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一: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新高考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十一: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新高考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0 09:0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十一: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
【2022·山东】1.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2022·山东】2.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2022·广东】3.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2022·湖南】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022·湖北】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2022·江苏】6.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2022·北京】7.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2·浙江】8.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2022·山东】9.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2021·天津】10.俄国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彻底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2021·天津】11.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
A.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轴心国集团的瓦解
C.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 D.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
【2020·天津】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2019·浙江】1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北京】14.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2020·天津】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下面是一幅历史漫画的构思,其中蕴含着历史内容和历史寓意。
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
漫画的中心是一张圆桌,三把座椅。座椅上分别搭放着一件带有元帅领章的军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叽色厚风衣。桌上是一张欧洲地图。桌旁一扇高大的窗户,落地窗帘上端分开,下端聚拢,正好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窗外的天空聚集起阴云。
提示:从(1)(2)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构思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和符合史实的寓意。
(2)围绕1919~1939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按照历史漫画的呈现要求,构思一幅历史漫画并加以说明。(要求:自拟标题;写出构思,无需作画;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主义。马克思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根据题干材料和结合所学,亚洲开展了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同时列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相同的理想”是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故D项正确。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与欧洲无关,排除A项;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亚洲民族解放,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时期英国对法国态度的变化。从材料“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可以看出英国态度转变、大力援助法国的目的是避免法国与德国单独议和、自己孤军奋战,故C项正确;A项与当时欧洲史实不符,加大对法国的援助直接原因是维持法国的抵抗,而不是尽快恢复欧洲和平,故A项错误;一战前与法国和俄国结盟就表明英国已经放弃了势力均衡的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主要目标是抵抗德国的进攻,而不是英法联合控制欧洲,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等信息可知,苏联为了铲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实行工业化,建立公有制,从而改变阶级结构,A项正确;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家庭经营都不是“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排除B、C两项;恢复市场作用是苏俄应对政治经济危机的措施,但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当时出于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符合实际需要,A、B项错误。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消除私人所有制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说明了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D项正确;“不利于”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对外输出的商品中仍然保留一些旧时代的痕迹。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外贸的需要,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外汇,巩固新生的政权,B符合题干的意思;A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1919年”正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从材料中的“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8年,此时工业化并未开始,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联合国宪章》,均为主权国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规则,属于国际法,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仅适用于美国,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可知列宁是主张实行电气化,即实行现代化大生产,C项正确;列宁关心的是生产模式的问题,并不是速度问题,排除A项;新经济体制并不是实行大工业化生产,排除B项;“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局面的出现不在这一时期,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是苏联一五计划开始的时间,1932年是苏联一五计划结束的时间,1937年是苏联二五计划结束的时间,即材料所列时间正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由材料表格可知,苏联工业化期间,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也在增加,因此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故B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材料和强调了农业集体化,A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材料并没有列举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因此C与材料无关,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同时并举的,而且结合所学可知,农业集体化虽然不符合农民利益,不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而实行,但确实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发展,故D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故选:B。
10.答案:A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意识形态对立消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1943年5月,美英联军完全控制了北非,迫使在当地的德、意军投降。两个月后,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下台,新政府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并退出轴心国,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B项正确;A项是诺曼底登陆,排除A项;C项是1942.7-1943.2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根据题意可知,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也采取了部分国家干预的措施,但他最终失败的原因是推行的行政力度过小,没有能够真正地应对危机,故A项正确;胡佛与罗斯福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是化解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B项;在美国政治体制之下,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要遵循的法律程序是相同的,排除C项;二者关注的社会问题都是经济危机,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斯大林”“红场阅兵”等反映出“这次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故①正确。②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故排除。③发生在1942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④是莫斯科战役胜利的意义,故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
14.答案:
(1)分类:官方档案①③ ;书信②⑧;报刊报道④⑥⑦⑨⑩ ;个人著作 ;民间口碑资料⑤。
(2)答案: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意义: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认知;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提纲:
1,一战爆发与进程
2,英法招徕华工
3,华工出国
4,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
参考资料:①②③⑤⑦。
15.答案:(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主要参加者有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会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对战后世界特别是欧洲做出安排。用三件放在座椅上的衣物代表着“三巨头”,并暗示讨论激烈;“V”形表示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结局光明;窗外天空的阴云预示着“冷战”的隐忧。雅尔塔会议既给人们带来了胜利光明,也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2)参考答案
标题:岌岌可危。
构思:漫画的中心是一个独自推着巨大地球的欧洲人,正颤颤巍巍地通过一座独木桥,独木桥的中心写着“捷克危机”,独木桥即将断裂,桥下便是万丈深渊,其中写着“战争”二字,桥的对岸写着“和平”。背景是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恶劣天气。
说明:整个漫画描绘的是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进一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捷克危机的爆发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即将断裂的独木桥和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恶劣天气寓意着和平岌岌可危的局面,预示着世界即将坠入战争的深渊。结合史实,由于英法等国惧怕战争,它们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并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解析:第(1)问,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如漫画题目——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漫画构思背景即雅尔塔会议的背景;漫画构思的历史内容即雅尔塔会议的相关内容,包括主要参加者、会议内容、重要影响等;符合史实的寓意即解读此漫画的各相关要素,如说明三件衣物、“V”形、阴云代表或说明的内容。第(2)问,可根据题目要求,选取1919-1939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仿照题中材料漫画构思的示例,写出漫画的构思,包含标题、漫画内容及细节的描述,并对自己创作的漫画进行说明,揭示其中的寓意。注意应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