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一旦向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便将之转化成审美语言影响人类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纵深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使中国文艺承载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与审美观,体现中华历史之精髓、中华文化之精魂,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则使中国文艺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实现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收获广泛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所形成的光荣传统;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要一脉相承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思想的中华美学精神﹐不断探索兼具当代品格与民族风范的审美形态。
另一方面,中国文艺要树立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让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描摹及对未来的憧憬,透过精湛的文艺表达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传播当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旨趣,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文艺作品深邃的精神意义与卓越的审美价值,登顶时代文艺高峰,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摘编自李志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高峰》
材料二: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 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竞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具有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却言精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评论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语言生动活波,富有文采。上述我国古代文论便渗透着审美情趣,形象感。许多文章读起来如同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读者既得到理论启示,又能获得艺术享受,大大缩短了评论与读者的距离。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注重社会性影响,它需要一种大众化的语言符号,必须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总之,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呼唤文艺批评的新作为。评论者要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不断提升敏锐的感受力、精准的判断力,注重把抽象的观念,概念转化成具体丰富的文艺话题和内容,转化为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务去说“大话”“空话”凌空蹈虚的坏习气,找到评论和作家艺术家的交汇点,努力建构接地气,有活力的文艺批评体系。
(摘编自马忠《让文艺批评“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艺可以在转化现实生活后,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实现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中国文艺既要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也要塑造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
C.文艺批评不受大众待见是因为其缺少审美旨趣和权威观点,改变这种情形刻不容缓。
D.文艺批评有其自身的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需要有真知灼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B.中国文艺要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风范,就必须树立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C.评论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挖掘批评对象的多重意蕴,目的是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D.优质的文艺评论文章可缩短评论与读者的距离,可使读者获得艺术享受和理论启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C.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D.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
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
