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四)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囿于(yòu) 门槛(kǎn) 馄饨(dun) 蹲踞(jù)
B.腌蛋(yān) 隔阂(hái) 忌讳(huì) 秸秆(jiē)
C.门楣(méi) 吆喝(he) 苋菜(xiàn) 小钹(bó)
D.颤巍(zhàn) 马趴(pā) 招徕(lái) 箍桶(ɡū)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铁铉 作料 荸荠 凑齐 避邪
B.商贩 藉贯 支棱 过瘾 糯米
C.譬喻 挑剔 斟酒 吹虚 柞木
D.淳朴 喜微 面颊 别致 卤煮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们都在为有这样勇敢的同志而高兴,而自豪,并对那位烈士的英雄气概肃然起敬。
B.没有蜡笔,姐姐用水彩作画,我也如法炮制。
C.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
D.老人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偶尔出门时也是大模大样,不事张扬。
4.(2013·临沂中考)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2012年《星光大道》年度冠军总决赛上,临沂市苍山县的“草帽姐”徐桂花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B.四川雅安人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C.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倡导了社会新风。
D.2013年5月27日,受狂风暴雨及大浪影响,青岛栈桥东侧30多米长的栈桥出现坍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云南的歌会》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
B.《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而有味,虽记录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
C.《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D.《春酒》一文通过写家乡过年的风俗,写喝春酒、喝会酒,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春酒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2013·龙东中考)综合性学习。(10分)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正在走向世界。你所在的学校要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宣传语。(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
(2)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三种活动形式。(3分)
答:
(3)生活中,除歌曲外,你还知道哪些体现传统文化的形式 请写出两种。(2分)
答:
(4)你的同学小明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不想参加本次活动,假如你是班长,将如何劝说他 (3分)
答: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有关选段,完成7~11题。(13分)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
答:
8.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 (3分)
答:
9.“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2分)
答:
10.选文第2、3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呢 (2分)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12~16题。(15分)
家乡的年味
齐 夫
①这几年,每逢年底岁末,人们一见面就叹息,年味越来越淡了!年还有味吗 年真的有味!特别是略上了年纪的人,说起过去的年味来,常常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②年味是什么 离家进城几十年了,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每隔上三两年,我就会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一下那久违的年味。
③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在老家,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左邻右舍的娃娃,手里拿着二踢脚、麻雷子、摔炮、拉炮,变着花样放,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特别是除夕夜,那鞭炮几乎要响上一夜,鞭炮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说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鞭炮味,这还叫过年吗
④ 。过年不喝酒也不像个年,家里再穷,也得喝上二两,哪怕就是红薯干酿的“一毛醉”——因这种酒质量较差,容易上头,喝一毛钱的酒就会醉,所以得名。每年的腊月,闲了多半年的乡里小酒厂就会重新开张,村里的老烧锅也开始昼夜不停地加班,家家户户都打开了酒坛子、酒瓶子,闻着酒味就使人有几分醉意。爱串亲戚的人说,哪个村的酒味浓,哪个村的日子就最红火。
⑤ 。过去农民穷,一年能吃上馒头的日子是有数的,现在脱贫了,蒸馒头不算稀罕事了。可是,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一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然后装进篮子里,吊到梁上,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⑥ 。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就连当年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已够肥的肉馅,还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有底了。
⑦光顾得说吃了,还有一种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写春联的墨香味。现在城里的春联,多是印刷厂成批印出来的,贴在门上,虽也好看,却总觉得少了点年味,而且千篇一律,没有特点。在家乡,直到今天,还是要贴手写的春联,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在各家门口转悠,品评春联的内容、书法,看谁家写得巧妙、别致、有趣。我在老家当学生时,就没少给乡亲们写对联,就是现在每次回去,老街坊们还夸我的字呢。
⑧其实,平心而论,城里也不是没有年味。那铺天盖地的年货广告,张灯结彩的高大建筑,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收到的成堆贺卡,打爆的拜年电话,成千上万条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门的电子邮件,酒店里丰盛的年夜饭,还有满大街的红男绿女,不都是年味吗 可是我魂萦梦绕,日思夜想的还是家乡的年味。
(选自楚荆阅读网,2013年5月21日)
12.文章依次写了哪几种年味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3分)
硝烟味→( )→( )→( )→墨香味
1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可是,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
答:
(2)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
答:
14.最后一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1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16.什么是年味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话。(100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
(三)(2013·江西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2分)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法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几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 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 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 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6月25日,有删改)
17.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 (2分)
答:
