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11: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预习任务
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亦说
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先祖是宋国
君主宋戴公。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
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
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
神自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
作品 代表作品为《庄子》,该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评价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这样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1.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2.《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绘,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向”同“响”,声响
“盖”同“盍”,何、怎么
“郤”同“隙”,空隙
“技”同“枝”,支脉
此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
两个词,行,动作;为,因为。
(牛体)本来的结构。
难解,此指很难下刀。
不曾尝试。
动词,剖开
动词,解除、消除
动词,分裂、涣散
介词,替、给
动词,做
两个“为”同义,介词,因为
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名词,主张、学说
动词,取道
名词,道路
名词,方法
动词,说、讲
形容词,众
名词,类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名词作动词,踩
均为名词作状语,每
年、每月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视”“行”,动词作名词,目光、动作。
“迟”,形容词作动词,缓慢下来
判断句,“……也”表判断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以是十九年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是“视为(之)
止,行为(之)迟”
省略句,省略主语“牛骨和肉”和介词“于”
必学任务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不受损伤,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1.课文第1段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赏析。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解释作“散落,卸落”更合理。“散落,卸落”是动态的,而“堆积”是静态的。前面的文字是“謋然已解”,“謋”指迅速裂开的声音,“如土委地”解释作“像土卸落在地上”与之呼应。
2.“如土委地”的“委”字,课本解释作“散落,卸落”,有的译本则将其解释作“堆积”。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加合理?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神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但还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庖丁动手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3.请赏析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1)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2)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之道比喻养生之道。
(3)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观点一)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养生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长生。不追逐功名而天下大治,不避居江湖而保持清闲,不施导引之术而能延年益寿,忘记一切,保有自身,恬淡而没有穷尽,一切美好的东西便随之而来,这便是自然法则。但如果这样,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消极避世。
5.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我的答案:﹍﹍﹍﹍﹍﹍﹍﹍﹍﹍﹍﹍﹍﹍﹍﹍﹍﹍﹍﹍﹍﹍﹍﹍﹍﹍﹍﹍﹍﹍﹍﹍﹍﹍﹍﹍﹍﹍﹍﹍﹍﹍﹍﹍﹍﹍﹍﹍﹍﹍﹍﹍﹍﹍﹍
答案
(观点二)这种人生哲学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经历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是保存生命,坚守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原因。
答案
寓事于理
庄子本意是要说明养生的道理,但他并不直接说教,而是叙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去从中领悟养生之道,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如此,庄子这种留白手段还给了读者探索更多道理的可能,富于趣味。
寓事于理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地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针对练笔』
以“珍惜自己”为话题,运用寓事于理的手法写一个小故事,250字左右。
答案:﹍﹍﹍﹍﹍﹍﹍﹍﹍﹍﹍﹍﹍﹍﹍﹍﹍﹍﹍﹍﹍﹍﹍﹍﹍﹍﹍﹍﹍﹍﹍﹍﹍﹍﹍﹍﹍﹍﹍﹍﹍﹍﹍﹍﹍﹍﹍﹍﹍﹍﹍﹍﹍﹍﹍﹍﹍
答案  (示例)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答案
选学任务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①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节选自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
[注] ①回、由:即孔子的弟子颜回和仲由(子路)。
选文二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选文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探究任务:
孔子、孟子和庄子都是我国古代的哲人,他们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读过选文一、二、三后,对他们的形象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谈谈你的感受。
答:﹍﹍﹍﹍﹍﹍﹍﹍﹍﹍﹍﹍﹍﹍﹍﹍﹍﹍﹍﹍﹍﹍﹍﹍﹍﹍﹍﹍﹍﹍﹍﹍﹍﹍﹍﹍﹍﹍﹍﹍﹍﹍﹍﹍﹍﹍﹍﹍﹍﹍﹍﹍﹍﹍﹍﹍﹍﹍
参考答案 课文中的孔子是谦和智慧的老者,是循循善诱的师者;孟子是言辞犀利的辩者,是不惧君王的强者;庄子是养生养心的慧者,是洒脱自由的智者。他们是高大闪耀的令人仰望的神一样的形象。选文一、二、三中的他们,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孟子四处碰壁难被任用,庄子欲借粟度日遭拒。这是现实中的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状态、艰难处境。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岸形象,反而因此更值得我们崇敬膜拜。“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胸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如此看来更加难能可贵。他们的智慧穿越古今,横跨中西,今人依然不断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以关照生活。他们本是普通的人,却也是我们心中的不朽的圣人。
参考答案
直击高考
文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性。词语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两文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有很多。仅就形容词的活用情况来看,就有以下两种类型:(1)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了解了这些词的活用类型,才能正确理解词义,理解文意。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用法专指词类活用。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具体到形容词的活用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起修饰或限定作用。如果形容词在句子中表示修饰与被修饰事物相结合的意义、限定与被限定的事物相结合的意义,那么就是活用成了名词。
(1)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
义不杀少而杀众(《墨子·公输》)
少:少的人。众:多的人。
(2)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前有“之”或“其”。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长:长处、优点。短:短处、缺点。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贤:贤德、才能。
2.形容词作动词(后有名词,且形容词不是名词的定语)