4.材料一的论证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如何才能让文艺批评“活”起来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Ⅲ(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婆
佚名
西门,原是修伞补鞋的。早年间去黔地谋生,钱没赚到,却领回一个又黑又瘦的女人。女人叫水香,绰号猪婆龙,昵称龙婆。猪婆龙是水中神兽﹐传说有翻江倒海之力,将此物冠于女人头上,可见她水中手段了得。
龙婆自说能一苇渡江:脚踩一条毛竹,手持丈八竹竿,在水中如履平地。听者都说她吹牛,一苇渡江,那是达摩老祖做的事,你一个凡胎俗女,也能 西门却笑而不语。
龙婆娘家就在乌江边上,她从小伴水长大﹐水中的事情熟得很。西门就弃了修伞补鞋,夫妻俩荞了一群鸭子,临江而居。几年下来﹐龙婆如蛇蜕壳,白胖起来﹐龙婆自个儿总结是水土养人。
那年浣江发大水,一个小孩被浪卷走,救援者推船出水,又被洪水打回。孩子的母亲心急如焚﹐跳脚嚎啕。危急关头龙婆现身,一脚蹬翻鸭棚,抽出一支毛竹,丢入水中,-跳而上。毛竹负重,沉水后复窜出水面,龙婆歪一歪,稳稳立住,操起赶鸭竹竿,点水而出。浊浪排空﹐大水中冲下来的杂物张牙舞爪﹐龙婆却如杂技表演,扭身挥杆自如。竹如利刃﹐劈浪剑走。围观者皆张口如鹅蛋。正悚然时,龙婆已近中流,跳下水去,拎住孩子衣领,让他抱住毛竹。她一手搏浪﹐一手拖竹,从容而回。小孩的母亲跪地而迎,一把搂住小孩,放声大哭。西门也满心高兴﹐夫妻双双悄然离开现场。
龙婆一救成名﹐自此水中凡有难事,都来找龙婆。有人投水自尽﹐尸身沉底,找龙婆﹔金戒指跌落水中,遍摸不见,找龙婆。龙婆也豪爽,二话不说,“扑通”一声,如巨石入水,溅起一堆水花。稍顷浪平,除了偶尔翻上几个气泡,龙婆竟如泥牛入海,了无音讯。岸上人莫不胆颤心惊,为龙婆生死焦虑。也不知过了多久,水面动静全无,胆小者已捂眼不看,大叫会水者救人。水中却翻起一个大泡,龙婆从泡中窜出,摇头甩水,亮晶晶的水珠漫天花雨,然后一耸身体﹐上半身露出水面,踏浪而回。手中举着的,是那枚明晃晃的戒指。失主很感动,免不了送上一箩筐好话,还有几张纸币。龙婆也不客气,收了好话,也收纸币。
日子一久,龙婆除了放鸭,还衍生了一项副业:捞尸。龙婆定了酬劳价格:年老的少收﹐孤寡的免收,年轻的多收,殉情者加倍。外人不明白,同样一条人命,还分三六九等。龙婆扫他一眼说:老年人,不是走投无路﹐谁愿寻死 年轻的,前世不拜菩萨,今生来作恶,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讨债鬼一个。殉情的,奶奶个腿,简直是王八蛋。旁人说:你收的钱,已与死人没关系了,这是敲活人的竹杠。龙婆瞪着眼珠子,冷冷说:生子不教,活该。
龙婆渐渐有钱,人也更胖了,身上肥肉一团一团鼓着。由于太肥,浮力厉害,沉水很是不易。龙婆就去买一截铁轨﹐重数十斤﹐负在背上,助其下潜。鸭子不养了,也不让西门养。空闲时,两条毛竹一架,挺着大肚子,仰躺在江畔柳荫下的流水中,逐浪而眠。路人看到大惊,以为是一具浮尸,电话报警。警察下水救人,惊醒的龙婆一脸懵,怨警察扰她清梦。
日子过得很逍遥,唯一糟心的是西门,常常生气。龙婆问西门原因,西门翘嘴如鸡屁股﹐大声说:你和钱,臭气熏天。龙婆一听,跳脚大骂:奶奶个腿﹐自个没本事,又嫌老娘搏命钱,真是怂包蛋!西门一声不吭,去了外地打工,再不回家。日子一久,架不住寂寞的龙婆﹐去信叫西门回家﹐自己收手不干了。可一旦有人找她,看到一张张“红牛”,又背上那截铁轨,跟人去了。
这年的隆冬,天已冷的凛冽,浣江边缘结了薄冰。小城一家公司金铺遭窃﹐被保安发现,穷追不舍,窃贼走投无路,慌乱中将偷得的金银包裹丢下太平桥。保安找到龙婆,让她下水捞赃。保安开出五百元报酬,龙婆捏捏身上的羽绒服,咬着牙说要一千,否则不去。保安绿豆眼骨碌碌一转,摸摸鼻子说:你放心捞吧,我们是大公司,不会让你吃亏的。
龙婆一想也对,水下的金银首饰价值十几万,我要的仅是零头中的零头,公司不会这样吝啬吧 就下了水。虽冻得像只捉住的穿山甲﹐缩成一团,赃物却顺利捞出。包裹已破﹐经公司清点,仅少了一枚金戒指。负责人见大部分找回,已是万幸﹐一枚小戒指,没就没了。报酬却迟迟不兑现,保安只肯付五百。龙婆大怒,却也无可奈何,一气之下,不要了。几天后,派出所接到黄金加工店的电话,说龙婆拿了一枚被盗公司的金戒指来换钱,被盗金铺的戒指是他加工,所以认识。公安一查﹐龙婆倒也坦白,说下水前就怕拿不到酬金,所以藏下一只以备不测。龙婆被拘留﹐法院考虑事出有因,公司也有处理欠妥之地,没有重判。
出狱后﹐龙婆闭门谢客﹐再不涉捞尸捞物。西门也与她重归于好,俩人重操旧业,放养鸭子。西门望着瘦了一圈的女人,踩在竹子上,悠然渡水,“喔嘘喔嘘”赶鸭子,心想,这才是我老婆。而倚在墙脚的那截钢轨﹐没多久就锈迹斑斑,如一段古物。龙婆有时候瞟到,心会“剥”地一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龙婆为线索,叙写其发家致富路上的故事,从养鸭开始,至养鸭结束,中间经历了捞尸之变,情节不复杂,一线贯穿到底。
B.小说开头借传说和自称,通过虚写来为人物造势﹐突出龙婆非同一般的水上功夫,增加人物的传奇色彩,也让作品更加饱满立体。
C.龙婆说自己白胖起来是因为水土养人,作者借龙婆之口,传达“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肯定美好的环境对健康的重要。
D.在龙婆勇救小孩时,先写救援者推船出水而被洪水打回,既彰显民间团结互助精神,又
突出救援之难,烘托龙婆高超的水上技艺。
7.对文章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勇救小孩后悄悄离场,到后来的“也不客气,收了好话,也收纸币”,小说通过行为描写
暗示龙婆心理起了变化,逐渐丢失了急人所难的精神。
B.龙婆关于捞尸论价的一段言论,虽说得好听,其实是巧立名目,敲诈死人家属﹐足见此时
的龙婆已经“钱”迷心窍,完全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
C.小说中写龙婆与保安的讨价还价,突出保安的狡黠,展示诚信缺失的社会背景,也是为下文龙婆私藏赃物设置的伏笔,使情节发展自然而不突兀。
D.小说最后写龙婆有时瞟到墙脚的那截钢轨,“心会‘剥’地一跳”,这一细节包含复杂的感
情﹐既有她对捞尸赚钱的向往,又有金盆洗手的自警。
8.西门这个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6分)
