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新高考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新高考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0 09: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2·山东】1.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2022·山东】2.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2022·广东】3.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
【2022·广东】4.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2022·广东】5.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2022·湖南】6.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 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2022·湖北】7.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湖北】8.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2022·江苏】9.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2022·江苏】10.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2022·辽宁】11.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2022·北京】12.《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022·北京】13.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2022·山东】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辽宁】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材料“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说明该学者认为因为该书对我国筹划边疆事宜有帮助,所以需要学习,即强调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国际法的相关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宗藩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要学习国际法,并未涉及融入国际社会的相关内容,也无法看出该学者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外交制度,故B、C两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新政。材料显示两次“新政”都重视发展近代企业发展和商务,可见是为了“求富”。再结合所学,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主张“中体西用”,以挽救漬政府的统治。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也是为了挽救清朝危局,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而非地主阶级洋务派和清政府的主张,B项排除。“以商救国”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C项排除。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考试的废除。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排除B项;此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表明,南通大生纱厂与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相互促进,说明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皆排除。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公使馆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和汉学研究,不但注重培训译员,还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将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进行归档,这有助于提高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没有涉及中国向西方学习,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西方文明的创新,故排除B;材料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故排除C。故选:D。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材料中该青年在元旦之日看到“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正是民国元年元旦这一天社会新景象的反映,C项正确;“益增今昔之感”体现了作者对新社会的喜悦之情,未体现“失落情感”,排除A项;清政府被推翻、帝制终结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与题干“元旦”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圭高度评价美国博览会,批评国人对西方科技的不重视,李圭的言行表明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B正确;李圭的言行是想激发国人学习西方的兴趣,和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无关,排除A;美国举办博览会不能说明美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甲午战后才出现实业救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辫子象征的是清政府,剪辫子体现的是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态度,D正确;剪辫子并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青年的时尚”,排除ABC。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材料中“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表面是要增加德国教学的名额,本质上是要加强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争取在华的权益,D正确;ABC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并不是本质,排除。故选:D。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原因:李超是当时新女性代表,她冲破家庭和世俗势力阻拦,赴京求学;虽然贫病交加,却仍然坚持理想,最终病死在医院;引发了人们对旧家庭制度的批判;连带引发了女子教育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的讨论。
出路:解放思想,反对重男轻女,实现男女平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第一小问,据材料“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说明李超是当时新女性代表,她冲破家庭和世俗势力的阻拦,赴京求学;虽然贫病交加,却仍然坚持理想,最终病死在医院;据材料“我们研究她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说明李超之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激发了人们对旧道德、旧礼教等的批判,并引发了女子教育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的讨论等,这些问题触及中国近代社会深层次的弊病,对其广泛关注有助于解放思想,对社会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从批判旧道德、解放思想,男女平等等方面回答。
15.答案:(1)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有所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中“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可知,西学进一步传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2)作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根据“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可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可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根据“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可知,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