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11: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新教材 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中化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
[单元学习主题]
浩瀚历史长河群星璀璨,博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诸子智慧,史籍风范,文明之光闪耀古今。爱民望治、推仁讲礼,儒家治世理想薪传久远;因应自然、顺势而为,道家处世姿态滋养心灵;鉴古知来、师古资今,历史观念思想启迪后世。
本单元选取的3篇诸子散文和2篇史传文,凝结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体察与思考。诸子散文以说理为宗,阅读时要关注不同流派的核心理念,梳理论事说理的思路风格,探究儒、道思想的现代价值。史传作品以记事为本,阅读时要把握叙事技巧、品味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质疑反思,培养理性思辨的能力。
神通经典,意会圣贤。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探寻前人足迹,守护精神家园,在畅读文化经典中深化认识,在传承精神血脉中走向未来。
[单元素养目标]
1.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理解史传中体现出来的智慧、观念,学习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4.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预习任务
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
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
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
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此外,孔子大规模开
展教育事业,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思想核心是
“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作品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评价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至圣”“素王”,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征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的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为政以德”,反对攻伐,强调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这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1.《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的“论”是“论纂”“编撰”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2.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时。
3.盟
盟是指两国或两人及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曲礼》:“莅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盟在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4.章甫
章甫亦作“章父”。古代的一种礼帽,又称儒者之冠。
5.冠礼
冠礼,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标志着已成年。
6.舞雩
舞雩是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周礼·司巫》中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希”同“稀”,稀疏
“莫”同“暮”,晚
“与”同“欤”,吗
“以”同“已”,止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名词,平日、平时
动词,处于、位于
动词,停留
动词,积蓄
动词,加到……上
动词,夸大
动词,施加
动词,增加
名词,益处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副词,正、正当
动词,赞成
同“欤”,语气词,吗
介词,和
yǔ,动词,帮助
动词,给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吾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则以何哉”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师旅加之,
以饥馑因之”
状语后置句,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状语后置句,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必学任务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位弟子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不同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弟子 志向(文中原句)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1.用原文语句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理想有何不同。
答案 
答案
弟子 志向(文中原句)
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的答案:﹍﹍﹍﹍﹍﹍﹍﹍﹍﹍﹍﹍﹍﹍﹍﹍﹍﹍﹍﹍﹍﹍﹍﹍﹍﹍﹍﹍﹍﹍﹍﹍﹍﹍﹍﹍﹍﹍﹍﹍﹍﹍﹍﹍﹍﹍﹍﹍﹍﹍﹍﹍﹍﹍﹍
答案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也是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自己“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答案
答案 “莫春”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这两种解释,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
3.如何理解曾皙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思想?
我的答案:﹍﹍﹍﹍﹍﹍﹍﹍﹍﹍﹍﹍﹍﹍﹍﹍﹍﹍﹍﹍﹍﹍﹍﹍﹍﹍﹍﹍﹍﹍﹍﹍﹍﹍﹍﹍﹍﹍﹍﹍﹍﹍﹍﹍﹍﹍﹍﹍﹍﹍﹍﹍﹍﹍﹍
答案
4.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我的答案:﹍﹍﹍﹍﹍﹍﹍﹍﹍﹍﹍﹍﹍﹍﹍﹍﹍﹍﹍﹍﹍﹍﹍﹍﹍﹍﹍﹍﹍﹍﹍﹍﹍﹍﹍﹍﹍﹍﹍﹍﹍﹍﹍﹍﹍﹍﹍﹍﹍﹍﹍﹍﹍﹍﹍
﹍﹍﹍﹍﹍﹍﹍﹍﹍﹍﹍﹍﹍﹍﹍﹍﹍﹍﹍﹍﹍﹍﹍﹍﹍﹍﹍﹍﹍﹍﹍
答案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励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回答。
答案
5.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我的答案:﹍﹍﹍﹍﹍﹍﹍﹍﹍﹍﹍﹍﹍﹍﹍﹍﹍﹍﹍﹍﹍﹍﹍﹍﹍﹍﹍﹍﹍﹍﹍﹍﹍﹍﹍﹍﹍﹍﹍﹍﹍﹍﹍﹍﹍﹍﹍﹍﹍﹍﹍﹍﹍﹍﹍
﹍﹍﹍﹍﹍﹍﹍﹍﹍﹍﹍﹍﹍﹍﹍﹍﹍﹍﹍﹍﹍﹍﹍﹍﹍﹍﹍﹍﹍﹍﹍
﹍﹍﹍﹍﹍﹍﹍﹍﹍﹍﹍﹍﹍﹍﹍﹍﹍﹍﹍﹍﹍﹍﹍﹍﹍﹍﹍﹍﹍﹍﹍
答案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首先,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不仅如此,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孔子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报以哂笑,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做任何评论,而对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回答表示赞同、欣赏。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然后,文章最后孔子的总结评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答案
(观点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因怕伤其自尊而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原因,体现了孔子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弟子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德育理念。
答案
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简练含蓄。如“率尔”写出了子路开朗而又少谦让的性格,“哂”表现了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既认可其政治抱负,又含蓄地批评其“不让”。
『针对练笔』
“言为心声”,请你选取身边最熟悉的人,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他或她的个性特征,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不超过300字。
答案:﹍﹍﹍﹍﹍﹍﹍﹍﹍﹍﹍﹍﹍﹍﹍﹍﹍﹍﹍﹍﹍﹍﹍﹍﹍﹍﹍﹍﹍﹍﹍﹍﹍﹍﹍﹍﹍﹍﹍﹍﹍﹍﹍﹍﹍﹍﹍﹍﹍﹍﹍﹍﹍﹍﹍
答案 (示例)“瞧,又一个‘我准备得不好’!一个个背得滚瓜烂熟的,还‘请大家原谅’。”这说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头号“活宝”孔兵杰。孔兵杰这个人,高高瘦瘦,五官虽不很和谐,但却平添了几分风趣。这会儿,他坐在演讲台下准备上场,口里却为其他选手彬彬有礼的开场白而大加讥讽。
“喂,老孔,该你上了,怎么样?”
“别问,看着吧!”说完,他甩着细长的胳膊腿就上台了。
东北方向90度一个鞠躬,东南方向90度一个鞠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准备得相当充分。我演讲的题目是……”
演讲干净,利落!台下一片掌声。
这就是孔兵杰。他追求的可不仅仅是与众不同。
结果怎样?硬碰硬——第一!他说准备得充分,就是准备得充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