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4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主要特点
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主要特点及各圈层的相互关系
结合实际,会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学习目标】
19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
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图示为科拉超深钻孔,是苏联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达12,262米。它曾是世界上最深的钻孔,这个记录在2008年和2011年被在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两次打破,现时排名世界第三。
人类试图用钻井的方法来了解地球内部,但是人类钻井最深处才12,345米,相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来说,差距太远,还远不能了解我们地球的内部。
还有什么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改进钻探技术、根据火山喷发物,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他的手段,如地震波。
一、地震和地震波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地震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地震波
震源
震中
请阅读教材P2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性?又有哪些共性?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2.地震波
(2)分类及特征
地震波
特 征
纵波
横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固
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的不同而改变
(S)
(P)
Primary Wave
Secondary wave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快
只上下震动
原因: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不能
地震小常识
地震时先感到P波,破坏性不是很强。后是S波,破坏强烈。从感觉到P波到S波,时间短则几秒,长则一分钟,应利用好地震波时间差立即逃生。
【探究活动】
体育课时地震突然发生,操场上的同学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晃动?后来呢?为什么?
如果在海里游泳时地震突然发生,你感觉上下震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6371
地面
地心
深度/km
纵波
横波
莫霍界面
古登堡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两个不连续面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900
0
3
6
9
12
15
速度/km.s-1
17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900
5100-
外核
地面
17千米
莫霍面
2900千米
地心
古登堡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内核
S P
固态
S、P增加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
幔
地壳
地
核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球内部压力大
固态
内核:P波速增加
液态
S P
固态
900
5100
17
2900
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17km
2900km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如何变化?
——33千米处(大陆部分)波速明显增加 (Vs < Vp)
——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探究活动
物质组成或状态(介质)发生了变化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3)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①地壳
(1)位置: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17km/33km/6km
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 39~41 千米(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 5~10 千米(6千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厚度不均,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内核
17km
2900km
古登堡界面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5-10千米
大陆部分厚:双层
大洋部分薄:单层
39-41千米
60—70千米
平均厚度17km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①地壳
(4)地壳可分为哪两层? 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下层)硅镁层
(上层)硅铝层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消失
连续分布
(3)组成:各类岩石组成。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主要组成为氧、硅、铝,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没(镁)
②地幔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岩石圈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地壳+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千米。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岩石部分熔融,一般认为是岩浆发源地,影响着板块运动。
地幔的范围、深度
软流层的位置
岩石圈的范围
组成: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认识误区 | 软流层并不是液态的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 km之间。软流层温度较高,但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相对低温的、刚性的岩石圈可作为一个整体漂流在软流圈之上。
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
①概念: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厚
度约3400多千米,分外核与内核。
②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③结构:
外核:横波不能通过,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
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固体金属壳,具有超强的压力
③地核
名称 划分 主要特点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 a.主要由岩石组成
b.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 a.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b.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c.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a.主要由铁、镍组成
b.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c.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球内部圈层特点
活动探究
如图,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
同:在内部圈层和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
异:鸡蛋整体上呈椭圆,地球接近正圆;
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厚薄不均匀;
熟鸡蛋蛋白结构一致,呈固态,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
幔上部有软流层;
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地磁场源自地球外核,穿透地球并延伸至太空。2020年,中国科学院在西安某处遗址发掘出埋藏大量陶器碎片的堆积剖面,是理想的考古地磁学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中陶器碎片等古物件的磁性.
1.地磁场从地球外核向外,先后穿过( )
A.莫霍界面、软流层、古登堡界面
B.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软流层
C.古登堡界面、软流层、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软流层
C
北京时间2014 年10月20日,太平洋某海域海底10km处发生地震并引发火山喷发,形成一座新岛屿。回答第2-3题。
2.组成新岛屿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 下地幔 D.地核
3.该地震发生于
A.地壳 B.上地幔 C. 下地幔 D.地核
B
B
2021 年 5 月 22 日 2 时 4 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 7.4 级地震,震源深度 17 公里,该次地震 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C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水
圈
生
圈
物
大
气
圈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地理意义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调节地球的温度,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形成复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参与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
改造地表形态
C
大
气
圈
A
B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理论依据
生物圈包含: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
【思考探究】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想一想:生物圈与其他圈层比,有何不同?
其他圈层是无机物组成的,而生物圈是由生物构成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
其他圈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而生物圈则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
课堂小结
危地马拉当地时间 2018 年 11 月 19 日凌晨,富埃戈火山再次喷发。
图甲为富埃戈火山图,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圈层
A.II B.III C.IV D.V
2.关于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圈层 I 越向下密度越小
B.圈层 II 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圈层 III 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圈层 IV 和圈层 V 物质均为固态
随堂练习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图2为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与地幔相邻的地球圈层是
A.地核、地壳 B.大气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 D.地壳、气圈
随堂练习
4.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5.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随堂练习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6-7题。
6.图中序号依次是( )
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7.“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随堂练习
8.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
A为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
C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_。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
地幔
地核
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