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浩瀚的宇宙 2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浩瀚的宇宙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3-01 19: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浩瀚的宇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课件晴朗的夜晚繁星点点
满天闪耀的星斗统称天体,我们把天体分为恒星、彗
星、行星、卫星和星系等。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

容纳天体的天空有多大?

天体与天空构成了宇宙,那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它是怎么发生、演化和发展的?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学习目的
一、正确理解恒星、彗星、行星、卫星等概念,重点了解太阳系。
二、正确理解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的概念,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
三、了解宇宙的起源、进化、发展、演化,破除神主宰一切的迷信。
四、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及书写小论文的能力。(一)行星和恒星
地球
月球
地月
系统
太阳
地球
其他行星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河外系
星系团
超星系团
宇宙(1)恒星: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热、发光近似
球体的天体叫恒星。 质量较大,具有强大的引力,能吸引较小质量的天体围
绕它运动。恒星的运动速度很快,只是由于离地球很远,不
易为人们觉察,因此它们在天空中的相对位置几乎不动,被
称为“恒星”。例如:太阳以2.46X108年为周期绕银河系的中心转动。(2)行星:沿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行星的表面温度较低,本身不发光,它只能把恒星发射给
它的光反射到它邻近的天空和天体。地球、木星都是行星。(3)卫星:绕行星转动的星体。
绕地球运转的月球、木星周围的4颗“伽利略卫星“等都是卫星。(4)彗星:俗称”扫帚星”,是一种质量很小、有特殊形状和轨道
的天体。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例如哈雷彗星。
(5)太阳系:太阳是一颗极普通的恒星。象这样的恒星在银河系
中有1011颗,而整个宇宙中有大约1022有颗。在银河系中大约有
10%的恒星可能有自己的行星系统。在其它星系中,是否有类似
地球的行星?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或类似人类的高等动物?这都是
十分诱人的科学之迷。(二)星系和宇宙1、星系:大量恒星、双星、星团组成的天体系统叫星系。
最简单的恒星系统是两颗互相绕转的双星。在一起绕
转的数目超过10颗时称为星团。 目前已经观察到的星系有10亿个,银河系仅是其中之
一。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统称河外系。例如,离银河系
最近的河外系——大麦哲伦系距离银河系16.9万光年。2、星系团、超星系团
星系象恒星一样,集聚而成星系团、超星系团。在星
系团所在的天空区,星系特别密集。目前已经观察到的星
系团有2700个,距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
具我们约6000万光年。3、宇宙
(1)宇宙的尺度:宇宙上是非常巨大而空虚的,平均每
立分厘米只含有1克物质。宇宙中的物质并不是均匀分布
的,它们成团结块,集结成一些实体,即行星、恒星、星
系。各种天体层次以上的尺寸可以用以下模型来理解:太阳系模型:太阳地球月亮冥王星1.2公里47公里地球半径为10厘米的柚子,月亮相当3米外的李
子,太阳直径为11米的大球。3米银河系模型: 把太阳系缩小到10厘米的球,此时地球只有0.0001厘米,太
阳这时象一粒尘埃,离地球只有1/8厘米.,最近的恒星位于1/3
公里处,最近的河外星系列更加遥远. 宇宙的模型:把整个银河系缩小到10厘米,这时银河系内相
邻的俩恒星的间距只有0.0002厘米,离我们最近的河外星系大约
只有一臂之长,而目前已经测到的最远的天体在10公里处.就是
我们目前已经认识到的宇宙的”边缘”.其实,宇宙是无限的,没有边缘和形状,也没有中心.(2)宇宙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约200亿年前,整个宇宙在一次威力无比的剧烈爆炸中诞生
的。是由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大约为1012K)的原始火球
爆炸而产生。 宇宙中的粒子高速运动并剧烈碰撞,在这些高能的碰撞下,
原子、分子甚至原子核也不能存在,宇宙中只有那些最简单
的形态的粒子——基本粒子。在高能、频繁的碰撞中产生各
种各样的反应,这些粒子处在热平衡中。 随着宇宙的继续膨胀,温度越来越低,开始有了简单的元素,
温度在4000K以上时,物质处于电离状态,它们共同处于热平衡
态中,当温度降到4000K以下时,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很
快结合为原子,而中性原子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很微小,物质与
辐射的相互作用很快减小,从此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演化道路,
星系、恒星、微生物、生命等逐渐形成。 宇宙在继续膨胀,温度下降,现在总体温度为50K,宇宙核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演化着(3)未来的宇宙 两种可能:一、引力足够强,使宇宙膨胀减慢、停止、然后
收缩;二、膨胀太快,星系间距离迅速增大,引力不再起主要
作用,宇宙永远膨胀下去。
许多课题有待同学们以后去探索和研究。宇宙将如何演化下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