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案例[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案例[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11 2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把学法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案例
语文组 付 兵
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首先要弄清以下几点:
(一)在体裁上,本文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它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也既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杂文的特点,首先,是论辩性,杂文与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在于它在阐述某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辩。因此议论纵横,富有气势;其次,是形象性,杂文作为 一种文学作品,当然要有形象性,除了一般叙事、抒情等手段外,还广泛使用比喻、引述典故等,作为文章开端,以此生发开去;再次,是凝炼性,杂文讲究文字的凝炼、辛辣、精辟,但又平易、流畅、明性,用极经济的篇幅表述丰富的思想。
(二)鲁迅先生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使杂文以艺术的形式走入文学殿堂的开山鼻祖,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两大阶级的对垒,使得鲁迅先生的杂文别具一格。表现在形式上,或明白、晓畅地进行褒扬,或尖锐、辛辣地进行抨击,或委婉、含蓄地进行揭露,或轻蔑、鄙夷地进行否定。在内容上,常常以小见大,在由此及彼,由一极细小的生活琐事,引发出普遍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从而指陈利弊,辩明是非。所以有人称鲁迅杂文是匕首,似投枪,切中封建社会之要害,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爱憎分明,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惧怕。
在分析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白上述内容,有助于学生高瞻远瞩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也有利于今后进一步鉴赏鲁迅先生的杂文。
(三)由于本文所处时代久远,现代初中生要真正理解本文主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分析本文时,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大致步骤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
(一)同学们都对“白蛇传”的故事很熟悉,可让同学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以锻炼大家听、说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问:
(1)青蛇、白蛇化为人后,报答许仙,你们认为他们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鬼怪?(同学们答的也许不一致,由教师引导,统一认识。)
(2)老法海最后把白蛇压在塔下,大家有什么看法?
(大家对老法海都很憎恨,恨在哪里?由教师进一步诱导、联想、发问)
(3)老法海把白蛇镇在塔下后,玉皇大帝怪法海多事,要治法海的罪,法海无处躲藏,只好躲在蟹壳里,从此不敢再出来,直到现在还躲在里面,后来这镇压白蛇娘娘的塔倒掉了,白蛇娘娘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光明,而法海却永远躲在蟹壳里出不来了,这不是法海咎由自取吗?难产这不大快人心吗?
(二)这倒掉的塔就是雷峰塔,它倒掉的时间就是1924年9月,也即是鲁迅先生写作该文前的一个月。
(三)“白蛇传”本是神话传说故事,白蛇娘娘被法海镇于雷峰塔下也是民间流传,但雷峰塔倒掉之后,鲁迅先生却对此大作文章,难道只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对法海的憎恨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思考)它是否还反映了更大的社会主题呢?
根据以上三点进入课文,学生便易于理解本文的主题了,也即:借对雷峰倒掉和“白蛇传”民间传说的评述,极力庆幸这座象征封建势力的“镇压的塔”的倒掉,有力鞭挞了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和尚,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以及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一)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以议论为主,把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综合运用,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巧妙地将记叙与议论结合起来,把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民间传说“白蛇传”、“蟹和尚”等内容巧妙的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进行议论,抒发情感,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以记叙为基础。
从全文看有些段落以记叙为主,有些段落以议论为主(以第1、2段为例)。
第1段对已倒掉的雷峰塔发表自己的意见,“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的“雷峰夕照”“并不见佳,我认为。”是议论。
第2段叙述关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是叙述。
由第2段生发出第3段的议论,对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发表见解,“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希望他倒掉”。
针对这一点可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逐段分析,并有所侧重。
(二)本文语言生动、含蓄、幽默,有鲜明的爱憎色彩,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白蛇娘娘的深切同情,对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无比憎恨。可针对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体味分析。
(三)本文几个难点问题:
(1)作者抓住“雷峰塔的倒掉”这件事,并且借用了民间传说深刻反映现实的阶级斗争的内容,作者对传说中的人物如白蛇、法海以新含义:白蛇喻爱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法海喻统治阶级。对“雷峰塔”也赋予了“是镇压的塔”的象征意义。也即雷峰塔已不是一般的风景塔,而是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封建压迫和剥削制度的象征,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就是强烈希望推翻封建统治,希望人民翻身自由、幸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一点讲深讲透,可由点及面,联系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剖析。
(2)几个关键性的段落:第8 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人们从蟹中剔出“蟹和尚”的细节所表达的感情。第9、10两段的议论在全文中的突出地位。
(3)由本文的学习,领悟叙议结合文章的写作技巧: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以记叙为基础;“叙”是条件,“议”是目的,“议”是“叙”的内含的揭示和升华,同时注意叙议的自然过渡。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杂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写作手法的借鉴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老师搭台, 学生“唱戏”。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