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 导入
师: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一生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给我们答案。
师:看标题,你感兴趣吗?(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中的茅盾处)
生:感兴趣!一个牧羊人不去放羊为什么去植树了呢?
师:就是这标题中有矛盾的地方,它会吸引我们读下去。
师: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会默读。默读有什么要求?
不出声,快速读,达到每分钟400字,找关键词。
本文中有两类关键词,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累价值的字词;第二,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默读,也就是既要快速阅读,还要做好圈点勾画,标好段落。全文2000多字,用5分钟读完。开始!
默读检验:(出示词语)
1.检查读音
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橡树 山毛榉 白桦
薄荷
请一个学生读出板书上的生词、全班齐读2遍
2,检查字形
师:现在请大家关注词语的写法,请两个学生板演“废墟”的写法。
要注意书写顺序
二、用“糖葫芦”来成篇
师:我们再看PPT上的这组词语,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情,那就是把这篇文章的很重要的时间线索梳理出来了。文中有三个时间很重要,根据这3组词语,你能否找到?
明确:1913年,1920年,1945年
PPT:
植树的牧羊人
1913年: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1920年:橡树 山毛榉 白桦
1945年:薄荷
这样,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将文章脉络理清楚了。大家看,文章虽然长,只要掌握了默读技巧,圈点勾画出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作者写文章的线索。这三个时间节点,其实也就是文章写了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
PPT:
植树的牧羊人
1913年: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初见
1920年:橡树 山毛榉 白桦 再见
1945年:薄荷 最后见
三、用关键词来写景
师:合上书本,经过默读之后,现在你的脑海里还留存了哪些信息?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语言训练:
用上“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四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段话,说出“我”初见牧羊人所看到的环境、场景。可以使用课本的原话,也可以加以改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预设:在这一片不毛之地中,到处是废墟、房屋坍塌的痕迹,河水、井水、泉水,已经全部干涸。(让学生按要求自由表达即可)
以后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对关键段落进行创造。创作的办法是什么?写景的诀窍是什么?那就是抓住关键事物和关键词。
小试牛刀:
下面我们再试一次。写一写1945年第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用:
昔日的 ,现在是 。尽量使用板书上的三组关键词。
预设:1913年,我见牧羊人的那条不毛之地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废墟,房屋也坍塌了,不成样子,井里的水全部都干涸,像很久没有下过雨似的,但现在,一眼望去,四周都是绿色的景象,橡树,山毛榉,白桦,还有薄荷。
(此处可以让3个左右学生说一说,关键是看时间够不够)
师小结: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写景以及写景的变化,不知不觉也把课文叙述了一遍,在叙述中,我们能感受到,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人间仙境。这么大的变化,究竟是如何达成的呢?
明确:是不放羊的牧羊人做到的。
四、用细节来写人
我们对牧羊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 的人,你看他 。
翻开书,找一找相关的细节、动作、事件,勾画出来。
预设1:牧羊人是舍己为人的人,你看他并不在乎他所种的地是谁的,明显不是他自己的,是公家的。
师:结合开课时提出的问题:一个人究竟怎么做,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呢?
预设2:一个人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人,才算一个成功的人。
预设3: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你看他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只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其他原因死掉,只有一万颗长成了树苗,他依然没有放弃。他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改变了这里的环境。
预设4:牧羊人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把昔日的荒地变得生机勃勃,一片沃土,让许多人离开这里又回来了,人们过得很幸福。
预设5:他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几十年做一样的工作,但他不觉得枯燥,他觉得他做得对,他做的事有意思。
预设6:他少说多做,一个人默默的种了十万颗橡树,一个人生活,与羊群、与狗作伴。
师:一个认真的人,一定能成功。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享,我们不但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我们还知道:如果要写好一个人,表现他某些方面的个性、品质,一定要抓住他所做的事,以及做事过程中的态度、动作等细节,还可以点评一下这个人。
读了牧羊人的故事之后,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这堂课上,学习成篇成章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写景的方法,写出景物变化的方法,怎么样写好一个人,要表现一个人的关键品质。最大的收获,同学们还说出了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规划好我们的人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