。
⑥科学家发现,在玉米、油菜和烟草等植物体中,含有类似于人体血红蛋白的基因。这表明植物也有造血功能!如果再把铁原子加入其中,就能够造出人体所需要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易于与氧结合和分离,因此具有输送氧的功能。利用植物制造出人体所需要的血液,这种愿望如果能够成为现实,那么人类拥有的血库中的血就会取之不尽,而且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不会携带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人类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选自《课外阅读》2013年第3期)
12.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概括出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哪些内容。(4分)
答:
13.文章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答:
14.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2分)
其中,O型大约占一半,剩下的是B型或者是AB型,目前还没有发现有A型的。
答:
15.读了本文,请你说说植物为什么会有血型。(2分)
答: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植物的“血液”,既有与人血一样的鲜红色,也有透明的和乳白色。
B.据科学家研究,蔬菜水果和人一样,都有A、B、O的血型。
C.在科学家看来,植物没有与人和一些动物一样的红色细胞,但它却有类似人体内附在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物质——血型糖。
D.在玉米、油菜和烟草等植物体中,含有类似于人体血红蛋白的基因,如果再把铁原子加入其中,就能够造出人体所需要的血红蛋白。
(三)(2013·临沂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4分)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是含有氮气的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大科技》2013年第1期)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4分)
答:
18.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
19.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它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0.下列说法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三、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电脑,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它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让人爱不释手。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里,电脑的作用无可替代。你对电脑了解多少呢
请以“电脑”为话题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②语言生动,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裸”应读luǒ;B项中“媲”应读pì;C项中“缄”应读jiān。
2.【解析】选A。B项中“相形见拙”应写作“相形见绌”;C项中“焦燥”应写作“焦躁”;D项中“调零”应写作“凋零”。
3.【解析】选C。望文生义,“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这里误理解为“大海和田地”的意思。
4.【解析】选C。【道路、途径】“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常用于口头语体和政论语体,它可指具体的路,也指抽象的路,它的应用范围比“途径”广。“途径”指路径,多用于比喻。一般指抽象的路,而且是指一种门路,包括达到一定目的采取的方式、方法、措施、手段等。结合语境,第一处横线上应填“途径”。【保障、防护】“保障”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防护”指防备和保护。根据语境,第二处横线上应填“保障”。【牟取、谋取】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想办法取得”的意思。“牟取”是贬义词,多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如:牟取暴利。“谋取”是中性词,适用范围更宽,既可以“谋取私利”,也可以“谋取幸福”。因此第三处横线上应填“谋取”。【实现、兑现】“实现”指使成为事实。“兑现”指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比喻实现诺言。结合语境,第四处横线上应填“兑现”。
5.【解析】选D。A项存在歧义,“校门口一边”可以理解为“校门口的一边”或“校门口两侧的每一边”;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句末加上“的建设”;C项两面失衡,可以去掉“会不会”和“能不能”。
6.答案:(1)①中小学生上网的两个主要目的是娱乐与学习。②中小学生“触网”的年龄大大提前。③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
(2)这幅漫画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孩子沉迷网络(玩电脑),家长只顾自己娱乐;家长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却没有为孩子树立榜样。(意近即可)
(3)示例:乐乐,手机游戏确实很好玩(很精彩),我也很喜欢,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啊。长时间沉迷其中,既会伤害身体,又会影响学习,还会淡漠亲人间的感情(疏远亲人间的距离),甚至还可能会误入歧途,你说呢
7.【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把握。先根据修辞特点判断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对比能突出一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妙处:用“幼稚的孩童”比喻人类,用“一株小草”是自然的一部分来类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动形象,既有比喻又有对比,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8.【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作者的观点在选文第④段,从本段中筛选出有关语句作答即可。
答案:因为太阳系只有40亿年的历史,宇宙至少有200亿年的历史,太阳系有人类,其他星系就一定会有高智慧生物。
9.【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自掘的陷阱”在第③段末尾,它的意思很明显是指本段中提到的人类挖掘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所留下的矿坑,作者批评的就是人类的这些行为。
答案:过分地开采地球资源,无节制消耗地球资源,大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结合语句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类幼稚无知,不要过分自傲。
答案:这是作者一个独特的观点,是从人类幼稚无知的角度再一次批判。以人类的认识史为例说明人类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11.【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出合理有效的做法。
答案(示例):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去爱护它们,尤其要注意不能任意砍伐树木,要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真正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自然的一切,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2.【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顺序及内容的把握。文章主要介绍了植物也有血型的原因,由现象到原因,运用了逻辑顺序。概括主要内容可以逐段提炼信息,然后总结概括。
答案:逻辑顺序。植物也有血型,植物血型的发现,植物有血型的原因,植物造血功能及其意义。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从常用说明方法中判断出第③段运用了哪种方法,结合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案:举例子。列举了日本妇女自杀后化验出荞麦皮也有血型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植物血型是怎样被发现的。
14.答案:“大约”,意思是可能、大概,表估计(推测),在文中的意思是,在60种有血型的植物种子中,O型血大概占一半,删去后就变成了O型血刚好占一半,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可以从第⑤段中筛选相关语句作答。
答案:植物有类似人体内附在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物质——血型糖。不同的血型糖便决定了不同的血型,这就是植物也有血型的奥秘所在。
16.【解析】选B。蔬菜和水果不是都有A、B、O血型,有些有,有些没有。
1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第①段,抓住重点句子“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概括。
答案:①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18.【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运用了逻辑顺序。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总结各段的内容,然后分析,本文从原因到结果,条理清楚。
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和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19.【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中“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0.【解析】选B。A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C项参考第⑤段,可知这个共振频率不是全部藻类的;D项“不会起作用”表述不正确。
21.【写作提示】拟题要小,要新颖别致,如“电脑改变生活”“防止网络诈骗”“我是一条内存”等。写作时抓住事物本质,要把某一科学现象告诉别人,必须首先弄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而说明事物时,既要把这些原因说清楚,还要揭示它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精选表现形式:一篇好的小品文,除了有科学的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新奇巧妙的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像本单元一样,我们可以选择散文、小说,甚至是报告文学的形式。这样的文章,突破了传统说明文的某些局限,使文章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