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土地的誓言(课件+导学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9土地的誓言(课件+导学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21:42:45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松


上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军进沈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小西门随意搜查行人,并强迫被搜查者弯腰90度。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我要妈妈战后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学习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3、培养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字词检测炽痛 chì 嗥鸣 háo 斑斓 lán 谰语 lán怪诞 dàn 亘古 gèn 默契 qì 田垄 lǒng zhà měng 蚱蜢 污秽 huì 召唤zhào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 通过回忆关东原野丰富的物产、特有的景色及儿时在故乡的美好生活,抒发作者了对故乡炽烈的热爱和眷念,表达了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的决心。国土遭到践踏的悲愤心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
与怀念;对祖国的热爱。 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理解标题的含义
点拨:“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
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
这里,是表现作者对家乡土地的强烈感情
如如决堤之水一样不可遏抑地向四下任意
奔流。比“澎湃”“涌动”多了几分野性和难
以驾驭的力量。赏析:……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赏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过我的手印”
中的“埋葬”。 “埋葬”原意是指埋掉已经死去的事物或者消灭、消除的意思。这里指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
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
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情感更直接迫切
,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可把它分为呼人、
呼物两种形式。关于呼告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课题:《土地的誓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二、教学目标: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与难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电视画面展示东北的大好河山、丰富物产及“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此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1931.9.18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耻辱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占领了东三省,三千万东北同胞成了亡国奴。他们被迫离乡背井,远离故土,可他们的心,从来没有忘记过故乡。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年轻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国破家亡的东北同胞那深沉、饱满的爱国热情!
【明确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3、培养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教师解读。
【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读准下列字音
炽痛(chì ) 嗥鸣(háo ) 斑斓( lán ) 谰语(lán )
怪诞(dàn) 亘古(gèn ) 默契( qì ) 田垄(lǒng )
蚱蜢(zhà měng ) 污秽(huì )
2.解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3.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
归纳:通过回忆关东原野丰富的物产、特有的景色及儿时在故乡的美好生活,抒发了对故乡炽烈的热爱和眷念,表达了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的决心。
【描点揣摩】  
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归纳:本题意在揣摩精彩语段,通过揣摩语言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第1小题提示学生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第2小题,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品味语言。如斑斓、奔驰、幽远等等,都引发读者的联想。

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题,鼓励学生发挥质疑精神,对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加以评论。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归纳:这是一道语言积累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通过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
例句如下: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集思广益】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成果采撷】
小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不忘国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2.做《新课堂》第41、42页的1---4题。
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
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吴福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