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
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0点到0点,每周工作7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要找到自身方向就能满足这一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部分“内卷”青年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先,和他人处于不断争抢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C.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梁文道认为,农民的累更多是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只是精神上的累。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3分)
A.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蔡志忠面对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转换思路,创作内涵丰富的哲学漫画,最终脱颖而出。
C.某中学一名高三学子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D.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从青年自身角度看,如何缓解青年“内卷”?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上路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鲜橙多”瓶子。两年前孩子的父亲从一百多里外的镇上带回一瓶真正的“鲜橙汁”,瓶口扎着尼龙绳子,爷爷连剪子都不用,爷爷的手跟熊爪一样轻轻一扒拉,就把尼龙绳子撕掉了,爷爷换上牛皮绳子。家里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绳子,牲畜和动物都挺喜欢这些皮绳子。有了皮绳子,它们就属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们自己会回到村子里来。
爸爸妈妈从镇上回来看孩子。妈妈嘀咕:“该让他上学了,该让他用脑子了。”
“不是明年才上学吗?”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淡下来了。
“明年上小学,今年上学前班呀,都六岁了,城里的小孩两三岁就搞学前教育了。”
“我的孙子嘛,我也要搞学前教育。”
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
田野空荡荡的,玉米收了,棉花收了,葵花也收了,该翻的地翻过了,还有少量的玉米秆葵花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土地的前方出现沙丘。太阳慢慢升起来,没有光,好像没有睡醒。爷爷去年就告诉过孩子,那是太阳离得太远。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太阳远,孩子一直对爷爷的话保持怀疑。孩子好几次都在嘀咕;“明明是个窗户嘛。”沙丘上的太阳就像刚刚打开的窗户,好像是两个离开村庄穿过田野奔向沙丘的人打开的。他们家的麦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庄周围,只有土豆远离田野。村庄和大地都还沉睡着,爷爷就把他喊醒了。
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太阳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好多年以后,孩子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习惯。只有在苍穹之上往下看的时候,沙丘上的太阳就成了一扇打开的窗户。
爷爷说:“太阳离我们还远着呢。”
天亮了,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驱赶寒气。梭梭是没有烟的,纯一色的火焰,就像地底下奔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守着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结实浑圆的土豆。孩子还记得第一颗土豆露出来时所散发的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爷爷是一把好手,不会伤着土豆的,可孩子还是强烈地感觉到土豆饱满的汁液。孩子被火烤得热烘烘的,鼻梁上都冒汗了,孩子的热手捉住一颗正在滚动的土豆,两只手才能抓住的一个大土豆,刚刚从土里挖出来还带着大地的野性,紧绷绷的,稍一松手它就会跑掉。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一堆一堆的,那种凉飕飕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冲天而起,直上云霄。孩子连打几个喷嚏。爷爷让他去烤火。他蹲在火边。据说动物都怕火,包括狼虫虎豹这些猛畜都怕火,土豆也不例外。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躬着腰,毫不退让,太阳的金箭越来越密,快扎不进去了。爷爷还不住手,土豆一个一个滚出来,大地被掏空了。最后一颗土豆被掏出来的时候,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地松弛了。梭梭也燃尽了,没有火焰了,红彤彤的灰烬格铮铮响着一下子碎了,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土豆埋进火灰里,一共埋了五个。土豆开始吱吱叫,土豆在使它的力气呢。土豆劲大着呢。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就朝沙丘奔去。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远远超过它们被挖出来的时候。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再怎么跑也跑不过眼睛。远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样飞翔着呼啸着。
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他们就回去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运回了土豆。孩子一声不响地帮爷爷干活。孩子还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换句话说已经让人吃掉了,再换句话说,已经到远方去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扔出去以后,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宇宙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
暮色逐渐笼盖大漠,孩子自己挖了一个坑,孩子自己捡柴火点了一堆火。不是爷爷用的干梭梭,是干牛粪。谁都知道牛粪是大漠最好的柴火,过冬的大部分燃料靠干牛粪。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的火灰里,孩子知道这是比火箭更遥远的一种发射,孩子完全跟一个大人一样从容自如地做这件事。做完了,拍拍手。
第二年秋天,也就是八月底吧,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
爷爷——
村庄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到底是个孩子,绷不住了。
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正确的说法是来西部支援教育事业的志愿者。课讲得好,课外活动的时候还放电视,是大学生们带来的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了,事后想起来这个孩子是整个学校第一个回答北京老师提问的学生。孩子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学生们也瞪大眼睛,都以为答错了,可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漠人家的牛、狗等都拴着皮绳子,爷爷也给“鲜橙多”换上牛皮绳子,他想让“鲜橙多”属于村子。
