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齐桓晋文之事
预习任务
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
城)人,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孟子先祖是鲁
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幼年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财富
作品 《孟子》是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书
评价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也成就了这篇《齐桓晋文之事》。
1.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衅钟。衅,血祭。
2.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3.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4.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5.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按《史记索隐》,“五霸”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以”同“已”,停止
“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
“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
“涂”同“途”,道路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采”同“彩”,彩色
“说”同“悦”,高兴
“罔”同“网”,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颁”同“斑”
从而推及。
推广到。
妻子和儿女。
指中原一带。
这样以后。
动词,谈论
名词,道路
名词,风尚
名词,所懂得的道理
名词,学说、主张
名词,道义
动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爱护
动词,喜爱、喜欢
名词,视力
副词,明白地、明确地
形容词,明智的
wū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è,形容词,不好
wù ,动词,憎恶
连词,还是
动词,抑制
duó ,动词,揣度
duó,动词,丈量
dù,动词,越过
dù,名词,限度
dù,量词,次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
名词作动词,处罚
名词作动词,穿
名词作动词,种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
后两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使动用法,使……降服
判断句,标志词“乃”“也”表判断
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省略句,省略代词“之”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臣未闻之也”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牛之何”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王于堂上坐”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王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异”
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百
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固定句式,“……之谓(也)”
必学任务
课文记录的是孟子游历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是一篇语录体论辩文。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行“王道”,进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1.对于齐桓、晋文之事,《论语》以及《孟子》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可见孟子是知道的。但在本文中,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我的答案:﹍﹍﹍﹍﹍﹍﹍﹍﹍﹍﹍﹍﹍﹍﹍﹍﹍﹍﹍﹍﹍﹍﹍﹍﹍﹍﹍﹍﹍﹍﹍﹍﹍﹍﹍﹍﹍﹍﹍﹍﹍﹍﹍﹍﹍﹍﹍﹍﹍﹍﹍﹍﹍﹍﹍
答案 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避实就虚,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这样是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接下来,他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和自己讨论如何“行王道”的话题。
答案
2.课文最后一段,“鸡、豚、狗、彘之畜”中的“畜”字,有人认为应该读“xù”,意思是“畜养”;也有人认为应该读“chù”,意思是“禽兽、家畜”。你认为在这里“畜”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示例)应该读“chù”。孟子的文章常使用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根据语境得知,“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结构相同,为并列结构,且组成排比句式。而“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中,前“宅”后“田”,皆为名词,则中间的“畜”在词性上必为名词,应读作“chù”。
答案
答案 内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最基本的生活权利。
3.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分析孟子“仁政”的三方面内容。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示例)孔子强调“礼治”,“为国以礼”,注重谦让;孟子强调“仁政”,希望君主“发政施仁”。一个侧重“礼治”,一个侧重“仁政”。
4.孔子和孟子虽然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治国思想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表现得稍有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比喻论证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所接受。
孟子的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个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效果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它的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主体部分使用,即用一比喻贯穿全文,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把喻体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的相同或相似点揭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使喻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另一种是在局部段落内使用。
比喻论证虽然需要借助比喻,是比喻在论述文中的运用,但比喻论证却不同于比喻。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重在“喻”;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观点。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论证的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喻体部分与议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在议论中不断地点到喻体,其侧重点在“证”。简言之,就是要喻而能证。
『针对练笔』
请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论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段,250字左右。
答案:﹍﹍﹍﹍﹍﹍﹍﹍﹍﹍﹍﹍﹍﹍﹍﹍﹍﹍﹍﹍﹍﹍﹍﹍﹍﹍﹍﹍﹍﹍﹍﹍﹍﹍﹍﹍﹍﹍﹍﹍﹍﹍﹍﹍﹍﹍﹍﹍﹍﹍﹍﹍﹍﹍﹍﹍﹍
答案 (示例)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广大的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颗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心存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