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10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10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0 11: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1张PPT)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预习任务
生平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
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单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
国人,相传为姜子牙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
文学、历史等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
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
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作品 《左传》《国语》
评价 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唐太宗封左丘明为“经师”,明嘉靖帝封左丘明为“先儒”,明崇祯帝封左丘明为“先贤”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者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素结“秦晋之好”(即两家联姻),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要争夺霸权,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1.史书体例
我国古代史书主要有以下六种体例:
体例 特点 示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司马光《资治通鉴》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事本
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2.《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是《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已”同“矣”,了
“共”同“供”,供给
“厌”同“餍”,满足
“说”同“悦”,高兴
“知”同“智”,明智
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可译为“您”。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
那个人,指秦穆公。
推辞
告辞
借口、理由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远的地方
形容词,目光短浅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副词,稍微、略微
形容词,小、不出名
副词,暗暗地
介词,拿
介词,用
介词,把
连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
代词,指郑国
指示代词,这、那
代词,他们,指出使的人
代词,自己的
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连词,假如
代词,你
副词,似乎、好像
代词,如此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土地、国家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动词作名词,恩惠
判断句,“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应
为“夫晋,有何厌”
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应为“以其于
晋无礼”
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省略句,句首要补充主语“秦穆公”
省略句,应在“以”后补充“之”,指代亡郑
这件事
省略句,“以为”中间应补充“之”,
译为“把它作为”
省略句,两个“军”,均为动词,意为“驻扎”,后应补介词“于”
必学任务
本文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答案  ①荐退 ②求退 ③说退(劝退) ④逼退
1.“烛之武退秦师”,“退”字是本文的线索。请分别用两个字(须含有“退”字)概括下面的情节,并将其填写在①~④处。
答案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去劝退秦师 ①
郑伯请求烛之武去劝退秦师 ②
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师 ③
晋侯被迫退兵 ④
答案  (1)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2)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1)这个字就是“利”。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为利的心理,循循善诱地谈了“亡郑”和“舍郑”与秦国的利害关系,让秦伯感到“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
3.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游说秦伯采用了怎样的思路。
我的答案:﹍﹍﹍﹍﹍﹍﹍﹍﹍﹍﹍﹍﹍﹍﹍﹍﹍﹍﹍﹍﹍﹍﹍﹍﹍﹍﹍﹍﹍﹍﹍﹍﹍﹍﹍﹍﹍﹍﹍﹍﹍﹍﹍﹍﹍﹍﹍﹍﹍﹍﹍﹍﹍﹍﹍
答案
(2)具体思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权衡。
②“亡郑陪邻”,让秦伯考虑是否要增强晋国的实力。
③“过河拆桥”,晋国国君(晋惠公)忘恩负义,请秦穆公三思而后行。
④“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欲望越来越大,矛头指向,秦穆公应该很清楚。
⑤“舍郑有益论”,两国邦交,“共其乏困”,多加一盟,加强力量,牵制晋国。
答案
答案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亦去之”,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4.本文是如何运用伏笔与照应的?
我的答案:﹍﹍﹍﹍﹍﹍﹍﹍﹍﹍﹍﹍﹍﹍﹍﹍﹍﹍﹍﹍﹍﹍﹍﹍﹍﹍﹍﹍﹍﹍﹍﹍﹍﹍﹍﹍﹍﹍﹍﹍﹍﹍﹍﹍﹍﹍﹍﹍﹍﹍﹍﹍﹍﹍﹍
答案
答案  (示例一)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就使秦师撤退,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体现了群众智慧的无穷和强大。
(示例二)在危难面前,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郑伯坦诚道歉后,烛之武大义前行。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它是激励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5.从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启示?
