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如图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民兵所采取的何种游击战术( )
A.地雷战 B.地道战 C.麻雀战 D.夜袭战
2. 经过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②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③国共合作抗日实现 ④八路军发动大反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 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豫湘桂战役
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D.爱国华侨的援助
5. 某旅行社准备组团,计划先后参观中共一大旧址、红军长征中召开的转折性会议的旧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你认为该团将要到达的城市依次是( )
A.上海、北京、南京 B.上海、遵义、延安
C.南京、遵义、北京 D.嘉兴、重庆、延安
6、有一首歌唱到:“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歌词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朝鲜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最早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五大
8、201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85周年之际,全国多地举行主题活动,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十四年抗战其实并不像抗日神剧里那样简单,血肉筑长城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 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④国民党政府始终如一的积极抗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抗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多少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
A.30年 B.35年 C.45年 D.50年
11、抗战后期,造成国民党军队大溃败的战役是( )
A、长沙会战 B、豫湘桂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12、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的重点是( )
A、加强对人员先期的经济掠夺 B、引诱国民政府投降
C、进攻敌后战场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13、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的扶植下,在南京建立了政权为( )
A、汪伪政权 B、伪满政权 C、南满政权 D、国民政权
14、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事件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15、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这次大会( )
A、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B、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D、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16、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召开 D.三大战役的胜利
17、2016年10月22日起,中国在法国冈城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主题展,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物品、信件、证词以及视频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参考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B.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照片 D.国际游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
18、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30多万我国同胞被日军杀害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成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今年是这一惨案发生( )
A.70周年 B.80周年 C.90周年 D.100周年
19、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发表该宣言旨在( )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败八国联军 C.消灭北洋军阀 D.赶走侵华日军
20、抗战时期,延安新华电台评论一场战役时说“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场战役应该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嫩江大桥之战
二、非选择题
2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结会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五四精神】
(1)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用他们的满腔热血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请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及体现的核心精神分别是什么?
【红船精神】
(2)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在哪里 大会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长征精神】
(3)长征途中召开的哪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的军事行动是什么
【抗战精神】
(4)日本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请写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举例说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战的史实
【学习感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中国精神
22.在一次历史课上,同学们在谈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小红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可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小明说:“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
小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不容易呀!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共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1000亿美元”
上面几种说法你同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警醒我们勿忘国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把前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后八年的全国抗战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来看待的……在1931年至1937年的六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并且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自2017年2月《求是》杂志《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材料二: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摘自《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材料三: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了日军大部分的兵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有效地配合了远东盟军的行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四年抗战”中局部抗战的起点和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次经典战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案
1-5A C D C B 6-10BBABD 11-15BCACA 16-20BCBDC
21、.(1)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爱国主义精神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会议:遵义会议 行动:渡过金沙江
(4)起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5)立足实际,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青少年时期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正能量,时刻准备着,做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言之有理即可)
22、赞成上面的几种说法。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1)局部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意思相似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意思相似即可酌情给分)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共产党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各答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3)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