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9 15:51:54

文档简介

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商业和城市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同样是人类历史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早期的城市可能更像是“大农村”,但作为专门存储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创造的“容器”,它们不断吸收、汇聚、传播早期的农业文明与文化,有力推动了当时黄河流墩内的农村聚落向更高形态演化,将城市的承载和服务功能提升到更高发展水平上。
黄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城市革命”的摇篮之一。一直以来的主流意见认为,城市起源于五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陆续出现了古代城市。这一派的核心观念即“城市革命”,它始于澳大利亚历史和考古学家蔡尔德。他把“农业革命”视作“城市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世界最早的大河文明中,都是先出现了“农业革命”,继而繁育出和养活了更多人口,再构建出较为复杂的分工体系及社会关系,最终才导致了历史上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诞生。历史上的黄河流域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也因此而成为地球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在人类“城市革命”的年代,拔地而起的黄河流域古代城市,实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并非经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自成一体、一脉相承的独立系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标识意义大的地区之一。从古代城市数量来看,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那么黄河流域城市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容器。据傅崇兰先生统计,“上下5000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海和陆的周边地区产生过国家统一和分裂过程中的60多座重要都城、几十座重要省城和2000多座县城。”从古代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都城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领区,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主要和最重大的发明和创造,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汉唐王朝均建都在黄河流域,不仅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城市总体格局,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
再说文明标识。黄河流域集中了中华古代文明精髓和中国古代文化精华,是文化元素最齐备、文明标识意义最重大的区域之一。以著名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为例,其中记载的重要时刻、重要地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都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它们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走向和民族精神性格建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河流域古代城市既是黄河精神和文明火种的主要发生地,也是它们得以保存、传承和发扬的坚强堡垒。深入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的规律和特点,全面阐述其文明价值和文化精神,不仅有助于发现黄河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的主干道,也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照。
摘编自刘士林《黄河流域城市的历史起源与变迁》
材料二: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于 2023年4月才日起施行的《黄河保护法》,是在大力巩固既有治理和保护成效的同时,于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的大治理、大保护能力。
法律内容覆盖了黄河保护治理中的一系列焦点问题,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法律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法律强调,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配置,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困扰黄河安澜的“痛点”问题,在解决上有了总方针,并实现了有法可依,不仅方向明确,而且权威性全面升级。
黄河保护和治理中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即是流域内跨行政区域较多,在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前,容易出现效率低下乃至“各自为政”的倾向。对此,法律明确,国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指导、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众所周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至今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对之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一直是黄河保护治理课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千秋大计。出台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将黄河保护和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是与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相匹配的标志性举措,也是黄河保护和治理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摘编自《黄河保护法来了,以法治守护母亲河安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蔡尔德的观点,黄河流域是地球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是因为黄河流域较早地出现了“农业革命”。
B.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所表现出的自成一体的独立性,实证了黄河流域古代城市是人类历史“城市革命”的产物。
C.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一直是我国都城的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领区,在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D.国家对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由来已久,《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将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治理方面的几大“痛点”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流域古代城市既是黄河精神和文明火种的主要发生地,也直是专门存储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创造的“容器”。
B.两则材料分别出现了“摇篮”“母亲河”的表述,都体现了黄河对中华文明传承及民族精神性格建构的重大作用。
C.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治理和保护的能力,这与黄河流域在生态及文明方面的重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D.打破流域内行政区域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效能提升,确保黄河安澜的有效路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B.古都邯郸曾跻身六大商业都市之列,在今天的中国语文中,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1584条,“邯郸学步”更是家喻户晓。
C.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D.盛唐气象成为文人的创作题材,如骆宾王的“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4.材料一除了语言严谨有说服力外,在论据和论证方法还有怎样特点?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依据上述材料,概述《黄河保护法》覆盖了黄河保护治理中的哪些焦点问题?(6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扬州
