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腊八粥》
——沈从文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北京的春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这碗腊八粥,这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走进作者—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腊八粥》是作者沈从文对湘西的回忆,用那时候生活的景物事件来进行创作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
là zhōu nì yàn chí jiǎo
腊 粥 腻 咽 匙 搅
chóu zhǒng áo hè gāng zāng
稠 肿 熬 褐 缸 脏
多音字
匙:①chí(汤匙)
②shi(钥匙)
脏:①zāng(脏水)
②zàng(心脏)
咽:①yàn(吞咽)②yè(呜咽)③yān(咽喉)
研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想象一下八二的馋样儿。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说说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脉络
这样写的好处:为了突出八儿十分喜欢喝腊八粥,突出文章中心
略写
详写
爱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排比的手法,将三个年龄段的人依次列出,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腊八粥的吸引力,老少皆宜。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拟人
夸张
从看、闻、吃三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盼粥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夸张手法,突出了八二的欢喜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突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反问句,表强调作用,八儿虽然望眼欲穿,但却无可奈何,只能苦苦等待。
改陈述句:
不能设法反抗
分粥
是啊!孥孥说得对!
讨价还价
天真 聪慧 狡黠
猜粥
栗子已经稀烂认不清了
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
花生仁吃起来面面的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美好猜想
“猜粥”这一部分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不可以。“猜粥”这一部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提及“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冲而已”,紧接着写看到烟气后的猜想,为下文“看粥”做了铺垫。
看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幻想破灭 “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喝粥
靠着 斜立着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动作
比喻
侧面描写
心满意足
温馨和谐
课文题目是“腊八粥”,可为什么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描写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更能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八儿越馋,就说明腊八粥越吸引人。
总结:本文通过小孩子八儿的视角,写他的盼粥、分粥、猜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面和浓郁生活气息浓缩到腊八节的风俗中,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