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9 20:39:37

文档简介

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5 BADDD 6-10 ACDDC 11-15 CCDBD 16-20 AADCD
21-25 BADCB 26-30 DBDC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有 10小题,每题 3分,共 30分。每小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漏选
1分,错选不得分)
31.ABC 32.ABD 33.ABC 34.BD 35. ABC 36.BD 37.BD 38. CD
39.ABD 40.BD
三、非选择题(本题有 3小题,共 40分)
41.(除特殊标记外,每空 1分,共 14分)
(1)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分)
(2)不变
(3)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2分)
(4) 抽样检测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2分) 后 2.4 1010 (2 分)
数学 偏大
42.(除特殊标记外,每空 1 分,共 12 分)
(1) 物种组成 水平 垂直分层
(2) ①生态位 ②禾本 b
植株高度最高的禾本科牧草被一定程度取食后,较矮的莎草科植物能得到充足的阳
光,生长良好导致盖度升高(2分)
(3) 中度(2分) 光照、含水量、温度(2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1分)
43.(除特殊标记外,每空 1 分,共 14 分)
(1) 草(2 分) 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2 分) 大于(2 分)
(2)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 分) 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大,故鹰在最短的
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最多(2 分)
(3) 生物种间关系 负反馈
(4) 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 分)秦皇岛市重点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 30 小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 B.水稻田里每平方米分布一株稗草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为做好进境植物产品危害生物的防疫工作,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北仑港口区域草本植物情况进行了系统调 查,明确草本植物种类,及早发现有害杂草以防止其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该区域草本植物取样需要考虑样方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B.该区域不同草本植物的生长与分布往往是不同的,需用不同的取样方法
C.比较各种草本植物的平均密度,可初步判断港口草本植物的优势种
D.若该区域发现某有害的蔓生草本植物,则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为了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在 0.5 公顷的地块上,捕获了 600 只鼠,做标记后放掉,第二次又捕到 503 只,
有 300 只带标记,则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若某些带标记田鼠被敌害吃掉,将导致调查结果
。( )
A.1006,偏高 B.2012,偏低 C.1006,偏低 D.2012,偏高
5.数学模型常常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问题探讨错误的是( ) A.构建种群增长模型:Nt=N0λt,描述了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
B.构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可解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D.根据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可解释增长速率越来越小的原因
6.某科研团队选择肥力好、棉苗长势均匀一致的正方形棉田,从 7 月 1 日开始定期定点调查,每 5 天记载棉花 伏蚜的数量,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棉花伏蚜 0 2.6×103 4.5×103 1.2×104 2×104 2×104
A.在该棉田调查伏蚜数量时最好选择等距取样的方法
B.棉花伏蚜在 7 月中旬左右具有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此前应该进行除虫 C.第三次调查得到 4500 头/m2 的数据属于伏蚜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上述数据可构建数学模型,用于对棉花伏蚜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分析
7.如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 a 时和 b 时,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 时间段内,c 点鲤鱼种群的数量最少
C.c~d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b~c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8.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 某生物实验小组调查了某地小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AE 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鼠种群数量达到 DE 段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AB 段小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C.若气候严重干旱,则小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出现 C 段的变化 D.若要防治鼠害,则在小鼠种群数量达到 K2/2 前防治最佳
9.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 10mL 培养液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取样时试管中培养液需先静置 B.培养液中酵母菌呈 S 形增长,达到 a 时种群增长最快 C.若将原培养液体积增至 20mL,则酵母菌将呈 J 形增长 D.若将原培养液中酵母菌接种量减半,则种群 K 值不变
10.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
B.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C.寒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传染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会增强
11.某群落中的麻雀以小型种子和昆虫为食,主要在林间中下层活动,斑鸠以大中型种子为食,主要在林间中上 层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该区域中麻雀和斑鸠鸟卵的数量可以采用样方法
B.麻雀和斑鸠的食性和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种间竞争
C.麻雀和斑鸠的栖息场所不同体现了动物群落的镶嵌分布 D.小型种子植物和大中型种子植物的竞争程度受到鸟类的制约
12.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 调查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实验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
C.若要采集大量的鼠妇作为标本保存,宜将其放入无水乙醇中
D.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统计其相对数量时常用记名计算法
13.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 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
D.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 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1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始终朝着物种丰富度增大的方向演替
(



