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背景知识: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1905--2004) 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因而被誉为“农民诗人”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迭起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漂白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衰微 潜心贯注 气冲斗牛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2.解词:
①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②兀兀穷年: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③群蚁排衙:整齐的排列着。
④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很远。
⑤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⑥目不窥园: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⑦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者写诗的兴趣减少了。
⑧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既,已经。既往,过去。
⑨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⑩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⑾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三、整体感知
1、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四、品读赏析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