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 》课件(共24张PPT)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比的认识 》课件(共24张PPT)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1-19 21: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比 的 认 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南塔——凌霄塔:
比一比:
榆林 凌霄塔 高43米
佛山 文塔 高40米
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哪种水果便宜?
水 果 总 价(元) 数 量(千克)
22 2
30 3
榆林苹果
佛山荔枝
总价与数量的关系
单 价
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
1666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组合的艺术》一书中,首次使用“:”表示比。莱布尼兹认为,比表示两个数量相除的关系,有别于除法运算。所以不能用“÷”表示,但它与除法又有密切的关系。于是,他把除号中间的小短线去掉,用“÷”中的“:”作为表示比的符号。后来,“:”作为比号就逐渐被通用起来。
比号的由来: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69页绿点3“认一认”的内容。
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比、除法、分数的联系

除法
前 项
:(比号)
被除数
÷(除号)
后 项
除 数
比 值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 母
分数值
( ≠ 0 )
填一填,说一说:
1.填一填。
(1)红色方格与白色方格个数的比是________ ;
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个数的比是________ 。
(2)红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________ ;
蓝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________ 。
(3)请你能根据袋子里两种球的个数说出几个比。
5:4
4:5
3:9
6:9
说一说:
1. 你能用比来描述我们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关系吗?
2. 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比?
想一想,辨一辩:
3.辨一辨。(判断正误)
1.小明说: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 )
×
想一想,辨一辩:
3.辨一辨。(判断正误)
1.小明说: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 )
2.小强身高是120厘米,爸爸身高是1.76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20∶1.76。 ( )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的比是1:4。 ( )
×
×

填一填,算一算:
李师傅2小时砌砖480块。李师傅砌砖的块数和时间比是 ________,比值是_______,比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算一算:
路程(千米) 时间(小时) 路程与时间的比 速 度
(千米/小时)
马拉松选手 40 2
骑车人 45 3
40:2
45:3
20
15
谁快?
想一想:
一种好喝的香蕉奶昔的做法:香蕉原汁和牛奶的体积比是 2﹕3 。
淘气、笑笑和奇思三个人,都用同样的原料为家人制做香蕉奶昔,他们三人制做的香蕉奶昔口味相同吗?
淘气:用 2 杯香焦原汁加 3 杯牛奶。
笑笑:用 4 杯香焦原汁加 6 杯牛奶。
奇思:用 4 杯香焦原汁加 5 杯牛奶。
4﹕6 =
2﹕3 =
4﹕5 =
=
请你用比来表示他们每个人制做的香蕉奶昔的味道。
感谢同学们的认真参与!
认真聆听!
下课了!
教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材,充分挖掘其显性和隐性资源,理清知识发展的脉络。要读懂教材前前后后和背后隐藏的东西,把编者留给我们每一个执教者应该自主创建的东西补充起来,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才能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丰满的课堂学习供给。
教材认识: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除法、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期进一步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本单元主要学习比的意义、化简和应用三部分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生活中的比》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内容,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研究两个相同量之间的比,来认识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三个知识点。
不同量之间的比、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但我们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时就要为学生下一节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认识:
教材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是提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
二是供多种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观察“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从几何角度探究与图A像的图片“长与宽有什么关系”提出比的概念,认识并理解比的数学意义、读写方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思考:
这节课从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中,用对话链接起学生除法、分数的已有知识经验,进入课堂学习,从古人如何表示除法,除号的形成、数学家们对它的发展、又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比号,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通过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
教学思考: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迈向素养教育时代,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要靠各学科素养的落实来实现,对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调整为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所以再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进行充分考虑,让课堂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主渠道。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求比值。
2.体会比、除法、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比的价值。
3.能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广泛存在。
导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拉大、缩小直观感受图片变化,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发现”的过程。
2.任务驱动法。给学生设定探究的任务,学生按照预设探究导学提纲的路线指引,一步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3.旧知迁移法。从学生已经掌握的除法、分数引入新课,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迁移旧知,类比认识比的意义。
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在独立观察、比较、计算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形成认识。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在和同桌讨论、交流、质疑,完善想法、形成认识,主动建构知识。
感谢您的认真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