3



12

)
B.群落演替的前一阶段可为后一阶段物种形成提供条件
C.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属于初生演替
D.化感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不属于演替的影响因素
15.某江上游沿岸发生山体垮塌,形成堰塞湖,随着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道路、桥梁被淹。后经抢险救灾,人 工开挖泄流槽,江水以 5 000 m3/s 左右的流量奔流而下,堰塞湖水位下降,险情解除。假设 A 地是堰塞湖形成前 河段沿岸的一片无人区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堰塞湖形成后,A 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受影响
B.有一片草地泄流时被冲刷为裸露的土地,在其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C.若 A 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则 A 地原有的食物链不受影响 D.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改变 A 地群落演替的方向
16.扎龙湿地位于东北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下游,湿地景观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沼泽、草甸、水域、耕地、 盐碱地和居民用地,地表植被以沼泽、沼泽草甸、盐化草甸为主,典型的沼泽植被为芦苇和乌拉苔草,近年来扎 龙湿地景观类型发生明显变化,沼泽面积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扎龙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由该区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B.扎龙湿地从沼泽区到草甸区再到耕地区,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近年来扎龙湿地景观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其营养结构发生了变化
D.研究环境变化下扎龙湿地组成与结构的时空动态可防止生态系统退化
17.如图所示为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 2/5 来自兔,2/5 来自鼠,1/5 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 20 g 体重,至少需 要消耗植物( )
A.900 g B.500 g C.200 g D.600 g
18.草原上,牧草的地下根(a)不可食。在地上,羊摄食部分茎、叶(b),未被食用部分落入地表(c)。在羊 摄食的能量(b)中,部分以粪便(排遗量,d)形式排出,部分以有机氮如尿素、尿酸(排泄量 e,羊代谢产生) 等形式排出,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f)。若 a~f 表示一年中的能量增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年内,牧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a+b+c
B.牧草的能量传向羊时,传递率小于(b-d)/(a+b+c) C.一年内,羊从牧草中获得的能量为 b-d
D.一年内,牧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c+d+e
19.1941 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并对能量流动进行 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1941 年赛达伯格湖有机物的积累量为 0
B.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中,绝大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 C.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20.1% D.次级消费者遗体中所含的能量约为 0.1J/cm2·a
20.某海水养殖场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不考虑未利用),其中 A、B 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 J/(m2·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 A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500J/(m2·a)
B.图中由 A 到 B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2%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在 A 和遗体残骸间的循环
D.养殖场中的海星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宜用样方法估算其种群密度
21.某生态系统有Ⅰ、Ⅱ、Ⅲ、Ⅳ、V5 个种群,各种群中有机汞(被生物吸收后难以分解,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
外)含量如下表所示:
种群 Ⅰ Ⅱ Ⅲ Ⅳ V
有机汞含量(μg·kg-1) 0.0036 0.0035 0.034 0.037 0.36
假设每种消费者都只能以上一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Ⅲ和Ⅳ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B.由Ⅰ、Ⅱ、Ⅲ、Ⅳ、V5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有三个营养级
C.V 种群同化的能量与Ⅳ种群同化能量的比值为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I、II、Ⅲ、Ⅳ、V5 个种群同化量的和
22.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统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的层次代表营养级,宽度代表营养 级的大小和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每一种生物只能属于其中一层
B.能量金字塔的层次越多,能量的利用率越低
C.生态金字塔的塔基(最下层)越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D.群落的演替往往会促使生态金字塔的层次和宽度增加
23.立体农业是指从不同空间,深度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建立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 模式。某地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荒山“林—菇农业”模式,利用板栗树修剪的枝条在林下种植适合在高湿度、 遮光环境生长的栗蘑,废弃培养基又可以作为板栗树的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林—菇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无机环境、生产者与分解者
B.栗蘑的物质与能量直接来自生产者,它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C.“林—菇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原理,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土壤需要补施肥料,补偿生态系统被收获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正常功能
2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生态系统的总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 1 中 b 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 作用
B.“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 2 中的②、④来防治害虫,其中
②所体现的种间关系与“螟龄有子,蜾嬴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一样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渔网网目不能过小,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 3 中的Ⅱ类型 D.“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狗尾草与农作物间的关系为图 2 中的①
25.以下各种现象所对应的信息形式依次是( )
①田鼠依据鼬的气味躲避猎捕。②有雀鹰(鸟类的共同天敌)出现,白翅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其他鸟类躲藏或静 止不动。③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④地 甫鸟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以告知雌鸟。
A.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