9.龙婆体型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变化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梁王二十五年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治中分。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言“警”称“跸”。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骃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所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遗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
三十五年冬复朝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五年冬/复朝/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B.三十五年冬/复朝/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C.三十五年冬/复朝/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D.三十五年冬/复朝/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道,高楼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文中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的“复道”的
意思相同。
B.警、跸,指古代帝王、大臣出入宫殿时,在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出为“警”,入为“跸”。
C.上林,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苑内放养禽兽,供帝王射猎。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
D.伏斧质,“质”同“颁”,杀人作垫用的砧板;斧质是古代一种刑具,指诛戮之事。这里指梁
王向皇帝请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皇帝与梁孝王宴饮﹐闲谈时说打算自己百年之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虽然
知道皇帝的话不是真心的,但还是暗自高兴。
B.梁孝王重用四方英雄豪杰,多有奇特怪诞之计的公孙诡初次拜见梁王,梁王就赐给他千金,官职做到中尉,梁国称他“公孙将军”。
C.二十九年,梁孝王朝见景帝后请求留在京城,因为太后很宠爱他而得以获准;他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同景帝同车辇出入宫殿﹐一起打猎。
D.袁盎等人劝阻景帝,使窦太后欲立梁孝王为太子的意愿未达成,因此梁孝王心生怨恨,就派羊胜、公孙诡等人暗杀袁盎等十多位大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4分)
(2)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上怒稍解。(4分)
14.梁孝王刘武骄纵恣睢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做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偃蹇谁怜汝 ”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16.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列传(节选)》中写屈原作《离骚》皆因怨气,而产生这种怨气的原因是“ , ”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是“ , ”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知时间为何物,但想要描述时间,便觉得无能为力。”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的这句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对时间的整体感受—---可以感知却难以描述。但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一些_①的人,他们不断通过自己的作品尝试去定义,描述、探究时间。时间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黑暗与光明,左边与右边,瞬间与永恒,慢与快,动与静,行与思……种种相对的概念在时间中可以__②。当我们谈论时间时,先来搞清楚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时间。大体而言,时间有两种③的身份:一是起源自宇宙大爆炸的自然时间,一是被现代文明驯服的标准时间。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对自然时间有丰富的认知,太阳升起落下﹐月亮变大变小,鸟儿秋去春来……但就自然时间而言,你可以观察体会﹐却无法准确测量。它就像一匹__④的野马,自在神秘,难以捉摸,有时会给人类的交流带来障碍,甚至给人类的生活制造麻烦。要想驯服时间,就需要亟待发明钟表和日历,采纳人为的计量系统,由此,用“几点钟”来描述的标准时间就产生了。1884年10 月,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24个时区等世界标准时间系统中的要素一确立。从此以后,人们再也离不开时间的督促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看了余华的《活着》,你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B.你叫上几位同学一起去图书馆把新书本搬回来吧。
C.请你转告小明,下午三点半我在路口的书店等他。
D.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氛围非常热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_1_,就是无霜期。
