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珠穆朗玛峰简介珠穆朗玛峰风光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风光 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成功登上珠峰登山三阶段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缭 绕 砭骨 履 践
崔 巍 滞留 窒息 匍 匐 养精蓄锐
阴霾 余暇?? 耸立字词认读 biānliáoràolǚ jiàncuīwēizhìzhìpú fúxù ruìmái?xiásǒng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
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崔巍:踩踏。形容山高大雄伟。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有提示和概括性作用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的?
(3)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作者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在体力衰弱的情形下,承受着寒冷、黑夜和缺氧对生命的严峻考验,完成了从北路攀登珠峰的壮举。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等提示语。 问题点拨(1) (2) (3)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 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靠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第1段)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第17段)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第18段) 等等。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
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24 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屈银华王富洲贡 布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攀越冰裂缝 离开8700米处后,登顶3人就一直没吸过氧,24小时内也未吃过任何食物了。口渴 时,顺手抓一把积雪往嘴里一塞,结果3人的嗓子全都红肿嘶哑了。虚弱、疲惫、 缺氧,使得下山途中,大家走不到3步就要跌倒,爬起来再走。但这时他们心中所 想的却是刘连满,他还活着吗? 天色慢慢发亮,屈银华突然想起自己的背包中还有一架电影摄影机,拿出摄影机 时,正好看到山下方有个黑影在招手。啊!刘连满还活着!大家忘掉了一切疲劳,振作精神走向刘连满。4人拥抱在一起,热泪也流在了一起 !互相庆幸着能够活着回来,活着相见。 王富洲从刘连满的背包上拿起了他来不及收起的笔记本,上面的字字句句再一次让他们这班铁汉子热泪滚滚:“王富洲同志:我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人民。这里你们留给我的氧气和糖,你们用吧!或许它能帮你们快些下山,把胜利的消息报告给祖国人民,永别了! 你们的战友 刘连满 1960年 5月24日”
原来,在与王富洲等分别后,刘连满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会又被冷风吹醒,就这样睡一睡、醒一醒,他想吸点氧,又一想我吸了氧,吃了这些糖,他们要是回 不来,我也回不去,倒不如把氧气和糖都留下来,大家一起回去。但他又预感到自己可能难以支持,等不及他们回来就会死去,于是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遗书 ”。 想不到休息一夜后,他的体力竟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他搀扶着三位战友,慢慢地 向山下走去。 当他们下到7800米时,遇上了韩复东派来的接应队员边巴和边安民。27日,回到北坳,30日下午安全返回5100米的基地。 中国人就这样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课题:《在沙漠中心 》
一、教材分析: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健儿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复述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一案一单 课件
六、教学过程
【科学导入 呈现目标】
【自主学习检测】
1、字音:
缭绕( ) 砭骨( ) 履践( ) 崔巍( )
滞留( ) 窒息( ) 匍匐( ) 养精蓄锐( )
2、根据解释写词语
(1)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履践:踩踏。
(3)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自主学习问题组】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2、登山队员们在突击主峰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在整个突击主峰的事件中,
体现队员们的什么精神?
(1)冒着严寒、身体虚弱、严重缺氧。
(2)表现出探险队员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请找出来,想一想他们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达标拓展】
1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完成同步133-134页阅读文段。
七、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 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 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 000米以上的有16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 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选自《中国地理常识》
《登上地球之巅》拓展达标单
班 级 组 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健儿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重点难点】
复述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自主预习检测
1、字音:
缭绕( ) 砭骨( ) 履践( ) 崔巍( )
滞留( ) 窒息( ) 匍匐( ) 养精蓄锐( )
2、根据解释写词语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二、自主学习问题组(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登山队员们在突击主峰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在整个突击主峰的事件中,
体现队员们的什么精神?
3、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请找出来,想一想他们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拓展达标】
【达标拓展】
1、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完成同步133-134页阅读文段。
【相关链接】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 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 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 000米以上的有16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 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选自《中国地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