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个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奋勇抗击日寇,最后跳崖牺牲的壮烈故事。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热爱祖国、英勇无畏、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教学内容】
1.课内“寇”“冀”等16个生字,“全神贯注”“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等成语。
2.全篇课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文章的记叙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识文中加拼音的字,会写课后16个生字,学会理解并能够使用文中出现过的成语。能够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课文记叙事件的方法,体会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和价值观:了解背后的红色故事,体会狼牙山五壮士的伟大之处,进行革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在熟悉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里的段落大意和主要事件。
2.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等崇高品质的句子或语段,并细细体会这种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1.了解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并试说出这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领悟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与方法——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等。
【授课对象】我校六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处于12~13岁的年龄段。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12~13岁的儿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可以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对事件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于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鼓励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
1.学生先预读课文,随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以此发现学生的字音错误,并加以纠正。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讨论“《狼牙山五壮士》各段落大意是什么”“课文是如何表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品质的”等问题,各抒己见。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狼牙山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知道的同学非常棒,但是不知道的同学也没关系。今天啊,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狼牙山的一个红色故事,这篇课文的名字叫《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感知字词句。
师:同学们,接下来你们要初读课文,看准字音,纠正错误。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找出五位壮士的姓名。
生:……。(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分别叫什么名字呢,你们找到了吗
生: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刚啊,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听到你们有些字音不准的小毛病。接下来,老师范读,同学们自己纠正自己的字音错误。
生……。(查漏补缺,发现错误)
(三)熟读课文,梳理脉络,研读问题。
师:同学们,课文标题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战士”呢 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生:“壮士”更好。“壮”有英勇就义的意思,他们英勇杀敌、敢于献身,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应该称为“壮士”。这个词含有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而“战士”仅仅表明了他们的身份,没有此意味。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用4个小标题分别概括2-5小节吗 试一试。
生: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一英勇跳崖
师:课文是如何表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品质的呢
生: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生:按照逻辑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四)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的认真学习,我们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无畏、宁死不屈、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日本帝国主义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太多的不幸,而每当国家危亡之际,总有人会挺身而出,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的光明未来而奋斗,希望我们能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开创未来,用行动向那些牺牲的革命先烈说一声“这盛世,如您所愿”,本课到此结束!
【作业布置】
1.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并背诵。
2.搜集其他的红色故事或爱国的名言警句,并复述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五壮士的尊崇与赞扬。课堂开始时,我通过“狼牙山”这个地点来导入课文,然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字音。在学生熟悉了解课文的情况下,我根据文章内容及价值导向适当提出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上这节课的时候,对有些重点的讲解不够清晰,时间上没有分布到位,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