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随堂课时反馈检测: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能力,含解析,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随堂课时反馈检测: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能力,含解析,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1 12:37:3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  )。
A.黄金和土地   B.资本
C.商品市场   D.原材料
解析  “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贵金属有关,故选A项。
答案 A
2.“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 (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解析 新航路开辟中,最先到达亚洲的是1498年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答案 C
3.18世纪法国某地理学家如此评论地理大发现:“一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次极其伟大的发现”。此处“伟大的发现”是指 (  )。
A.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B.15世纪末至l6世纪初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
C.达·伽马船队开辟到达印度的航线
D.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要远航到东方,结果到达美洲。
答案 B
4.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  )。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解析 ②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麦哲伦船队航行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不可能为葡萄牙带去丰厚的利润,绕道印度洋也不是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航路的是达·伽马,所以D项正确。
答案 D
5.说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开始发现“世界”,这个“世界”较恰当的含义应是
(  )。
A.地域辽阔的世界   B.连成一体的世界
C.丰富多彩的世界   D.生机勃勃的世界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答案 B
6.“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解析 材料反映了象牙转移到欧洲人手中,可知,为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即经济的冲突;《圣经》转移到非洲人手中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答案 A
B组(能力题)
7.右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解析 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此时世界各地彼此孤立,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故选A项。
答案 A
8.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 (  )。
A.发现了“新大陆”    B.开辟了“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学说”   D.找到了“无主地”
解析 欧洲殖民者认为美洲是“无主”的土地,是他们最先“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土地的主人非他们莫属,故选D项。
答案 D
9.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推动了 (  )。
A.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C.亚洲国家工业经济的腾飞
D.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衰落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使欧洲市场上的金银持续贬值,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 D
10.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对下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正确的有
(  )。
①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促进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③都体现了全球历史从局部走向整体的历史,④则只体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不能准确体现全球史观。
答案 B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 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回答新航路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3)材料四中提到的“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指的什么?(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第(1)问,解题关键抓住“黄金”二字,概括西欧人的态度。第(2)问,要抓住关键词“商人们”“…… 运往世界各地”。第(3)问,从设问本身可知,考查新航路开辟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答案 (1)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2)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及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9世纪
解析 地理大发现后,荷兰于17世纪拥有海上霸权。
答案 C
2.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三次英、荷战争和七年英、法战争。
答案 C
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  )。
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解析 注意时间:1533~1603年,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和西班牙海上争霸时期,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胜利。材料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话正是在此背景下说的。
答案 C
4.在构成美利坚民族的最初“原料”中,有一群人被称为“不情愿的移民”。“这群人”主要属于 (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棕色人种
解析 依据材料中“美利坚民族” “不情愿的移民”等信息可判断,这群人应是通过黑奴贸易运往美洲的黑色人种。
答案 C
5.新航路开辟后,先后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的下列国家,排列正确的是
(  )。
A.西班牙—荷兰—英国
B.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
C.葡萄牙—英国—荷兰
D.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
解析 西班牙是l6世纪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荷兰是l7世纪上半叶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英国是l8世纪下半叶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
答案 A
6.早期殖民扩张的双重作用是 (  )。
A.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主义衰落
B.欧美兴旺发达,亚非贫穷落后
C.大西洋国家发达,太平洋地区落后
D.欧洲发展兴旺,亚、非、拉贫穷落后
解析 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是欧洲殖民者,其殖民主义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但加剧了亚、非、拉殖民地的贫穷落后。
答案 D
B组(能力题)
7.17世纪的荷兰确立海上优势,成为“海上马车夫”,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
A.自古荷兰人就外出从事商业活动
B.取得国家独立并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
C.工业资本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D.建立先进的商业经营方式和体制
解析 A、B、D三项都是荷兰确立海上殖民优势的条件。17世纪的荷兰,商业资本高度发达,但工业资本发展很不充分,而这正是它最终败给英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
A.荷兰建立了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信息“l7世纪”可判断:A项正确,B项是在18世纪;C项是在16世纪;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 A
9.“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在 (  )。
A.1588年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B.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
D.18世纪中期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解析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两国存在的矛盾激化,不久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战争使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故选C项。
答案 C
10.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利用网络查找到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D
11.(10分)殖民主义犯下的历史罪行罄竹难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所无法比拟的。
——威廉·豪伊特《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
所有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场主买人的时候还付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都贡献出来。这样,它就加重了任意妄为的半野蛮政府所造成的祸害,因为它是把政治家的全部实际技巧同商人的全部垄断利己心肠结合在一起进行统治的。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论证威廉·豪伊特观点的正确性。(6分)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评价列强的殖民主义行为。(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行径。第(1)问,要求简要论证威廉·豪伊特观点的正确性,首先要明确威廉·豪伊特的观点,其观点主要是说“殖民主义是一种野蛮和残暴的行为”,然后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作为论据来论证。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评价殖民主义行为,材料一主要说明的是殖民主义的侵略性,材料二除了侵略性外,还包含着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答案 (1)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无论是西、葡、英、法在拉美的掠夺和扩张、荷兰在东方的殖民扩张,还是列强所推行的反人性的罪恶的奴隶贸易,都赤裸裸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野蛮性,都使殖民地遭受到了巨大的、难以补偿的损失。