我的答案:﹍﹍﹍﹍﹍﹍﹍﹍﹍﹍﹍﹍﹍﹍﹍﹍﹍﹍﹍﹍﹍﹍﹍﹍﹍﹍﹍﹍﹍﹍﹍﹍﹍﹍﹍﹍﹍﹍﹍﹍﹍﹍﹍﹍﹍﹍﹍﹍﹍﹍﹍﹍﹍﹍﹍
答案
(示例三)凡事不可感情用事,而应理智分析,冷静处理。秦伯背离盟约,擅自撤兵。晋之大臣子犯“请击之”。此时的晋侯可谓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他经过理智分析,断然放弃了这次军事行动,也撤军而去。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刻,用理智驾驭好行动至关重要。
答案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写文章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
1.弄清楚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会显得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再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般来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3.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针对练笔』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烛之武至秦师见秦伯的场面,注意详略得当,前后照应,不少于300字。
答案:﹍﹍﹍﹍﹍﹍﹍﹍﹍﹍﹍﹍﹍﹍﹍﹍﹍﹍﹍﹍﹍﹍﹍﹍﹍﹍﹍﹍﹍﹍﹍﹍﹍﹍﹍﹍﹍﹍﹍﹍﹍﹍﹍﹍﹍﹍﹍﹍﹍﹍﹍﹍﹍﹍﹍﹍﹍
答案 (示例)“你是何人?”营前将士拦住了烛之武的去路。
“我是来见你们国君的,我是郑国的使者。”烛之武紧紧盯着兵器上泛出的白光,很从容地答道。
中军帐内,秦伯正独坐案前,将士们手按剑柄分列左右,空气压抑,四周鸦雀无声。
秦伯随意地看了烛之武一眼,然后沉默了片刻。“你是敌国的使者,这不是你能随便来的地方。”他突然说。
答案
烛之武说:“我说几句话就会走。难道您真的以为晋国是秦国的忠实伙伴吗?难道您真的以为晋文公是您的朋友吗?难道您真的以为灭了郑国就对您有好处吗?难道您……”秦伯突然打断了他的话,“拖出去,斩了。”烛之武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秦伯怒道:“够了!你必须死!拖出去!”“朝济而夕设版焉!哈哈哈哈!”烛之武仰头大笑。秦伯一怔,“慢!”秦伯看了看毫无惧色的烛之武,突然笑了:“好,我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能耐!来人,松绑!”
答案
选学任务
群文任务
借助工具书,阅读拓展篇目,感悟春秋士人的家国情怀,领略古代使者的外交风范。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申包胥哭秦庭
《左传》
初,伍员①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②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③在随④,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⑤上国,虐始于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⑥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⑦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⑧,下臣何敢即安⑨?”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注] ①伍员:即伍子胥。伍子胥在楚,父兄被害,故去楚之吴。②复:同“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儿子。④随:诸侯国名。⑤荐食:多次侵食。⑥越:流亡。⑦夷: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⑧所伏:藏身之地。⑨即安:指“就馆”。
选文二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夏,楚子使屈完①如师②。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③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④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⑤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⑥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 ①屈完:楚国大夫。②师:指齐军。③不穀(ɡǔ):诸侯自己的谦称。④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⑤众:指齐侯率领的诸侯的军队。⑥方城:指楚国在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选文三 展喜犒师
《左传》
夏,齐孝公①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②,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③,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④,太师职⑤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⑥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⑦。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注] ①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②竟:同“境”。③周公:周文王的儿子,鲁国的始祖。大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大”同“太”。④载:载言,指盟约。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⑤职:掌管。⑥率:遵循。桓:指齐桓公。⑦保聚:保城聚众。
参考答案 (1)申包胥:忠君爱国、勇敢坚毅。
简析:国君流亡在外,楚国面临倾覆。身为臣子,他未受国君托付,放下颜面在秦庭放声大哭是需要勇气的。七天七夜滴水不沾用诚心打动秦王是需要毅力的。支撑他的是植根内心忠君爱国的坚定信念。他忠诚不移的品德和挺身而出、纾解国难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
探究任务:
1.阅读上面三篇文言短文,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2)屈完:坚毅果敢、沉稳冷静、机智灵敏、随机应变。
简析:楚国面临危机,屈完奉命出使。面对齐桓公表现出来的友好态度,他谦虚谨慎地应对,尊重对方,以礼相待;面对齐桓公突然转变的霸道态度和蛮横语气,他沉稳冷静,机智应对,言辞慷慨,展现了楚国誓死抗敌的决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展喜:谦和有礼、机智善辩、从容镇定。
简析:齐孝公率军攻打鲁国,展喜却要犒劳齐师,绝口不提进犯一事,反而以礼相待,礼数周到,神态举止不慌不忙,从容镇定。齐侯狂傲自大,居高临下,展喜不卑不亢,机智应对,以史为鉴,捍卫了祖国尊严。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说理角度:烛之武:从对方角度出发,站在秦王立场上,替秦着想,分析利弊。洞悉晋秦间隐而未露的矛盾,直击秦王内心的“隐忧”。
屈完:从对方对待本国的不同态度入手,表明应对措施。
展喜:从历史和孝义入手。吃透孝公急于称霸、重温父亲霸业旧梦的心理,以史为鉴,以孝公父亲桓公为例,表明称霸靠的是广修仁义而非动用武力。动用武力会叛逆孝道、失去人心。
2.比较烛之武、屈完、展喜三人的辞令艺术。
答:﹍﹍﹍﹍﹍﹍﹍﹍﹍﹍﹍﹍﹍﹍﹍﹍﹍﹍﹍﹍﹍﹍﹍﹍﹍﹍﹍﹍﹍﹍﹍﹍﹍﹍﹍﹍﹍﹍﹍﹍﹍﹍﹍﹍﹍﹍﹍﹍﹍﹍﹍﹍﹍﹍﹍﹍﹍﹍
参考答案
(2)态度言辞:三人都使用敬辞,谦和有礼,语气和态度不卑不亢。
烛之武的言辞相对委婉诚恳。
屈完则言辞慷慨,更加针锋相对、刚柔相济。
展喜则在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激烈的抗争。
参考答案
直击高考
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突出。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越国以鄙远”,“鄙”是“边邑”的意思,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把……当作边邑”。而“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中的“鄙”则是“鄙陋,指目光短浅”的意思。“鄙人”后来还常常用于自谦。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实词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联系。词的本义是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义生发出来的意义,通假义是由通假字而产生的意义。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比喻、借代等产生的新意义。“一词多义”有两种引申方式:(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围绕着一个中心从不同方面展开。
1.掌握一词多义的典例。
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特别是要掌握常见的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句,每见到一种对这些实词的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积累多了才能运用自如。
2.利用具体语境推断。
有些实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就变得比较单一。因此,要在明确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1)因文定义法。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种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中的“再”与“一”“三”同时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指“第二次”。
(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大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看到考题时要充分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要求判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中“次”的意思,可联系《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3)字形推断法。