形容词可作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个“老”:敬爱。第一个“幼”:爱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穷:穷尽、看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以……为小。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对……感到惊异。
掌握以上形容词活用的基本类型,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形容词活用的情况,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建中靖国初,承君(指田昼)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疾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卷第十五,有删改)
(1)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
译文:﹍﹍﹍﹍﹍﹍﹍﹍﹍﹍﹍﹍﹍﹍﹍﹍﹍﹍﹍﹍﹍﹍﹍﹍﹍﹍﹍﹍﹍﹍﹍﹍﹍﹍﹍﹍﹍﹍﹍﹍﹍﹍﹍﹍﹍﹍﹍﹍﹍﹍﹍﹍﹍﹍﹍
(2)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
译文:﹍﹍﹍﹍﹍﹍﹍﹍﹍﹍﹍﹍﹍﹍﹍﹍﹍﹍﹍﹍﹍﹍﹍﹍﹍﹍﹍﹍﹍﹍﹍﹍﹍﹍﹍﹍﹍﹍﹍﹍﹍﹍﹍﹍﹍﹍﹍﹍﹍﹍﹍﹍﹍﹍﹍
答案 (1)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管理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关键点:“屈”,屈从;“知”,管理;“去”,离开)
(2)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关键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问”,探望;“药”,名词作动词,医治)
答案
参考译文
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管理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答案
素养分层作业
10分钟基础练
解析 A项,“向”同“响”;B项,“涂”同“途”;C项,“罔”同“网”。
解析
答案
解析 B项,②爱:吝惜,舍不得。
解析
答案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介词,用。A项,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因为;D项,动词,认为。
解析
答案
解析 例句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A项,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C项,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D项,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解析
答案
解析 A项,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B项,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
解析
6.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答案
解析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王于百姓之以王为爱无异”;其他三句均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不知吾也”“则以何哉”“莫能御之也”。
解析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孔孟之书,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而走近庄子,我们大可采用一种自然轻松和    的对话姿态。庄子与我们虽隔两千多年,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是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所以,(    ),而应与之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的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习面对人生的智慧。
阅读庄子,你可能会惊异于他那思想的高妙、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那些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是庄子对人生和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    。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
阅读《庄子》,把他轻放枕边,倦了,就合上书。这种一次次的精神对话之后,会使得你心境酣畅、愉悦,甚至    ,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表情淡淡的,    ,却是通透后的宁静、共鸣!
答案 亦庄亦谐 一语中的 乐不可支 波澜不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修饰的对象是“对话姿态”,结合前面的“自然轻松”,可用“亦庄亦谐”。亦庄亦谐:形容既庄重,又诙谐;既严肃,又风趣。可作谓语、定语。第二空,结合前文语境,“那些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是庄子对人生和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由此可知,后文的程度更深,可用“一语中的”。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第三空,前面是“会使得你心境酣畅、愉悦,甚至”,空处意思应更近一层,
解析
可用“乐不可支”。乐不可支:指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第四空,结合前面“表情淡淡的”与后面“却是通透后的宁静、共鸣”可知,可以用“波澜不惊”。波澜不惊:指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现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也指看见风浪不惊慌,比喻心态镇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面不改色。
解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的
B.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C.庄子没有必要被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D.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可知,此段叙述的重点是“我们”,所以应以“我们”为主语,可排除C、D两项;后面的句子“进行……交流与对话”是动宾结构,要保持句式一致,所以此处应该是“……地匍匐于他的脚下”,排除A项。
解析
答案 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细腻”对应的是“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博大”对应的是“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改为“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二是语序不当,“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应改为“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
解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由两个“而不”可知,此处存在对偶句,应在“持”后断开,“扶”后也断开;两个句尾语气词“矣”后分别断开。排除B、D两项。“虎兕出于柙”与“龟玉毁于椟中”结构相似,语意完整,应于中间断开,排除C项。故选A。
解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宫墙,一说指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借指国家”错误,这里借指内部或者宫廷。
解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揭露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四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六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通过这些描写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没有“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应是语言描写。
解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关键点:(1)疾,厌恶;欲,想要;辞,找借口。(2)服,归附;修,修治;“来”“安”均为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解析
答案 (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答案
答案 “无贫”“无寡”“无倾”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8.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答:﹍﹍﹍﹍﹍﹍﹍﹍﹍﹍﹍﹍﹍﹍﹍﹍﹍﹍﹍﹍﹍﹍﹍﹍﹍﹍﹍﹍﹍﹍﹍﹍﹍﹍﹍﹍﹍﹍﹍﹍﹍﹍﹍﹍﹍﹍﹍﹍﹍﹍﹍﹍﹍﹍﹍﹍﹍﹍
答案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费邑。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财物分配得少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附,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事。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