18.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答: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1)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答:
(2)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答:
20.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2分)
答:
21.“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文概括。(2分)
答:
三、写作(40分)
22.(2013·淄博中考)请从下面任选一题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题目一:座右铭,本指古人放到座位右边用于自勉的格言,后泛指人们创作或抄录用于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警句。请以“我的座右铭”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偶像,也可以是心爱的宠物和花草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饨”应读tun;B项中“阂”应读hé;D项中“颤”应读chàn。
2.【解析】选A。B项中“藉贯”应为“籍贯”;C项中“吹虚”应为“吹嘘”;D项中“喜微”应为“熹微”。
3.【解析】选D。“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前后矛盾。
4.【解析】选B。此项语序不当,应将“战胜”和“面对”调序。
5.【解析】选D。《春酒》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6.答案(示例):(1)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修养。
(2)①朗读比赛 ②图片展 ③读书报告会
(3)①小区的命名,如“翰林苑”;②屏风上的绘画艺术;③建筑设计;④汉字的艺术,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变形的“京”字。
(4)小明,作为中国人,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修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你说对吗
7.答案:内容上概括云南是歌舞之乡,结构上引起下文。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歌舞的赞美之情。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多”表明仍有其他内容,如果去掉,和事实不符。
答案:“多”字不能删去。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即照应“也唱其他故事”。所以,此处一个“多”字,属用词准确,不能删去。
9.【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作用的理解。首先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的内容。
答案: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仔细阅读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工笔刻画的方法。
答案(示例):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而作者的态度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11.答案(示例):纳西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题干中给出了第③段和第⑦段的年味,根据④⑤⑥三段的内容分别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酒香味 蒸馒头味 饺子味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境,根据词语所处语句及前后句子的内容、含意来推断词义。
答案:(1)新蒸馒头味很浓。
(2)剁馅的声音和肉馅的香味,芝麻香油的味道,葱、姜、蒜的辛辣味相互配合,写出了年味的浓郁。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结尾段一般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答案:不能删去。城市的年味和家乡的年味形成对比,突出“我”对家乡的怀念,深化中心。
15.【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年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家乡的人、家乡民俗的喜爱之情。
16.【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根据自己对年味的理解,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年味。
答案(示例):什么是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欢乐气氛,年味就是孝敬长辈的一杯浓酒,年味就是观看春晚的欢声笑语,年味就是张贴春联的吉庆有余。
17.【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可以从文章第一段中筛选出相关语句作答。
答案:(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法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
18.【解析】此题考查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结合文章第2、3段的内容概括,第2段写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的来信;第3段写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的来信。
答案: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
19.【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第(1)句表达对当今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传统的书信文明逐渐消逝的忧虑。第(2)句表达网络带来的利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我们应加以整理,合理利用。
答案:(1)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2)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
20.答案(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
21.【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对当今文化的担忧、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保护、对优秀文化的发扬等方面思考。
答案:①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②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
22.【写作提示】题目一: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根据提示理解“座右铭”的含义,座右铭是用来激励或提醒自己的警句格言。平时我们搜集了很多名言警句,你觉得哪句话对你启发最大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事例,写出这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写作中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紧扣名言警句,选取恰当事例。无论是选取什么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都是因为在生活中经历了具体事件,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有所感悟,觉得可以警醒自己。所以,一定选取最恰当的题材,反映出它与这句座右铭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说理融于叙事,感受自然深刻。以记叙为主,将说理融于叙事之中,自然而然地谈出自己的体会,注意叙事与说理前后衔接要紧密自然,写作过程中,可以恰当引用一些谚语、名言或故事等,来深入阐明道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题目二: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题,补题的范围非常广,根据提示,写信的“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偶像,也可以是心爱的宠物和花草等”。接下来确定信的内容,可以是对亲人的关切和思念,也可以是对朋友的祝福和勉励,还可以是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控诉等。信中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真
心的交流。一定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