彭学明
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
扬州是属水的。水即是扬州的脸蛋和瞳仁,又是扬州的骨血和生命。
大长江、古运河、瘦西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水巷,都在以无处不在的水色深情款款地顾盼你、拥抱你、款待你。我们先不说天赐的长江是怎样丰润扬州,单说人工开掘的古运河和瘦西湖是怎样哺育扬州。
扬州的古运河,是古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的结晶。春秋战国时期,扬州称为邗,吴王夫差觉得长江之水如此滔滔不绝而流逝,有些暴殄天物,就命人在扬州的长江口边打开一个口子,挖出一条长达一百多公里的人工河道,把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引流进来,作为讨伐齐国、运送军马与粮草的军需线。不想,这条军需线成了民生线,极大地方便了扬州,给扬州带来巨大的变化与繁荣。
因了水,扬州交通便利、千帆竞发,可以通江通海;因了水,土地不再焦渴,庄稼得以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天南海北的商贾来这里进货发货,安家发家,成为一个个富商、一个个大户。一个个水码头就这样起来了、繁忙了;一个个小村庄就这样变大了、繁盛了。有的成了小城,有的成了小镇,一路下来,就连成了一个大大的扬州,成为旷世的人文财富与风景。东关街、瓜州镇、湾头镇、邵伯镇、月塘镇、个园、何园、龙首关、水斗门、汪氏小苑等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隋炀帝从杭州开始,先取钱塘江之水,再取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之水,开掘一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连通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古运河,自然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贯通扬州城的古运河有三十多公里。这是祖先气息浓郁的三十多公里,是祖先身影清晰的三十多公里。这三十多公里的水路,扬州走了两千多年。
每一程,都有历史的涟漪。
每一步,都是现实的光影。
水是新的,也是旧的,新旧合一的水,先是在扬州混装为一壶,叫瘦西湖;又在扬州打通一关,叫东关;再在扬州弯一个湾,叫茱萸湾;最后在扬州坐落成一个洲,叫瓜洲。
瘦西湖其实不瘦,有着七百多亩的宽阔水面,只是腰肢细长,故称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运河的动脉,是扬州城市的灵魂,有了瘦西湖,扬州人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因为,瘦西湖实在是美,美得都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形容和装饰。碧水上绿树成荫,绿树下芳草萋萋,芳草里鲜花盛开。还有一座座长虹卧波,一架架水车戏水,一处处亭榭斜阳。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
船是水的亲戚,船吃一辈子的水,却一辈子都没吃够;船赶一辈子的水路,一辈子也没有赶完。船的骄傲就是祖祖辈辈都与水为伍,都为水而生。船也因为这条水有了说不尽的荣华富贵,道不尽的幸福人生。这里的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想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就是一边看船剪开一线水波,一边听风撩过一片白云,茶里煮诗,诗里烹酒,酒里弹弦,弦里和歌,歌里曼舞,留下佳话,唱和古今。“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诗句里的二十四桥,就是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也就是我说的一座座卧波长虹。
当年,鉴真就是这样撑开一河春水,东渡日本,传授佛教和唐朝文化;马可波罗就是这样拨开一河秋波,远行扬州,寻找他的东方乐园。
水美的地方,总是人美的地方,人美的地方,总是爱美的地方。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你看水灵灵的扬州,到处都是水灵灵的人。无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那些水边长大的扬州人,个个都出落得水灵灵的,如出水芙蓉。你看,那撑着伞远去的女孩,不就摇曳生波么?这迎面走来的男孩,不就双瞳剪水么?
水养人,人随水。水性融人性,人性通水性。
扬州人柔软、平和,好像一辈子都不会生气,一辈子都不会烦恼。但是这并不代表扬州人软弱、无能。相反,扬州人柔韧坚强,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和以柔克刚的能力。
扬州人质朴善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
扬州人重情重义。于友情,水乳交融。于爱情,相濡以沫。于亲情,血浓于水。
扬州是个你来了就喜欢的宝地,扬州人是你见了就喜欢的人。
(引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0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骨血”与“生命”两个词语,既点明水是扬州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表明水孕育了扬州人的特点。
B.隋场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涉及的水域、地域多而广,展现这一过程,能够突出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地位。
C.以船的口吻、从船的角度写船与水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展现水对扬州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D.鉴真东渡、马可波罗寻找东方乐园的历史事件,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又证明扬州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十分便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实写扬州细雨中的景色,描绘扬州如画般的迷人之境,渲染诗意浪漫的氛围人为全交莫定赞美的感情基调。
B.作者在描写瘦西湖时,运用叠词,表现瘦西湖景观多的特点:又使用数量词,定格画面,使意境更加具体而真实。
C.作者引用李白、杜牧等人的诗句,展现扬州的美丽与繁华,揭示瘦西湖所具有的历史人文意义以及丰厚的文化意蕴。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首尾都在揭示水与人的紧密联系,使文章内涵丰富而深刻。
8.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赏析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9.文章以“水扬州”统摄全篇,请结合文本,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做简要分析。(6分)
二、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
①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
②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③北郭骚踵门见晏子,曰:“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桑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悦要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遂造公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国必侵矣。方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绝颈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驰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大息而叹曰:“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吴起为魏将,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子自吮其脓。其母泣之,旁人曰:“将军于而子如是,尚何为泣 ”对曰:“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 (节选自《说苑·复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B.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C.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D.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逮臣有不测之功”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含义相同。
B.“而亡其骏马”与“商女不知亡国恨”(《泊秦淮》)两句中的“亡”含义相同。
C.“愿乞所以养母者”与“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D.“遂造公庭”与“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届原列传》)两句中的“造”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相交就像市场买卖一般,臣子有大功之时,君主施以重赏,当君主管赐超乎寻常,臣子定当以死相报。
B.秦缪公在寻找自己骏马的过程中,发现骏马已经被杀,并被分食了,秦缪公没有怪罪他们,还赐给他们酒喝。