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探求其意义。如“戈”与兵器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等等。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断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这个词在文中作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如“晋军函陵”中的“军”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军”应译为动词“驻军”。
(5)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快速判断字词的意义。如“怨天尤人”中“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之义。
(6)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的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知”同“智”,以“智”代入,符合语境。
(7)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时有涉及,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成年)等。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将其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在解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答案
解析 典:主管,掌管。
解析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广博地阅读经史书籍。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他家中有一头牛,不听驱遣使唤,他家的奴仆得到一个好价钱将它卖了。萧韩家奴说:“让自己获利而让别人受害,不是我想要的。”便退了钱取回了牛。二十八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担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皇上跟他交谈,认为他很有才能,让他做自己诗文唱和的朋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萧韩家奴回答说:“我仅仅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他借炒栗之事委婉劝谏。
10分钟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B.郑既知亡矣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素养分层作业
解析  A项,“共”同“供”;C项,“说”同“悦”;D项,“知”同“智”。
解析
答案
解析 B项,济:渡河。
解析
答案
解析  D项,均为介词,对。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还是;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解析
答案
解析 C项,有益:古今意义相同,有益处。A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B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带的包裹。D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解析
答案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驻扎/游泳。A项,名词作状语,向东、在东面。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作名词,恩惠。
解析
6.下列各句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答案
解析  D项,省略的主语应为“秦伯”。
解析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缺少诙谐幽默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    ,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    ,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
《春秋》中也鲜明地表达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即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有云飞浪卷、    ,也有闲情逸致、云淡风轻,“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凸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答案 不苟言笑 一言九鼎 电闪雷鸣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修饰“英雄人物的形象”,强调态度严肃,可填写“不苟言笑”。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第二空,语境讲“他们的语言”,可填写“一言九鼎”。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第三空,语境形容历史发展过程,强调变化快速、剧烈,可填写“电闪雷鸣”。电闪雷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
解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春秋》中也鲜明地表达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B.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春秋》中也鲜明地表达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C.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D.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为主”缺少介词“以”;二是语序不当,数量短语“一种”应放在形容词性短语“肃穆紧张”前;三是搭配不当,“表达出……美学风格”应改为“表现出……美学风格”。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项。
解析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闲笔”往往描写的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B.“闲笔”往往描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C.“闲笔”往往描写的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主题与结构的双重意义
D.“闲笔”往往描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主题与结构的双重意义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看似”比“似乎”多了一层“看上去”的意思,即“看起来似乎”,根据语意选择“看似”较好,排除A、C两项。根据下文“从结构上说”“从主题上说”分析,“结构”在前,“主题”在后,综合分析,排除D项。
解析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
解析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指所受的蒙蔽,与“为赵蔽”的“蔽”不同。
解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解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译文:﹍﹍﹍﹍﹍﹍﹍﹍﹍﹍﹍﹍﹍﹍﹍﹍﹍﹍﹍﹍﹍﹍﹍﹍﹍﹍﹍﹍﹍﹍﹍﹍﹍﹍﹍﹍﹍﹍﹍﹍﹍﹍﹍﹍﹍﹍﹍﹍﹍﹍﹍﹍﹍﹍﹍﹍﹍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岁”,年成;“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即撤兵。
解析
答案 (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降低身份,屈己下人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答案
答案 (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之以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8.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由于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实力没有太大差别,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亡,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解析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战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
现在魏王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降低身份,屈己下人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向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
补给给养又很容易,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派出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很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请求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