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1-09 19: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组:付 兵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班级 初三(1)班 上课时间 2006、12、21
教学需要分析
课程资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有些文字有难度。本文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机锋,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本文矛盾冲突尖锐,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如开掘得当,学生自然趣味盎然。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四年,学生已有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在本文的学习中,语言理解容易达成。但要入情、入理,需要历史知识背景,需要适当点拨分析。
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 品 议”为主要教学程序,读中品,品后议,在朗读、涵咏语言的过程中,领会人物的精神、气概;然后适当迁移,让学生反躬自问,关注社会人生,放眼世界,理解国际争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民族的传统,应该弘扬。领悟本文言辞的巧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关键把握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尝试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开始,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师生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研究聚焦
研究点 古文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改进点 多媒体教学从追求数量、追求种类转为追求质量、追求精当:寻求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2.简述时代背景。如有学生质疑,可出示PPT“战国形势”图片,略作讲解。 可做记录。 文史知识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二、朗读 1、教师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下列字音:雎(jū)怫(fú)跣(xiǎn)  抢(qiāng)祲(jìn)缟(gǎo) 傀(guī)挠(náo)2、教师范读。3、学生分角色读。 1、 学生齐读课文。正音。2、学生听读。注意老师的语气、情感把握。3、把握情感、语气,读出人物的性格。 预习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这是检查环节,也为后面的分析准备。
三、质疑 1、请学生说说预习时遇到的字、词、句、篇理解困难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给予鼓励。字词句问题当场解决,但教师不包办,多让学生互助解决;暂不展开对篇章、人物的讨论分析。2、挑选出有关篇章内容和唐雎、秦王人物形象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分析。 1、学生质疑。同时认真记下别人的问题,思考、解答。 培养学生的听、记、思考、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整合。
四、讨论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设计以下问题:1、本文的大概内容?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3、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他有怎样的表现 其语言有何特点?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精神?4、秦王在唐雎出使前后态度有何不同?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教师出示PPT,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适当点出重点句,组织学生扣住语言进行讨论,掌握意义。 学生边读边议,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环节,教师巧设问题,进行点拔。抓住语言,在读、议等语言学习中自然渗透情、意教育。视其必要,适当使用PPT,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朗读 明确要求:读出人物的精神内涵,要有一定的表演性。 学生齐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加深对文本、人物的把握。
六、迁移 教师设问: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有没有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适时小结。 学生思考后发表认知、感想。 此处意在达成本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秦王不悦”→ “怫然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布置作业 1、基础性题:①背诵、默写全文。②积累文章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记录在笔记本上。
2、拓展性、探究性题:①在课外查找有关刺客、“士”的知识或故事,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的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选择一则摘抄在“抄写仿写本”上。②在“抄写仿写本”上写一则评价唐雎的说话艺术的短文,1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一、满意之处:1、课上得比较本色,虽有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在预习中思考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来,自然生动,多姿多彩。2、古文教学经常因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而沉闷死板,但本课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既让学生提出了疑难字词,也让学生提出了篇章写作、人物塑造等问题,探究意味较浓。如有一位同学提问:“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本文的研究点达到教学预想。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精当。现在学术界鄙薄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运用,仿佛用了多媒体,就是哗众取宠。其实诟病不在多媒体本身,而在于运用是否得当。过犹不及,但投鼠忌器也不对。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将准备好了的PPT雪藏,当用时才出示,在学生对“秦灭韩亡魏”质疑时,我出示“战国形势图”,补充介绍了魏国的附庸国安陵国与强大的秦国对峙的情况,恰当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可谓点眼之用,效果良好。二、遗憾之处:1、学生的层次不同,质疑时层次低的学生因听课教师多而不好意思就字词句的疑难提问,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2、分角色朗读不够充分,学生未能读出秦王的语言特点。3、教师朗读的处理也值得商榷。我在读唐雎的对话时过于强硬,表现出了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一面,而未能表现出唐雎有礼有节,有勇有谋的一面。课后的评课中有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深有同感。说明我的备课还不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