C.晏子被迫逃亡,北郭骚来到齐景公的朝堂,转告景公,自己要以死来洗刷晏子的冤屈,转身退下,就自刎而死。
D.吴起率军攻打中山国,一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脓血。士兵的母亲联想到丈夫的经历,感动落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2)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14.文中哪些事例论证了“德不孤,必有邻”。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宋朝〕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②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②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③骊山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D.本词是一首婉约词。“问长缨”句,含蓄委婉地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提醒统治者应关注请缨报国志士的呼声。
16.本词上片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请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句无奈的叹息,道出同心而离居的感伤。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3)欧阳修《秋声赋》里写秋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而“秋风”这个意象,在陆游的诗中也出现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方的哥特式教堂被文学家雨果誉为“大艺术”,雕塑、绘画、音乐等曾经都依附于教堂;东方可以称作“大艺术”的,非中国园林莫属。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 ),墙体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与周围景致交融为和谐的整体。由建筑的小空间进入自然的大空间,中国园林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而非控制自然。
虽然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帝王、贵族、士大夫等阶段,但雅集却①,出现在各个时代和各类园林中。园林的景致②,先贤的风雅令人神往。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将饮酒、作诗、品茶、弈棋、赏曲、鉴古等生活升华为艺术。从而造就了堪称“大艺术”的中国园林。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更需要的或许并非向外的追寻,而是向内的回归。所有的答案早已③在中国园林中,等待着匆忙的现代人的④和发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脉相承 美轮美奂 寄托 离开 B. 口耳相传 美轮美奂 寄寓 归来
C. 一脉相承 引人入胜 寄寓 归来 D. 口耳相传 引人入胜 寄托 离开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西方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中国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
B. 西方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中国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C. 中国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西方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D. 中国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西方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生活场所,而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B. 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游览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C. 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游览场所,而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D. 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骨质疏松也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在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容易被人忽视。很多人在骨折发生之后,才惊觉自己已经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一是 ① ,日常饮食如缺乏钙、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将不利于骨骼健康。二是很少晒太阳,维生素D缺乏,在骨质疏松人群中,低维生素D水平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不常去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因此, ② 。三是身体活动不足、缺乏身体活动会导致骨骼和肌肉中钙的流失。不爱运动的人会更容易发生髓部骨折。加强体育锻炼,以抗阻力和有氧运动为主并长期坚持,将对骨骼有益。四是经常跌倒、有跌倒倾向的人骨折的风险更高。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最高。老年人群可以参加一些 ③ 的运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辞海》中对移就修辞格的解释是,“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这一修辞,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A (B 项主客关系倒置。见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C 项扩大时间范围。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选项“一直是”前有“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的修饰限制;D 项表述过于绝对。选项“《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将从根本上”错,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在解决上有了总方针”。)
2.B (“都体现”错。材料一的“摇篮”表明黄河流域孕育中国古代城市,材料二的“母亲河”表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3.C (C 项内容属于长江文明。)
4.(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1)论据充分,引用国内外学者观点及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2分)
(2)综合运用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论证过程具有说服力。(2分)
5.(每点 2 分)
(1)生态环境脆弱。
(2)水资源短缺。
(3)流域内跨行政区域较多,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容易出现效率低下乃至“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协调”)的倾向。
6.D (“又证明扬州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十分便利”错。鉴真、马可波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这里的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扬州的水具有历史的意蕴。)
7.A (“实写”错。由开篇“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可知,开篇是是想象,是虚写。)
8.(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1)运用比喻修辞,把历史人物、事件及变化比作涟漪、光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运河对扬州城历史发展的意义。(修辞)
(2)句式整齐匀称,增加了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句式)
9.(每点2分,满分 6分。答出3点即可。)
(1)以“水扬州”为题,揭示扬州的水性特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开篇点题,点明了扬州人和扬州城市“属水”的品格。
(3)主体部分叙写以古运河、瘦西湖为代表的水系对扬州经济、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4)结尾突出扬州水性与人性交融的特点,呼应题目,抒写对扬州、扬州人的赞美之情。
10.C
11.B (两句“亡”含义不相同。)
12.D (“感动落泪”不当,士兵母亲想到儿子将要报恩,可能战死疆场,担忧而落泪。)
13. (1) 因此臣子辛勤劳苦为君王,而不希求君王的赏赐;君王执政施恩来治理臣民,而不求感恩。 (2)我不贤,罪过本来就该受到这样的处置,而贤士用生命来为我昭明,真痛心啊!
