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最后一课》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21:32:32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最 后 一 课
都德哽住赚钱磨损踱步惩罚祈祷诧异宛转喧闹懊悔钥匙郝叟胳膊旷课gěngzhuàns?nduóchéngqí dǎowǎnchàxuāngē bokuànghǎo sǒuàoyào shi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基础知识----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基础知识----作者情况 都德(1840─1897)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不许教法语。
小说《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创作背景----普法战争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
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
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
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
情。
1.题目“最后一课”是指什么?2、这篇小说主要写了谁?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 生。二、整体感知 3、按照在赶往上课路上、上课前和上课中、上课后的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3、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②第二部分(7----23)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③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整体感知 自然环境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为下文……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暗示社会背景;
⑥预示人物命运,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⑥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环境描写的作用:4、在文中的第一部分,你能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么?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布告牌发布的各种消息.
②社会环境描写。
③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
引出下文。
二、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简要概括)
2、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阅读7—10段回答, 在小弗朗士眼中,最后一课的上课的气氛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从课前气氛、学生表现、教师表现三方面考虑)三、精读赏析----小弗朗士三、精读赏析----小弗朗士


1、通读课文,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简要概括)
从贪玩、逃学、不爱学习到为自己的行为懊悔,深深热爱法国语言。
2、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由于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深深眷念。
②受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和爱国氛围的感染、影响。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在小弗朗士眼中,最后一课的上课的气氛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完成下表。三、精读赏析----小弗朗士 阅读7--10段,回答4、在小弗朗士眼中,最后一课的上课的气氛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完成下表。三、精读赏析----小弗朗士 阅读7--10段,回答第7、8段第7、8段第9-10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最后一堂课的意义,渲染了浓烈的爱国气氛。
1、韩麦尔这一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速读课文,文章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爱国形象的?划出相应的描写语句(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说说这些描写具体表现了(写出了)什么。
◆示例:第53页第24段“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极其悲痛愤慨。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爱国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第9页第10段)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韩麦尔先生非常重视这最后一课,这样穿既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语言描写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51页第18、19段)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深刻的自省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语言描写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50页第20段)
◆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语言描写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50页第20段)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钥匙、监狱的大门、打开监狱的大门分别指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钥匙比喻祖国的语言
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打开监狱大门指使人民获得自由。
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三、精读赏析 (二) 动作、神态描写
①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52页第22段)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②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54页第29段)
表现对国土沦丧的极端痛苦。
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动作描写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53-54页第27-28段)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①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②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深刻的自省精神和 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出了他
对 。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深刻的自省精神和 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出了他
对 。三、精读赏析----韩麦尔先生爱国对最后一课的重视、纪念以及对失去的国土的敬意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执着信念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文章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小结
①本文的作者 ,他是 国作家.
②本文的体裁是 ,它的三要素是 、 、 。
③本文以 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 热情.
④第一部分是故事的 ,有两个细节暗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请指出:
都德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布告牌发布的各种消息.
法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普法爱国开端达标测试课题:《最后一课》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一单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也有一个国家的尊严。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明确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教师解读。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哽住(gěng) 赚钱(zhuàn) 磨损(s?n) 踱步(duó )
惩罚(chéng) 祈祷(qídǎo) 宛转(wǎn) 诧异(chà)
喧闹(xuān) 胳膊(gē bo ) 旷课(kuàng) 郝叟(hǎo sǒu)
懊悔(ào ) 钥匙(yào shi) 肃静(sù ) 惨白(cǎn)
【整体感知】
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谁?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的见闻感受
准确把握课文结构。
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7----23)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妙点揣摩】
1、通读课文,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
2、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归纳: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
3、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归纳: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速读课文相关内容,标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并分析该人物。
归纳: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一下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归纳:自然环境:表现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反衬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6、赏析下列句子:
(1)“可怜的人!”
他身为法国人,却不能讲法语;辛勤工作了四十年,却要被赶走,
他内心悲痛,令人同情。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 的爱国热情。
(3)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 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有什么含义?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使法国人民失去自由比作监 狱。
只要牢记自己的祖国,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 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神圣地位。
比喻,表现作者对祖国文字、祖国语言的热爱。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集思广益】
1、这篇小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2、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
归纳: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成果采撷】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达标测验(10分)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每空0.5分)
踱(duó ) 懊悔(ào)(huǐ) 哽(gěng)
chéng fá(惩 )( 罚 ) 钥匙(yào )(shí ) qíd?o (祈 )(祷)
2、填空。(5分)
(1)本文的作者是___ 国作家__ 。
(2)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和 。
(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
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时代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小说常识。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