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1.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解、工具书进行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积累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倒装句);
2.梳理文本,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探究、评价孟子的社会理想;(重、难点)
3.分析孟子的论证过程,感受其论证魅力,欣赏孟子的人格精神;(重点)
4.与《侍坐》对比,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思想中最值得称道的四点: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性善论
涵养论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字音
胡龁(hé) 衅(xìn)钟 觳觫(hú sù)
褊(biǎn)小 彼恶(wū)知之 忖度(cǔn duó)
舆(yú)薪 便嬖(pián bì) 莅(lì)中国
商贾(ɡǔ) 赴愬(sù) 惛(hūn)
放辟(pì) 邪侈(chǐ) 畜(xù)妻子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颁(bān)白
初读经典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疑问?
初读经典
1.阅读全文,思考孟子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主旨)?
2.文章有四组对话,参照第一部分格式为另外三组对话拟写标题。
主旨
段落 标题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14段 爱与不忍 帮助宣王树立保民而王的信心
(第二部分) 15—20段
(第三部分) 21—33段
(第四部分) 34—35段
初读经典
1.阅读全文,思考孟子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主旨)?
2.文章有四组对话,参照第一部分格式为另外三组对话拟写标题。
主旨 推行仁政,保民而王
段落 标题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14段 爱与不忍 帮助宣王树立保民而王的信心
(第二部分) 15—20段 不为与不能 解决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矛盾,提出推恩于百姓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21—33段 所为与所欲 论证不推行王道的危害,以及行王道的益处
(第四部分) 34—35段 恒产与恒心 提出“保民”而王的具体施政纲要
细读经典
爱与不忍
(1—14段)
春秋霸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 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春秋霸主
不得已
wàng,行王道统一天下
安民,养民
没有人能够抵御。
二人讨论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 是什么? 齐 宣 王 的 态 度
( 变化) 是怎样 的?
二人讨论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 是什么? 齐 宣 王 的 态 度
( 变化) 是怎样 的?
霸道而王还是 保民而王? 观点:“保民而王” 方式: 开门见山。 有兴致—— 不耐 烦。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像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从哪里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
曰:“有之。”
之,曰:‘ 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
“之”为动词,“何之”,去哪里。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恐惧战栗的样子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替换
兼词,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
吝惜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
的确
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这样的心就足以
王之不忍也。”称王于天下。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对……感到奇怪 认为
wū,哪里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痛惜,哀怜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这就是仁道。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 人受害之心,即仁心。
——《孟子·公孙丑上》)
二人讨论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 是怎样的(变 化)?
二人讨论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 是怎样的(变 化)?
齐宣王可以保 民而王吗? 观点:有可能。 “是心(恻隐之心) 足以王也。” “乃仁术也。” 方式: 举例论证 好奇—— 高兴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细读经典
不为与不能
(15—20段)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揣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
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内心有触动 表原因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禀报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
视力
薪。’则王许之乎?”
认可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偏偏,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
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表被动
非不能也。”
(因为)您不肯做, 不是做不到。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区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表修饰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敬爱 爱护
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同“型”,做榜样。
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
兼词,之于
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
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
称量 丈量
甚。王请度之。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是怎样的(变化)?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是怎样的(变化)?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何也?”(原本想讨论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 与?” (最终讨论) 观点:“ 王之不王 不 为 也 , 非 不 能 也。” “ 为” 即推恩 方式:排比修辞,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高兴——好奇—— 沉默。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细读经典
所为与所欲
(21—33段)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难道,表反问。
使……处于陷境
痛快
以此求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美味的食物
或者,还是,表选择
通“彩”
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难道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使……朝见
统治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厉害,严重
你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恐怕
一个小国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聚集,总计面积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
“于邹敌楚异”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盖,通“盍”,何不。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霸道和王道的对比。 观点:霸道如“缘木求鱼”,应“反其本”,“发政施仁” ,“孰能御之?” 方式:排比修辞 举例论证 积极求教,认真听取。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细读经典
恒产与恒心
(34—35段)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糊涂
帮助
聪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读书人
不遵守礼义法度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处罚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因此
养活
驱使他们向善
规定
容易
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
足
哪里
讲求
丰年
荒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保民而王”
“制民之产”
“驱而之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王道(仁政)如何施行? 观点: ( “保民而王” ) “制民之产” “驱而之善” “不王者,未之有也。” 方式: 排比修辞 举例论证 虚心受教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
有兴致——不耐烦——好奇——开心——
好奇——沉默——积极求教——虚心受教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孟子如何成功完成对保民思想的论述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是心(不忍)足以王矣。”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反其本”“发政施仁”“孰能御之?”
( “保民而王” )“不王者,未之有也。”
1.异中求同,知己知彼。
2.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孟子如何成功完成对保民思想的论述的?
排比修辞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1.异中求同,知己知彼。
2.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论证技巧,语言气势。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国家有吸引力)
孟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回答)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孟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子的?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 (国家有吸引力)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百姓富足,知礼义。社会风气和谐)
(君主仁爱)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社会理想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 君主仁爱,
国家有吸引力。
制民之产,驱而之善,百姓生活富足,知礼义。
春秋
战国
梳理比较《侍坐》与本文中的社会理想
资料来源:北京空中课堂
探究经典
1.齐宣王统治时期的社会背景怎样?(齐国?其他诸侯国?)
孟子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行吗?阅读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探究经典
2.孟子说发动战争和树上抓鱼不同,因为结果会有灾害,如果行霸道,战胜他国并统一天下,结果会有什么灾害?阅读文段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探究经典
3.孟子如此博学的人,为什么在推行仁政时没有考虑人性的两面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因为社会的局限还是因为他对人性的理解过于片面?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 ”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 ”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黄仁宇《孔孟》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探究经典
4.如果只顾及民生民力,注重教育和农业发展,那么国家的疆域
不会扩大,外来的入侵如何应对呢?阅读文段并尝试发表意见。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墨子《公输》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探究经典
5.结合晋文公的材料思考孟子为何要如此劝说齐宣王行仁政?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耈老,礼宾旅,友故旧。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文公伐原》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致敬孟子
作业
1.搜索资料分析课文题目为什么叫《齐桓晋文之事》?
2.你认为实行仁政可以统一天下吗?写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不少于600字。
资料来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拓展阅读——黄仁宇《孔孟》,
了解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及原因。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县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土,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 ”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 ”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情感,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 为什么春秋阶段与 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 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 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 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互通 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 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 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