B.爷爷把土豆埋进梭梭火灰堆里,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火灰里,留待远方来的陌生人,虽然两者行为有差异,但体现了大漠人家的精神传承。
C.小说结尾写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并详述了在学校上课的情形,小说这样写突出了北京的教育比大漠好的主题。
D.红柯的《大漠人家》所反映的是西部底层生活和底层人生,发掘他们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操守,赞扬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大漠人民的原始生活样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7.关于文中挖土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豆结实浑圆,散发着“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作者从外形、气味等方面展示了土豆蓬勃的生命力。
B.朝阳如箭,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而他毫不退让,挥动着手臂继续劳动,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讴歌了劳动英雄。
C.土豆的芳香跟随鸟群飞翔呼啸,而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发现“跑不过眼睛”,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
D.所有土豆被挖出来后,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松弛,作者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大漠的无私奉献。
8.小说开头部分,爷爷说“也要搞学前教育”。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其学前教育的内容。(4分)
9.“北京好,就是太偏僻”,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注①。军问:“以此何为 ”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日:“此使者乃前弃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 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
注:①“注”,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B.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C.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D.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鼎,西汉皇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所以每个皇帝的年号都有若干个。
B.《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和亲,也叫做“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军受命宙问徐偃,令其服罪。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D.终军请缨前往南越,为国捐躯。终军争取到出使南越的任务,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归附,结果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二十多岁的终军为国捐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2)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14.终军为什么不要出入关卡的凭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宋朝〕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②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
①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②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③骊山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D.本词是一首婉约词。“问长缨”句,含蓄委婉地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提醒统治者应关注请缨报国志士的呼声。
16.本词上片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请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
②李彦宏创立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之名源自《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着追求。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感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 ,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 。
(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 ,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 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形同虚设 受益匪浅 身体力行 吃苦耐劳
B. 纸上谈兵 受益匪浅 自己动手 勤俭节约
C. 形同虚设 不虚此行 自己动手 吃苦耐劳
D. 纸上谈兵 不虚此行 身体力行 勤俭节约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 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 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D. 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20.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分担、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
C.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密不透风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21. 画波浪线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三年疫情,冷凝百年变局的凛冽,我们困缚于巨变与惶惑之际,是勇气驱动我们不甘于麻木与注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人类的悲欢如此相通。是彼此的相信,让原子化生存的陌生人,开始相识、鼓励与接力,在那些静默的日子里,有多少社群和楼宇曾经化身方舟!
