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17.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miè)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páng bó]雄伟的气势、炽烈[chì liè]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断 楚 至 孤 帆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中断
楚国
清楚
至于
孤单
帆船
断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日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wú]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
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zhì],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
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
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
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
变,并更加汹涌。 此:天门山。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
来自日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开:劈开,断开。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诗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前两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读着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 )。
天门山的山势险峻和长江水流湍(tuān)急
一个“开”字,写出了长江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一个“回”字,把水的澎湃和变化无穷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zhì]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立
后两句写诗人乘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一个“出”字,不但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而且也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整首诗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zhì]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整首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会写的字
断 楚 至 孤 帆
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
初
西湖
会写的字
饮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乘舟坐在西湖上饮酒欣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
饮 初 亦 抹 宜
yǐn chū yì mǒ yí
饮酒 初中 亦是 淡妆浓抹 适宜
抹粉 涂抹
mǒ mǒ
抹布 抹桌子
mā mā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多么美好。
波光粼粼,波光闪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亦奇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景致也很奇妙 。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多么美好;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景致也很奇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比西子
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睛是雨,都神韵独特。
比喻
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总相宜
这句诗把( )比作( ),让我们感受到( )。
西湖
西子
西湖的景色美不胜收
整首诗意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景致也很奇妙。
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睛是雨,都神韵独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三课时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庭
jìnɡ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tínɡ
镜子
未来
磨刀
遥远
银白
盘子
洞庭湖
法庭
境一镜 末一未 摇一遥 很一银 挺一庭
磨刀 打磨
mó mó
石磨 磨盘
mò mò
会写的字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是说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潭面
镜
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
望洞庭
点题
比喻,把( )比作白银盘,把( )比作一青螺。
洞庭湖
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异彩,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君山 唐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风光不与四时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