霜降节气虽然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但是“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②。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在进入霜降节气后﹐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到初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_③_。
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收割,种早茬麦,裁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秤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秤,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买寿司,寿司只剩一份了,小女孩表示愿意让给后面一位一脸渴望的陌生小男孩。妈妈却一手“反转”了剧情,不仅买下寿司,还就势教育女儿:“明明吃不到想吃的东西会不快乐,难道会因为让一个不认识的人满足了愿望,就觉得自己也跟着快乐了吗 ”她告诉女儿,这是她应该得到的,没必要用“让”来换取夸奖。妈妈继而感慨:“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从来都鼓励女孩子要善良,要温柔,却没有给予女生不善良、不温柔的权利。儿子可以去善良,哪怕他成长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也没关系,但是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
这位妈妈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了这件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支持妈妈的做法,也有人反对。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请你从女孩、妈妈﹑网友中任选一个对象,给他或她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C(3分)
【解析】“文艺批评不受大众待见是因为其缺少审美旨趣和权威观点”错,材料二中是“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
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不受待见”与“不怎么受待见”差别很大且文中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
式…感染力”。
2.【答案】C(3分)
【解析】“目的是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文艺评论者这样做,是为了让文艺批评
“活”起来,从而有效地介人和推动文艺发展。
3.【答案D(3分)
【解析】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使中国文艺走向世界。
只有D项能支撑这个观点,故选D项。
4.【答案】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先总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
吸收优秀成果的观点,然后从两方面展开论述。②论证语言严谨周密。例如“历来”“广泛”等词语的使用。
③密切联系实际,且运用引证法,很有说服力。(每点1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文艺评论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②文艺批评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要能让读者得到有益的启示。③文艺批评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文采,并通俗易懂。④文艺批评的内容要
能提出新的观点,切中要害。(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C(3分)
【解析】龙婆说水土养人,是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满意,作者写龙婆自己“总结”的话,具有引发思考的作用,
即龙婆如此说,那么让又黑又瘦的龙婆变得白胖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能不引发读者思路。C项所谓
“传达‘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概括,脱离主题表达,任意拔高,过度分析。
7.【答案】B(3分)
【解析】B项,“巧立名目,被诈死人家属”“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等语对龙婆捞尸论价的言论的定性不准,
对人物形象把握有误。龙婆是一个普通农民,想利用自己的特技去捞尸赚钱,虽然不合传统道德,但不是敲
诈行为。她的“少收”“免受”“多收”“加倍”的收费标准虽不尽合理,但也不失人道主义精神,道德底线并没有
完全丧失。
8.【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正是西门带着龙婆养鸭,走上幸福之路,出狱以后,也正是西门与她一起继续养鸭,
才重新过上幸福生活。②助力龙婆人物形象的塑造。西门坚持靠劳动致富,当龙婆放弃养鸭,走捞尸赚钱之
路,西门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龙婆只顾赚钱而不顾道德的形象越发鲜明。③彰显作品
的思想倾向,突出主题。西门批评龙婆“你和钱,臭气熏天”以及后来“这才是我老婆”的心声,传达了正能量,
突出了靠劳动致富,不走歪门邪道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龙婆经历了三次体型变化:第一次从“又黑又瘦”到“白胖起来”,第二次“更胖了,身上肥肉一团一团
鼓着”:第三次“瘦了一圈”。②第一次变化是劳动致富,过上好日子的必然:第二次变化是放弃正常劳动致
富、赚取不义之财的结果:第三次变化是改邪归正,重获幸福的象征。③三次体型变化,展现了龙婆曲折的人
生道路,彰显了劳动致富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