材料二:勇气,是生命在艰难时间奋不顾身的相信。相信,是时间赋予生命坚韧恒久的勇气。
材料三:坚守勇气,选择相信,软肋亦是脊骨,撑起那些与失望的周旋、对希望的执念。坚守勇气,选择相信,当你我眼神相会,那光芒是地上的一星火,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上述材料是2023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关于“勇气和相信”的论述。身处变局,身经悲欢,新时代的青年,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2023年,请结合材料和实际,写一篇文章发到班级群里与同学分享。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D【解析】D.“青年只要找到自身方向就能满足这一需要”错。
2.B【解析】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在形式上的一种表现。
C.“对主流文化的逃避”错,应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
D.“现在年轻人的累只是精神上的累”错,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可知,青年的累既包括身体上的累,也包括精神上的累。
3.C【解析】这名学生的人生规划,属于“内卷”。不合题意。
A.“平躺”属于以消极的方式来反抗“内卷”,属于“反卷”;B.属于“反卷”;D.属于“反卷”。
4.(4分)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1分)
①首先由“内卷”一词的风靡现象,引出“内卷”的宽泛概念。(1分)
②然后具体阐述“内卷”的特征及形成原因。(1分)
③最后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1分)
5.(6分)①善于接纳自己,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3分)
②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坚持付诸行动。(3分)
6.C。“突出了北京的教育比大漠好的主题”错。
7.C。无法推断出“他即将离开大漠”。
8.(4分)①劳动教育,如早上带领孩子挖土豆;(2分)
②感恩教育,如离开时在火堆里埋下土豆留给陌生人等。(2分)
9.①“北京好”,主要是指北京的建筑、教育(支援西部教育)、光碟等,这是大漠缺少的事物。(意思对即可,2分)
②“太偏僻”,主要是指孩子的认知中,准噶尔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意思对即可,2分。如果答出:这里有北京没有的大漠、物产等,也可给分。)
③通过这样矛盾的话语,赞扬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大漠人民的原始生活样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2分)
10.选B。
11.选A,“每个皇帝的年号都有若干个”错,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12.选C。C项,原文没有“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的信息。
13.(1)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2)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14.终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3分)
15.D。“婉约词”错,本词应为豪放词。
16.示例:上片引用韩世忠、谷城公、骊山母的典故,说明没有人指点教授,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表达了刘克庄希望统治者能够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的愿望。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若分析“长缨”这个典故,言之成理也可。)
17.①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③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18.选B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形同虚设:意思是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
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
自己动手:自己去劳动。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勤俭节约: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
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19.选D 【解析】前面提到“家常菜”一词,再看后面,“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与“幕后的辛勤付出”关联,排除AB。C项“劳动者”放在后一句句首,主语另起炉灶,不妥,排除C。
20.选A
【解析】CD滥用介词“通过”致主语残缺。
B项“更懂得分担”位置不当,应在“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之后。
21. 示例: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2分)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步进行潜艇发射。(4分)
22.① 设问: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所产生的影响;(2分)②排比:三个“意味着”突出了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侧面烘托出航天工作者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的重要性。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3分)
23.作文(60分,略)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郡人。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认为他很奇异,就和他结为好友。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奉命出使巡视郡国的风俗教化。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让胶东国、鲁国铸铁晒盐,回京后,汇报了所做的事,调任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是国家的大害,依照法律应该处死。徐偃认为根据《春秋》的道义,大夫出了疆界,遇有能够安定社稷、抚慰万民的事情,可以专断处理。张汤只能根据法律判定徐偃的罪名,却不能驳倒他用来辩护的《春秋》的道义,皇帝下诏命终军宙问案情,终军诘问徐偃,徐偃词穷理屈,服罪而死。当初,终军从济南赴京城谒见博士时,步行通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吏交给终军一块用帛制成的凭证。终军问:“用这干什么 ”官吏回答说:“回来时作凭证、经过这里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扔下帛制的凭证走了。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后,奉使巡视郡国,执持符节出函谷关东巡,守关的官吏记得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以前抛弃帛制符信的儒生。”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当时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自己请求出使说:“我连使草倒伏的功劳都没有,得以列为宿卫之臣,拿了五年俸禄。边境不时有战乱的警报,我应该披坚甲执锐器,面对矢石箭雨,开路前行。可是我不熟悉冲锋陷阵的事,现在听说准备派使者出使匈奴,我愿意竭尽精力激励气势,辅助贤明的使者,在匈奴单于面前筹划吉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下,不能在外任官捍卫边境,不足以独当一面,私下感到烦闷难禁。”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皇帝认为终军的回答非同一般,提拔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于是皇帝派终军出使南越,游说南越王,让他入京朝见,待遇比照内地的诸侯王。终军自告奋勇说:“希望陛下给我一条长缨,我一定缚住南越王把他带到宫中。”终军就前往南越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了并同意终军的话,率领全部南越人归附汉朝。皇帝非常高兴赐给南越大臣印绶,让南越统一使用汉朝的法令制度,来改变南越人的风俗习惯,令使者终军留下来安定抚慰南越。南越氶相吕嘉不愿意归附汉朝,发兵攻打南越王和汉朝使者终军等人,他们全都被杀死了。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都叫他“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