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五)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鸢飞戾天者 ( )
(2)横柯上蔽 ( )
(3)每有会意 ( )
(4)造饮辄尽 ( )
(5)执策而临之 (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 )
(7)不敢稍逾约 ( )
(8)色愈恭,礼愈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一百许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因以为号焉 策之不以其道
C.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D.黔娄之妻有言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下列句子停顿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默写。(5分)
(1)不戚戚于贫贱, 。
(2) ,暂凭杯酒长精神。
(3)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4)杜牧在《赤壁》中用典故从反面设想,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的诗句是: , 。
6.综合性学习。(4分)
班级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辑古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歌。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集子命名。(1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春望》…………………………………杜甫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名称:《 》
(2)【品诗歌】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2分)(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3)【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1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2012·铜仁中考)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7、8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8.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2分)
答:
(二)(2012·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7分)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从流飘荡 ( )
(2)猛浪若奔 ( )
(3)互相轩邈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
11.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4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骈死:
(2)见:
(3)等:
(4)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1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6分)
答:
(四)(2013·丽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 ”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ī):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2)礼愈至 ( )
(3)日煮粥一釜 ( )
(4)馈以佳肴 ( )
1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
A.
B.
C.
D.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译文:
18.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19.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 为什么
答: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 为什么
答:
三、写作(40分)
20.(2013·福州中考)兴趣是良师益友。她牵引着你走进趣味盎然的生活,她指引着你一步步去探索神奇美妙的世界,她引领着你去采摘甜蜜的成功果实。有了兴趣的牵引,生活就会更加愉悦、幸福。
请以“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
1.答案:(1)至 (2)树木的枝干 (3)体会、领会 (4)往、到 (5)拿着马鞭
(6)通“才”,才能 (7)超过约定的期限 (8)周到
2.答案:(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3)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3.【解析】选D。D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中“许”的意思分别是: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名词,处所;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是:介词,用/介词,按照;C项中“其”的意思分别是:表揣测的语气词/代词,代指千里马。
4.【解析】选A。B、C、D三项正确的停顿节奏分别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答案:(1)不汲汲于富贵 (2)今日听君歌一曲 (3)月有阴晴圆缺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6.(1)答案(示例):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2)【解析】选C。C项营造了一种边塞战地时刻防备敌人的紧张的氛围。
(3)答案(示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
7.【解析】本题考查对首联内容的理解。紧扣“被贬谪、遭弃置”和“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在首联中寻找这两个词。
答案:凄凉地 弃置身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理解。颈联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抓住重点词语“沉舟”“病树”“千帆过”“万木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和所蕴含的哲理等方面回答。
答案: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联系文言语句分析,注意“奔”是动词用作名词,“邈”属于形容词作动词用。
答案:(1)顺、随 (2)飞奔的马 (3)向远处伸展(答“远,这里作动词用”亦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对几个重点词“经纶”“反”的正确理解。
答案: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11.【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关键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再结合作者所处的背景思考回答。
答案: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12.答案:(1)并列而死 (2)通“现”,显露、表现 (3)一样、等同 (4)用鞭子打
13.答案:(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4.答案: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5.答案:(1)担心,忧虑 (2)周到 (3)每天 (4)馈赠
16.【解析】选C。“其喜洋洋者矣”中的“其”并非代指“范仲淹”,应为“那”的意思。
17.答案:(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18.答案:(1)宋濂 (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 (3)家贫苦读
19.答案(示例):(1)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2)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的一份好意。
附【乙】【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书舍读书时,每天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告诉了他父亲范仲淹的事,留守送给他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惊讶地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20.【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着眼点要放在三个关键词上:兴趣、甜蜜、牵引,最好写自己的兴趣,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也可以写名人的兴趣,表现名人在兴趣的牵引下取得的骄人业绩。如何体现甜蜜感,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如果仅介绍自己的兴趣,就会造成离题。要写出兴趣给你带来生活的乐趣,给你带来探究的动力,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要紧扣“甜蜜的牵引”,如果仅仅写这件事有何意义,如何克服困难,就不切题。因此写作中一定要体现“兴趣”“甜蜜”“牵引”这三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