(2)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建立在对殖民地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的基础之上的;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严重影响了殖民地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于 (  )。
A.冶金业   B.交通业
C.棉纺织业   D.采矿业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中,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答案 C
2.如果我们要上网搜索下图的历史信息,应输入的关键词是 (  )。
A.早期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
C.工业革命   D.信息时代
解析 图中是火车和汽轮,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成就,故选C。
答案 C
3.在工业革命中“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   D.汽轮
解析 由“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可判断。“它”应是动力的革命,故选B项。
答案 B
4.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创造了空前的财富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D.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地位
解析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答案 D
5.下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份是 (  )。
A.地主     B.资本家
C.工人     D.农民
解析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通过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无业游民,为了谋生,这些农民就到城市中成为雇佣工人,所以农民的数量逐渐减少,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下表所示是蒋孟引在《英国史》中统计的1835年全英国棉纺织业中从业工人人数及比例表中统计数字最能说明 (  )。
总人数
占全部纺织工人的比例
18岁以下的童工
9.5万人
43.3%
女工
11.9万人
54.3%
A.英国的棉纺织业呈现出衰落趋势
B.资产阶级极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解析 分析图表内容,18岁以下的童工和女工加起来占全部纺织工人的比例达到97.6%。在同样条件下,雇佣童工和女工可以减少工资的支出,体现了资产阶级极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体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故选B项。
答案 B
B组(能力题)
7.“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 (  )。
A.技术支持   B.劳动力支持
C.市场支持   D.资本支持
解析 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材料中“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综合分析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的主要是市场支持。
答案 C
8.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下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国家的衰落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820~1890年这个时间段的变化,联系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从中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
答案 B
9.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常、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工业革命后出现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解析 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同于手工工场时代的工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答案 A
10.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C.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和英国代议制。材料中“经济革命”指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西方殖民扩张,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政治革命”指英国代议制确立,17世纪英国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率先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此后逐步扩展到其它国家。
答案 A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品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材料二 下图是英国海外投资的柱状图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哪些表层信息和深层历史信息?(6分)
(2)从材料二中的图表,你能提取哪些信息?(2分)
(3)材料一、二分别反映出英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侵略的什么特点?(2分)
答案 (1)表层信息: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和食品,向海外大量销售工业制造品;深层历史信息:说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上严重依赖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
(2)信息:海外投资逐年增加,尤其是20世纪初增长迅猛。
(3)侵略特点: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  )。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叶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即材料中描述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因此判断时间是l9世纪后半期。
答案 C
2.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济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以前,技术的革新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飞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答案 D
3.纽约一家报纸曾经这样赞扬一项发明:“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这项发明的发明者是 (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爱迪生   D.西门子
解析 “真正的阿拉丁神灯”是电灯,电灯的发明者是爱迪生。
答案 C
4.1879年,一条新科技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  )。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本茨研制的汽车
C.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   D.贝尔发明的电话
解析 注意关键词“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这是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电灯的明亮和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股票价格下降的情况。
答案 C
5.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体现了垄断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解析 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垄断资本的强大时期,出现了一些大企业, “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形象地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答案 C
6.工业革命不仅为美国崛起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还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外部环境,这使美国崛起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这里强调的美国崛起的“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是指 (  )。
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开始建立联系
B.美国独立后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不断发展
D.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
解析 由材料可知,“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是由工业革命提供的。A、B、D三项均忽略了“工业革命”这一限制条件。
答案 C
B组(能力题)
7.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解析 1870年在英、德、法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了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进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快速扩张,A、B、C三项是对外扩张的具体手段。
答案 D
8.下图是早期汽车发明人与家人在旅行,以下对这幅图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力工业由此逐步兴起
B.交通工具的革命由此开始
C.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D.出现了新的工业部门
解析 图片所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因此排除A、C两项;交通工具革命时期应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的发明开始,B项排除。
答案 D
9.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 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 000人。这主要说明
(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解析 德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电力工业工人数量的增长速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德国工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10.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解析 第②段是在17、18世纪,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在18世纪后期才独立。
答案 B
11.(10分)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
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6分)
(2)概括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原因。(4分)
解析 本题围绕经济全球化的主题展开考查。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信息作答,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 些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先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
答案 (1)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或: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