14.(1) 秦缪公原谅了杀马食马肉的人,那些人帮助缪公解难胜晋。
(2) 晏子帮助北郭骚供养母亲,北郭骚以死证明晏子的名节。
(3) 吴起亲自为受伤士兵吸脓,士兵作战勇猛向前不退缩。
(满分3分,每点1分。每点均须围绕“德不孤”“有邻”两方面表述。)
15.D。“婉约词”错,本词应为豪放词。
16.示例:上片引用韩世忠、谷城公、骊山母的典故,说明没有人指点教授,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表达了刘克庄希望统治者能够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的愿望。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若分析“长缨”这个典故,言之成理也可。)
17.(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C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口耳相传:意思是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引人入胜:十分吸引人,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寄托: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寄寓:寄居,依附。
离开:离去。归来:回来,回归。
19.A,前后衔接得当。
20.B 解析:
①“拥有”与“诗意的栖居”不能构成动宾关系,改为“实现”。
②“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只是……更是”是递进关系。根据语意应用递进关系。
③“诗意的栖居”属于“生活场所”
21.(满分 6分,每空 2 分。)
(1)食物不均衡会引起营养不良;(2)要尽量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3)改善平衡、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
22.(答对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1)形象地揭示出骨质疏松症容易被忽视的隐性特征;(2)指出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危险。
23.(60分)立意:
1.选择并坚守心中道义。
2.坚守安贫乐道,选择心灵的自由。
3.为国家利益而选择,为心中信念而坚守。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施行恩德的人以不让人感恩为贵重, 接受恩惠的人以必定报答为高尚。因此臣子辛勤劳苦为君王,而不希求君王的赏赐;君王执政施恩来治理臣民,而不求感恩。所以《周易》上说:“(为政者) 使民劳苦而无怨言,有功却不求感恩,这种人淳厚到了极点。”君臣在一起,用市场上做买卖的方法交接,君王悬示爵禄来对待臣下,臣下竭尽全力来回报君王。等到臣下有了不可估量的大功,君主就对他施加重赏;如果君主对臣下有超越寻常的恩惠,那臣下就必定以死来回报他。
秦穆公曾经外出,他的骏马走失了,他亲自前去寻找它,发现有人已经杀死他的骏马,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那些人都吓得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马上依次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感到羞惭而离去。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并围困了他。以前吃马肉的那些人在一起相互说:“可以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惠了。”于是他们冲溃了晋军的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晋惠公后回师。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回报啊!
北郭骚亲自上门求见晏子,说:“我私下赞赏先生的仁义,想要讨一些东西来奉养我的母亲。”晏子派人将仓库中的金钱和粮食分拨一些送给他,他不要金钱而接受了粮食。不久,晏子被齐景公怀疑而出走。北郭骚叫来他的朋友并告诉他们说:“我赞赏晏子的仁义,并曾经向他乞讨过奉养母亲的粮食。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对赡养过自己父母亲的人,应该用生命来替他受难。”如今晏子被怀疑,我准备以死来洗刷他的冤枉。”于是就到齐景公朝堂,请求传达的人转告景公说:“晏子是天下的贤人,如今离开齐国,齐国必定会受到侵犯。如果必定见到齐国被侵犯,不如先死。请让我断颈来辨白晏子的冤枉。”说完转身退下, 自杀了。 齐景公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乘上驿马亲自追赶晏子,一直追到国都郊外,请求晏子返回。晏子不得已才返回,听说北郭骚用死来为他辩白冤枉,长叹一声说:“我不贤,罪过本来就该受到这样的处置,而贤士用生命来为我昭明,真痛心啊!”
吴起做了魏国将军,进攻中山。军队中有人长了痈疮,吴起亲自用口为他吸脓。那人的 母亲为此哭泣,旁边的人说:“将军如此对待你的儿子,为什么还要哭泣呢?”那人的母亲 回答说:“吴起用口吸过这孩子父亲的伤口,他父亲便在泾水之战中被杀,战斗中他毫不退缩,战死了。如今吴起又为我儿子吸脓,不知道这个孩子又将在哪一次战斗中死去,因此为他哭泣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