6



12

)
B.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26.课外小组设计小型生态缸,下列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的是( ) A.生态缸中的动植物最好从自然环境中选择
B.需要依据能量的传递规律推算各生物成分的数量
C.生态缸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腐食性生物、细菌等
D.生态缸需要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
27.生态足迹是指能为一个特定生活标准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处理其废弃物的陆地与水域面积。其组分包括 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碳足迹(碳吸收用地)。如图是 1961 年~2010 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 分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 B.五十年来,中国耕地足迹总量变化不大,得益于农业发展,作物亩产量增加 C.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 D.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
2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
C.建立朱鹮自然保护区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D.在长江设置“禁渔期”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9.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B.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
C.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3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运用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共建文明美好的家园。下列关
(



7



12

)
于生态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应用了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循环原理
C.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有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漏选 1 分,错选不得分)
31.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
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 值)约为 2000 只
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 1850~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
D.图乙中第 15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 1880 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32.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 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3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 6 个生物种群,6 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C.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34.黑水虻属于腐食性昆虫,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都是它的美食,其幼虫可全天不间断进食,且虫体可作为禽、
鱼的高蛋白饲料。通过规模化养殖黑水虻,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农业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B.该生态系统中的黑水虻属于第二营养级
C.该生态农业设计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果蔬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35.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 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f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 b-d-e
C.若食虫鸟增加 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为(a/g)kg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6.有关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系平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落叶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分解者繁殖
B.富营养化水域中藻类过量繁殖利于提高鱼类密度
C.消费者的增加推动了能量流动并加快了物质循环
D.各种生物的比例在四季更替过程中依然保持稳定
37.下表所示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 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后可以重新提供给生产者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1.4×109 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7.0×1010J/(hm2·a)
38.下图为某沼泽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 C 代表分解者,则该图中的 A、B、D、F 为消费者 B.植物都是生产者,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图中可能包含多条食物链,生物 E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碳主要以 CO2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39.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吃蔬菜相比,吃猪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B.人工生态通道将被隔离的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属于就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可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40.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 )
A.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植被恢复 B.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自生原理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
三、非选择题(本题有 3 小题,共 40 分)
41.图 1 表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直接决定因素是 。
(2)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 间的增加将 (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3)图 1 中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装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a 点后引起酵母菌 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4)利用规格为“0.1mm/400/1mm2”的血细胞计数板,采取 的方法统计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密
度。在取样前应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 。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前/后) 滴加 样液。培养液稀释 104 倍时,其中 1 个中方格显微示意图如图 2 所示,且该中方格酵母菌数量恰好等于 5 个中方 格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则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为 个/mL。按以上方法定期检测并将其变化绘制 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 大”“偏小”或“相同”)。
42.过度放牧使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的年平均产量下降。为兼顾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科研人员选 取样地,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在所选研究样地的植被中,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植物 类群,禾本科最高、莎草科次之、菊科最矮,莎草科植株的叶在茎顶近放射状排列,对群落的盖度贡献大于禾本 科。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锡林郭勒草原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植物的高度各不相同,使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
(2)科研人员根据单位面积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设定放牧强度,连续 3 年的 6~9 月份在牧草的生长季进行不同强度 放牧,测定得到的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禁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高度平均值(cm) 第 2 年 25.77 17.55 16.62 13.72
第 3 年 22.52 18.89 18.76 16.65
多度平均值(个/㎡) 第 2 年 399.33 366.33 479.67 312.33
第 3 年 398.00 351.00 508.17 339.50
盖度平均值(%) 第 2 年 60.83 68.33 51.67 49.17
第 3 年 62.50 70.83 53.33 47.50
植物的总物种数 第 2 年 33 34 36 31
第 3 年 37 36 41 28
注:多度代表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1 样地内某种植物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
2 科研人员发现,样地内禾本科植株高度最高、莎草科次之、菊科最矮。随放牧强度增加,牧草平均高度降低,
推测牲畜最可能优先采食 科的牧草。与禁牧组相比,轻度放牧组牧草 (选填下列字母 a.多
度升高、盖度下降 b.多度下降、盖度升高),轻度放牧组出现盖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3)在 放牧条件下,植物的总物种数达到最高,可能的原因是受采食影响,植物的高度和盖度降低, 使地表环境中 (答出两点)等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
43.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 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 A 属于图甲中 的同化量,C 为 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 量为 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 (2)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鹰的主要食物为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

(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 ,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
调节。
(4)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角度分析,果农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